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晚年如饱受酷刑,本想除掉安德罗波夫,下手却不彻底
现在回想起来,勃列日涅夫晚年经历的那一切,简直就是被人精心安排的一场“磨难”。
1982年9月头几天里的一天,苏联内政部门的大佬尼古拉·阿尼西莫维奇·晓洛科夫,悄悄地溜进了最高头头的屋子里。
老大,有人打算闹事!
勃列日涅夫匆匆扫了一眼桌上的报告,里面列出的各项证据都集中在一个名字上——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看起来这家伙在背后偷偷搞“政变”的小动作,想偷偷抢班夺权,这让勃总震惊不已。
他想了想,然后对晓洛科夫说,要交给他一个任务:得好好查一查,安德罗波夫心里到底有没有鬼。他还特别强调,这事儿得在三天之内给个结果。
碰到这么大阵仗的案子,三天能折腾出啥名堂?晓洛科夫这人精得很,他是勃列日涅夫的得力干将,一下子就琢磨透了上司的真正心思。
你做事,我很安心,勃列日涅夫对他那些绝对忠心的手下特别信赖。但他压根儿没想过,这样的信任会带来多么吓人的麻烦。
过了大概两周时间,勃列日涅夫在一大群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阿塞拜疆,目的是检查工作。为了迎接他,当地举办了特别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且这个活动还在全国电视上进行了实时播放。
和平常一样,他拿到演讲稿就开始有感情地念了起来。可没多久,会场里的氛围就变得有点奇怪了:虽然掌声还是会按时响起,但台上台下的人都像是被针扎了一样坐立不安,一个个脸上都写着尴尬和困惑。
这会儿,勃列日涅夫总算是明白了过来:他念了半个小时的稿子,跟这场活动压根不沾边!
在工作人员忙着换演讲稿那会儿,他开玩笑地缓和了下气氛,笑着说:“大家伙儿,刚才那不过是个小插曲,咱们重新来过。”
尽管这么说,但他心里头隐隐有种感觉,自己怕是已经没救了。
这事得追溯到15年前。
我一直觉得,能在历史书上留名的人,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也是一样。
他特别拿手玩平衡术,表面上做一套,暗地里来一手,悄无声息地就让那些政治上的对手站不住脚,简直就像是不见血地把人给解决了。
说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吧。
在安德罗波夫接手之前,克格勃的头儿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这家伙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可是真的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谢列平年纪轻轻就闯出了名堂,被大家看作是斯大林那时候留下来的政治宝贝,赫鲁晓夫亲自栽培他,让他迅速成为了苏联那会儿最受欢迎的新一辈政治红人,地位极高。在他最风光的时候,苏联政界里那些年轻又有理想的政治家、思想家,几乎都围着他转,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又牢固的政治小圈子,互相支持。
年轻人初生之犊,勇往直前,他们敢和“老前辈”们硬碰硬较量,直接放话“每个部门咱都有人”。谢列平这家伙,更是不得了,在重要的场合上,他拐弯抹角地讽刺对方的决定,嘲笑他们老一套、跟不上时代。
就算他们做得再过分,那些“老人”也只能憋着气,笑着去缓和气氛,尽量把事情圆过去。
勃列日涅夫觉得这次遇到的麻烦特别大,于是他决定亲自出手解决掉这个问题。
先是来了个“表面升职暗地降权”的招数,把谢列平给提到了那个二把手的位置上,但实际上是先让他和他的亲信们分开。接着再来个“调包计”,把苏联那个二把手原本干的活儿一分为二,把能握着实权的干部任命这些重要事儿都交给了自己的心腹,而把些没啥大用的组织工作丢给了谢列平。
结果,仅仅3年时间,谢列平就彻底失去了权力,被悄悄地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落魄地离开了。
勃列日涅夫的做法真有他的一套,他不像斯大林那样做事雷厉风行,强硬无比;也不像赫鲁晓夫那般疯狂急躁,总是大张旗鼓。但他却能在不声不响中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花费极少,就像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
