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迁都北京后,陪都南京的最高职务是什么?

漫步时光旧梦 2天前 阅读数 531 #历史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后,到了宣德时期,就慢慢有了“两个京城”的说法,一个是北京,是真正的首都,另一个就是南京,算是副都。南京虽然是老首都,但没有皇帝住那儿,不过大部分官府机构还是都有的。北京和南京隔得挺远,那朝廷是怎么管理南京的呢?

【南京守备】

永乐十一年的时候,成祖皇帝北巡,他那时候就下命令了,说靖难之战的大功臣永康侯徐忠,得留在南京帮太子。徐忠的任务就是和太子一起管南京的军队事务。打从徐忠那会儿起,咱们就有了守备制度的影子。

成祖最后一次亲自带兵北伐时在路上去世,仁宗紧接着就坐上了皇位。那时候,局势真是挺紧张的。为了稳住南北两个京城,特别是南京那边没有皇室成员在,仁宗觉得得派些有功勋的亲王或大臣去守着,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家的威严。这就是为啥后来有了南京守备制度。

把南京暂时交给那些有功劳的亲王和大臣,这只是皇帝没办法的办法,他心里其实并不踏实,所以得想个法子平衡一下权力。仁宗在让那些亲王大臣守卫南京的同时,还派了好几位太监去监督,另外还搞了个制度,让文官去南京帮忙出谋划策,一起管事儿。

说白了,南京那里管军事的大佬有三个职位,分别是守备大臣、守备太监,还有个参赞机务,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盯着,谁也别想独大。

肯定得说,职位安排得有分个轻重。仁宗那时候,南京那边守备大臣里头,说起来政治地位最高的就是守备勋臣了。一般情况下,守备勋臣手底下还会放个人,叫协守勋臣,就是给他打下手的。

大明朝头一个守卫南京的大功臣是襄城伯李隆。据说,李隆在南京当守备那会儿,上上下下的官员们都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他的地位老高了,手里掌握的权力也相当大。

在仁宣这两个朝代,只要谁被皇帝派到南京去做守备大臣,那肯定是皇上心里头最靠谱、最信任的大臣。就像成化、弘治那会儿的守备大臣,成国公朱仪,他就是皇上非常信赖的人。南直隶那边,不管是军事、政务还是漕运这些大事小事,只要朱仪跟皇上说,皇上都会点头答应。

不过,在南京,虽然守备勋臣挂着最高的军政头衔,但从明朝中期那会儿起,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守备太监,他们是皇帝派来的直接代表,掌握着实权。

明朝时,常用宦官是个老规矩了。在北京,司礼监管着内阁,不让它权力太大;在边疆,监军太监盯着大将,确保他们听话。南京作为副都城,守备太监就是皇权的代表。到了明朝中期以后,这些守备太监的风头,可比守备的功臣们大多了。

南京刚开始的参赞机务,其实就是个给守备大臣打下手的角色。从“参赞”这俩字就能看出来,不就是帮忙出主意、打下手嘛。明朝刚开始那会儿,好多文官都被派到军队里,头衔就是参赞,去辅佐将领。

到了明朝中期,“文人管武”的制度慢慢在全国铺开。那些负责带兵的文官,大多会挂上总督、巡抚、提督这些大官的头衔,或者再加个“帮忙管军事”的职位。一旦有了这个附加职位,他们就有了权力,在法律上能管住各级的武官,就像后来总督兼任兵部尚书那样,权力一样大。

明代时候,督抚制度一确立,南京那边管军务的差事,通常就交给了南京的兵部尚书来兼着干。到了明朝中期往后,南京负责军务参谋的大佬们,权力是越来越大,慢慢地,他们的威风就盖过了那些守备的功臣们。

比如说,在1644年那会儿,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随后呢,江南那边的一帮大官,主要是史可法,他站出来临时管起了军事大事。那时候的史可法,官职可不小,他是兵部尚书,还兼着南京那边的参赞机务呢。

【操江提督】

成化二年那会儿,朝廷在南京搞了个新官职,叫武职操江提督,主要就是管南京周围长江下游那块儿的巡逻抓坏人,还有看着盐的事儿。从设了这个官儿开始,一直到明朝结束,这个操江提督都是由有功劳的大臣来当的。

操江大统领这个职位,担子可不轻,重要性排得上第四。皇上在挑操江大统领时,那是相当谨慎。瞧瞧前几任的名单,他们不光是立下大功的贵族,家里还跟英宗、宪宗这两位皇上关系铁得很,有时候为了皇室,那真是豁出去了,立了大功,吃了不少苦头。

比如说,陈韶有个哥哥叫陈埙,是绥安伯,他在正统十四年跟着英宗皇帝在土木堡牺牲了。后来,这个爵位就传给了陈韶。成化皇帝一上台,就特别看重陈韶这个年轻的贵族子弟,重点栽培他。没多久,就让他去做了操江提督这个重要职位。

比如说成山伯王琮,他其实是成山侯王通的儿子。王通在永乐皇帝时期负责建造长陵,后来又在土木堡之变时保护了天寿山的皇陵,为明朝祖宗的安全立下了大功。

王通离世后,他的儿子王琮得到了英宗的赏识,被封为成山伯,这个爵位还能让他们的后代一直传下去。后来,王琮又被朝廷安排到南京,做了操江提督的官职。

皇上挑了些信得过的功臣来当操江提督,表面上是为了加强南京那边的江防,但真正目的是想稳住盐政,确保能收到好多税钱。盐税啊,对每个朝代来说都超级重要。到了成化初年,长江下游那地方盐贩子特别多,所以朝廷就设了个操江提督的官,让他们沿着江抓这些贩子,保证朝廷的税收不受影响。

从上面简单说的情况就能明白,南京作为陪都,皇帝管起来挺费劲儿,所以他想了好几个办法来平衡权力。他让守备大臣、守备太监,还有参赞机务这三个人一起来管南京的各种事情。另外,皇帝还特地弄了个操江提督的职位,专门负责盐政,保证它不出问题。

说到南京那儿的六部和别的官府机构,其实大都是清闲的部门,没啥特别要紧的政务要忙。通常呢,能在南京六部当上尚书的大臣,都是京城里混得不咋地的,说得好听点是让他们在南京享享福、养养老,说得直白点,那就是把他们打发到南京去,别让他们在京城里碍眼,离权力中心远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漫步时光旧梦

漫步时光旧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