中国参加一战,获得多少好处?利益很大,仅白银就超过2点5亿两

朴实的小幺儿 6天前 阅读数 0 #情感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中国参战一战,没有开过一枪,竟换回了战胜国地位、巨额赔款,还有北极的居住权,这不是交易,这是博弈。

经济利益:直接收益超2.5亿两白银

1917年,北京,段祺瑞点头签字,中国正式对德奥宣战,那年夏天,北洋政府面临的财政窟窿比山东的煤矿还深,开战?没兵力,派人?只好派工。

“以工代兵”,是个精明词,没有直接参战,派出去的是劳工,穿棉袄、戴斗笠,走进欧洲战场的后勤系统,修路、挖沟、搬弹药。

段祺瑞

他们坐在英轮、法船上,穿越地中海时,很多连地图都没看过。

有人以为去的是美国,抵达法国港口时,有人把海水灌进饭碗,说要带回老家。

中方在1916年便秘密与协约国接触,谈条件,英国急需劳工,法国仓库已经堆满了尸体,双方一拍即合。

1917年春天,中英签下《华工招募条约》,中国以官方身份派出劳工。

3年内,超30万人登船赴欧,其中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死亡人数,无官方记录,有说一万五,有说五万。

段祺瑞知道,他赌的是中国未来10年的国际地位。

这场“以工代兵”的博弈,不只换来了战后谈判的入场券,更换来白银。

第一笔收益,是庚子赔款。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德国、奥匈是赔款大头之一。

1917年中国对这两国宣战后,中方以敌对国身份向协约国提出:暂停支付庚子赔款。

英法犹豫,美国点头。

1917年12月,协约国正式通告:暂停对德奥的庚子赔款偿付,德奥赔款约9400万两白银,占总赔款的五分之一,这一部分,直接免了。

德国在华资产也遭到清查、接管,天津、汉口的德国租界、领事馆、教堂、学校全部被收归国有。

德资铁路公司、银行被“国有化”,胶济铁路、青岛港这些战略资产成了谈判筹码。

德国人撤走时,把胶济铁路的图纸都带走了,有的藏在啤酒桶里,有的藏在火车车厢地板下。

北洋工部派人逐栋搜查,挖出不少图纸、设备,堆在青岛火车站的仓库里。

1921年,德国在战后经济瘫痪,中方抓住机会重谈协议。

1924年,《中德协约》签署,中国获赔约8400万两白银战争赔款,这是德国对外赔款最少的一笔,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外交反转。

加上德奥在华资产转化所得,合计超2.5亿两白银。

段祺瑞在国会发言时,曾一度哽咽,说这钱“不是打仗打来的,是拼命拼来的”。

政治地位:从国际孤儿到联盟创始国

1900年,清朝签《辛丑条约》,当时中国被各国列强称为“国际孤儿”,没有话语权,没有主权。

1919年,中国坐上了巴黎和会的谈判席。

这张椅子,是30万华工铺出来的。

那年冬天,巴黎下雪,中方代表团住在圣奥诺雷街的一家旧旅馆,代表有五个,带着翻译、书记、警卫,总共不足三十人。

他们要面对的,是英法美日这四个国家主导的战后重建会议。

列强眼里,中国的战胜国资格微不足道,没有派兵,也没出枪。

但中方抬出了一张名单,厚厚一本,上面是赴欧劳工的名字、死亡地点、工种与工期记录,每一页都盖了法国劳工部的章。

英方原想驳回中国列席权,中方代表顾维钧拍桌子:你们的铁路、电缆、碉堡,有多少是中国劳工建的?

顾维钧

会议陷入短暂沉默。

最后,巴黎和会宣布: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列席会议,并被纳入国际联盟创始国之一。

中国外交首次“露脸”,但席位不等于发言权,最大的问题,是山东。

德国战败,日本企图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包括铁路、矿山、港口。中方反对。

日本拿出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文件,说中国已经签字认可,中方则拿出劳工协议与战争支持记录。

交锋焦点集中在青岛主权归属。

一场小规模的外交交锋在会场外爆发,顾维钧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法国人笑了,说你不签也没用,日本已经签了。顾维钧回一句:

“中国人不会用一个战胜国的身份,去签一个割让国土的文件。”

