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灵之一,南宋中期诗人徐照十首诗,清新简淡,自然风格明显
南宋嘉定年间,永嘉城的文人雅集上,一位身着青衫的诗人总能以"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的妙句赢得满堂喝彩。他便是江湖诗派的重要代表徐照,与赵师秀、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这个以"四灵"为核心的诗人群体,在江西诗派笼罩文坛的背景下,举起了反雕琢、求自然的大旗。徐照以其清新简淡的诗风,成为南宋中期诗坛变革的关键人物,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作为江湖诗派的先驱,徐照在文坛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实践,更在于理论突破。他主张"捐书以为诗",反对江西诗派的用典习气,提倡向晚唐诗人学习"苦吟"精神。其诗作《促促词》中"东家女儿卖罗衣,西家女儿卖金簪"的白描手法,正是对江西诗派"点鬼簿"创作方式的革新。这种返璞归真的诗学主张,为南宋后期诗歌开辟了新路径。
据记载,绍兴二十四年,徐照出生于永嘉郡城的书香门第。时值宋金和议初成,江南迎来相对安定的发展期。在理学兴盛的文化氛围中,年轻的徐照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据《东瓯诗存》记载,他曾拜会名噪一时的叶适,以"蝉鸣月中树,风落客前花"一联折服这位永嘉学派巨擘,从此结下忘年之交。
嘉定初年,徐照与赵师秀等人结社唱和,留下许多趣闻。某次雅集,众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为题作诗,徐照独辟蹊径写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令在场诗友惊叹。原来他巧妙化用许浑名句,却能浑然天成,展现出高超的点化功力。

他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徐定曾任处州通判。但他本人却一生未仕,选择在雁荡山麓筑室而居。这种选择与南宋"吏强官弱"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在权臣当道的时代,正直文人往往难以施展抱负。徐照虽未入仕,却与地方官员保持着良好关系,其《送赵司理归永嘉》一诗,既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也隐含对吏治清明的期许。
尽管远离朝堂,徐照的人生却并不平淡。他曾漫游吴越,在西湖畔留下"绿阴深处一声蝉,惊起沙鸥掠水眠"的佳句;也曾隐居括苍山,与道士探讨养生之道。这种亦隐亦游的生活,使他的诗歌既有田园的宁静,又有山水的灵动。
据了解,他现存的260余首诗作中,徐照构建起独特的艺术世界。他的山水诗如《石门瀑布》"半空飞下水,势去响如雷",既有视觉冲击又具听觉美感;田园诗如《田舍》"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展现出细腻的生活观察。其诗风"清而不寒,瘦而不枯",在江湖诗派中独树一帜。
其山水诗以锤炼字句见长,在幽微处见天地。他善用白描手法勾勒自然意象,如《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中"蛩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以细微声响与光影变化构建秋夜的静谧意境。这种"苦吟"功夫使他的诗风呈现出瘦硬清寒之美,既继承了贾岛、姚合的晚唐余韵,又在简练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他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如《石门瀑布》中"亘古飞泉寒六月"的描写,既展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又暗含着对时光永恒的哲思。

田园诗则以素淡之笔描绘村居生活,在平凡中见真趣。《分题得渔村晚照》通过"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渔民质朴而自足的生活状态。这种对日常场景的捕捉,既延续了张籍、王建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融入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善于在细节中注入诗意,如《舟上》中"贪看晓光侵月色"一句,将晨起行舟的寻常时刻转化为光影交织的审美体验。其田园诗语言浅近却意境深远,如《促促词》通过"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的对比,在平淡叙述中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展现出诗人对底层生活的深切关注。
这位终身布衣的诗人,用一生诠释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他的诗歌如同瓯江浪花,虽历经八百年沧桑,至今仍在文学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