不动声色就能置人于死地,不用打仗就让敌人屈服,这就是权谋斗争里最顶尖的手段了。说白了,就是不露声色地搞定对手,还没人知道是你干的,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当他的政治地位慢慢稳固下来,他着手在关键岗位上安排自己的人。
20世纪60年代中,勃列日涅夫搞了两个挺重要的安排:在1966年,官方说苏联内务部又要重新搞起来,然后让尼古拉·阿尼西莫维奇·晓洛科夫去当部长;到了1967年,安德罗波夫就被选为了克格勃的头儿。
得说说这事儿,安德罗波夫这家伙,虽然后来成了勃列日涅夫的对手,主张大搞改革,但在70年代苏联还没放弃那个“新经济体制改革”前,他对勃列日涅夫那可是忠心耿耿。当他被提拔成克格勃头头后,好多次都公开讲:“……照顾好咱大领导,那就是我的头等大事。”
勃列日涅夫对安德罗波夫非常信任,他高度评价安德罗波夫,说他性格温和,做事聪明又利索,而且不会对他手中的大权构成任何威胁。
晓洛科夫是勃总那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能力很强。虽然他跟安德罗波夫对决时,被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没法还手,但不得不承认,晓洛科夫也是个狠角色。
当上内务部长后,他利用手上的权力,给自己的部门谋了不少福利。他给苏联警察涨了工资,还换上了新制服,更新了各种设备。这些问题拖了好多年都没解决,结果他上任没多久就都给搞定了。
晓洛科夫迅速地把内务部整顿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强力机构,他不仅让老百姓觉得内务部特别棒,而且让整个部门的员工都对他心存感激,十分佩服。
你猜晓洛科夫是怎么对待那巨额财富的?他很真心实意地说自己其实没做什么贡献,全都是勃总出的钱,要感谢就去感谢勃总吧。
这种做法真是巧妙,既把问题解决得漂漂亮亮,又让下属实实在在受益,还让领导脸上有光,真是两边都得人心,一下子达到了多个目的。
看看勃列日涅夫这一辈子,他费了不少劲,想让人觉得他是个硬汉,想让苏联也变得强大无比,但其实他骨子里挺“软弱”。他坐在那个最高的位子上,却只顾着给自己找舒服日子过。一旦觉得生活有点不如意,他立马就想打退堂鼓。
1974年那会儿,他接连遭了两回中风,身子骨一下子就弱了好多,他还跟同事们说过,不如找个更厉害的来接手;到了1979年,他直接就跟自己的私人医生说开了:实在是累得不行,干不动了!
就是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人不愿离开权力的舒适区,心里直犯嘀咕,下一位接班人会不会又变成另一个“赫鲁晓夫”呢?所以,大家一合计,硬是把勃列日涅夫给留下了。
从他后来的种种举动瞧,咱们基本可以这么说:勃总发觉没法抽身了,其实就是换了个养老的活法。
那时候苏联的情况到底有多离谱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经常拖欠工资,但工人们还是照常上下班,只不过他们到岗后不干活,只是混日子。你要是问他们为啥,工人们会毫不客气地说:“领导假装给我们发工资,那我们就假装在上班呗。”
有人高兴也有人难过,面对这样的状况,安德罗波夫心里很是焦急,他对那些高层领导的自暴自弃感到非常失望。就在这时,他和“第聂伯帮”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说起来挺逗:他跟晓洛科夫以前都是最高领导人身边的红人,按理说该穿一条裤子,但他们的关系却像斗鸡似的,见面就掐,互不相让。这事儿想想也明白:国家一出状况,安德罗波夫就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把问题连根拔起;晓洛科夫呢,就一心一意地顺着领导,拼命给领导撑场面。
有这么一件事儿挺典型:1973年的时候,安德罗波夫收到一份秘密消息,说哈萨克那边有个经济犯罪团伙,规模特别大,他们通过搞原材料、加工、还有非法卖东西来赚钱。后来克格勃一查,发现牵扯进来的官员有好几百人,连地方政府上面的头头脑脑们,也大多都卷进去了。
这个案子在苏联历史上可是出了名,叫做“皮草大案”。有人就好奇了:到底得多有能耐的人,才能让这么大一个贪腐团伙在老百姓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混了这么多年?没多久,外面就开始传了,说这个给犯罪团伙撑腰的“大后台”,就是内务部长晓洛科夫。
说白了,晓洛科夫在查这个案子的时候,行为真的挺明显的,他为了不让调查继续,居然叫手下的人和克格勃的调查人员直接杠上了。结果呢,这个案子的一部分大头目被干掉了,剩下的一部分人却没事,而且这些人里头,大多数都是内务部的官员。