这一决定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尽管巴黎和会没有实现青岛主权收回,但中方的立场赢得了部分西方国家的支持。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再次提交青岛问题议案,日方松口,中日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条约》,青岛主权名义上归还中国。

这是清末以来,列强首次将占据的中国领土交还。

同年,中国正式提出关税自主化议案。

英美法三国表态支持,虽未完全实现,但为1925年《九国公约》承认中国关税主权铺平了道路。

从此,中国逐步收回海关、铁路、电报等核心主权工具。

“一张座椅、一条铁路、一份条约”,中国开始以对等身份,回到国际秩序的桌边。

战略机遇:利用列强矛盾争取发展

1919年春天,巴黎气氛紧张。

谈判桌上不动声色,桌下明争暗斗,中国代表团不是没看懂游戏规则,只是筹码不够。

日本带着英国授权,提出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顾维钧皱眉问了一句:“我们是战胜国,为什么要割让战利品?”

没人回应,他低头翻文件,英国人回避,日本人冷笑,美国代表故意迟到,每次都带着浓烈的香烟味进会场,晃一圈就走。

“山东”这两个字,在和会现场成了雷区,中国人一开口,其他代表不是打断就是换话题。

代表团在饭店后厨房召开会议,没有专用办公室,没有保镖,连打印材料的油印机都是借法国工会的。

但他们手上握着一样东西——民意。

五四运动爆发前,山东各地商会、学生、退伍兵纷纷上书北洋政府,要求坚决抵制和约,拒绝日本继承山东权益。

北京街头,传单像雪片一样飞,有人喊口号,有人砸日货店,短短三天,北京三所大学停课罢工。

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收到加密电报:“民意如火,不可退让。”

顾维钧那天晚上没有睡,他穿着皮鞋,坐在旅馆的洗衣房里,有人问他:值得吗?

他没说话,只是摊开一张地图,手指青岛,轻轻一按。

他知道,这一按,不止是主权的争夺,更是国际地位的角力。

列强的矛盾,成了中国唯一的突破口。

英国要保全球海权,不想让日本独占太平洋,美国要树道义旗帜,对日本扩张不满,法国战后重建乏力,态度模糊。

中国人就是在这夹缝中,插入楔子。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

这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峰会,中国代表团带着“山东问题”和“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诉求重新上桌。

会议持续两个多月,日方退让一步,同意归还青岛,中方趁机提出取消日本在华设立兵站、关东军驻扎权等条款。

会议最终达成协议:青岛港由中国收回,日本撤军,中国偿还铁路设备款项。

这是一次罕见的外交反转。

不仅山东,中国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九国公约”中写入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

这九国包括美、英、法、日、意、比、葡、荷、中。

中国首次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成为缔约方,更意外的是,中国还获得了北极权益。

北极权益的意外收获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在北极的第一笔主权记录,不是近几十年,而是1919年。

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

一块几乎常年被冰封的小岛,煤炭储量却惊人,位置接近北极航道,是军事与能源的双重要地。

当时这个岛属于“无主地”,挪威、苏联、英国都有兴趣,却迟迟未决。

巴黎和会上,《斯瓦尔巴条约》悄悄出炉,表面是由挪威接管行政,但条约开放岛上永久居住与经济开发权给签署国。

顾维钧看到条款时,笔都掉了。

中国不是原始提案国,甚至不在初始名单内,但因为是战胜国,参与了相关文书草签,自动获得资格。

也就是说,中国成为最早拥有北极区域开发资格的国家之一。

这条内容当年在国内几乎没人提起,北洋政府没公开宣传,只在外交部的档案中留了一行备注:

“斯岛条约已签,居住权在列。”

没人想到,这一笔签字,为后世北极事务留下伏笔。

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一战外交,是胜,也是败,是荣耀,也是羞耻。

五四运动不是偶然,是巴黎和会的直接后果。

当山东被判交给日本,北京的街头挤满了人。

学生、工人、商人,第一次因为同一个政治目标走上街头,他们喊出的不只是“还我青岛”,还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这些声音,震动了北洋,也撼动了世界。

巴黎和会失败了,民族意识觉醒了。

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政党开始成型,中国的近代转折点,就埋在那年春天。

从“国际孤儿”到“被动玩家”,再到规则缔造者,过程残酷,但每一步都刻着代价。

这不是胜利的故事,这是代价换来的现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朴实的小幺儿

朴实的小幺儿

很朴实的一个人,感谢你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