这事儿一闹,老百姓算是见识到内务部的厉害了,原来“后台硬”真的可以横着走。不过呢,晓洛科夫也因此吓得够呛。他心里有数,自己也就仗着“后台硬”,要是没了这个,他根本不是安德罗波夫的对手。
事实就是这样: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仅仅一个月,晓洛科夫就因为贪污腐败被撤了职。
在接下来的好些年里,晓洛科夫和内务部一直较着劲,明里暗里斗个不停。不过呢,晓洛科夫这边赢的时候少,输的时候多,这让他心里的不安是越来越重了。
到了80年代,勃列日涅夫的身体明显一天比一天差,每晚不吞上一把安眠药,根本就睡不着。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活着的人往往比快不行的人还心急。晓洛科夫心里明白,要是不能在勃总剩下的时间里把对手扳倒,那他就算是彻底输了。
1982年9月10号那天,晓洛科夫手里拿着一堆实打实的“猛料”,直接找到了勃列日涅夫。他心里早就有数,勃列日涅夫是靠政变坐上宝座的,肯定不想再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所以,勃列日涅夫一看那些资料,二话不说,立马就给了晓洛科夫很大的权力,让他可以随意处置那些事儿。
回到部里,晓洛科夫立刻行动起来,他一口气派了三组人去执行任务,一组去中央大楼,一组去卢比扬卡广场,还有一组直奔安德罗波夫的住处。他的打算是先下手,赶紧把安德罗波夫抓住,然后趁热打铁,把他的势力给一锅端了。
可没想到的是,克格勃老早就偷偷在内务部里安排了“耳目”,并且抢先一步把计划告诉了安德罗波夫。然后,克格勃在路上设下了重重埋伏,两边一交火,内务部的队伍就全被干掉了。
不管安德罗波夫以前心里有没有那念头,事情都发展到这地步了,人家都把刀架脖子上了,哪还能继续装糊涂呢?
按他那火爆性子,肯定不会就此罢休,这事儿还有的是后账要算呢。
之后,勃列日涅夫周围的安保人员全换成了克格勃的特工,克格勃说这是“为了保障国家元首的安全”,直接切断了他跟内务部的所有联系。
过了大约两周,在好几百万人守着电视看直播的苏联老百姓眼前,勃列日涅夫丢人丢大了,方式还特别低级——他居然在国事活动上把演讲稿给搞错了,这种离谱的事儿,以前可真没听说过。苏联官方肯定不会大肆宣扬这事儿,但里面的门道和严重性,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勃列日涅夫遭遇的“苦难”可不止这些:到了1982年11月7日,那天正好是苏联庆祝第65个“十月革命节”。按照老规矩,政府搞了个大型活动。但那时候的勃总,身体已经差到了极点,一天里头有大半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
他原本不打算去参加那个庆典,但安德罗波夫硬是要他去露个脸。说是得在老百姓面前,摆出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这样对国家有好处。
听起来,勃列日涅夫原本以为只要露个脸,站上几分钟,朝大家挥挥手就搞定了,结果没想到这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76岁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还得硬撑着各种病痛,在摄像机前努力挺直腰板,不停地挥手,回应群众的欢呼声和受阅队伍的敬礼。
那个冬天据说冷得要命,冷得连年轻人都直喊受不了。那天晚上,他又被拉去参加了酒席,整个过程硬撑着显得特别有精神。真让人琢磨,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故意针对他的。
三天后,这场让人头疼的“煎熬”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勃列日涅夫到了晚年,经常得靠安眠药才能睡着。他身边的人根本摸不清他啥时候会醒,所以也很少去搅和他的睡眠。
1982年11月10日那天,警卫等了好久都没见最高领导人起床,敲门敲得手都疼了,里面也没动静。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事情不对劲。推开门一看,哎呀,勃总已经没气了。
警卫们吓得不行,一边急忙喊着让医生快来救人,一边赶紧先给勃列日涅夫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等了足足10分钟,医生一到场,只是瞅了一眼,脸立马就白了。
彻底凉了,没法挽救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