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肺癌”冲上热搜!医生再次提醒: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一场悄无声息的博弈,正在许多人的身体里悄然上演。没有咳嗽,没有发热,没有胸闷气短,甚至连一点“风吹草动”的迹象也没有,却在体检时冷不丁地被医生告知——肺癌。“无症状肺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感觉,怎么就成了癌?

难道癌症也会“躲猫猫”?当大家都在谈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时,这种“静悄悄”的肺癌为何反而成了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肺癌往往一发现就是中晚期,那么,普通人是否真的毫无察觉的可能?又该如何防范这一“隐形杀手”?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医疗大数据一次次验证的现实。在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年报》中,肺癌依旧稳坐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冠王”,而其中一大比例正是所谓的“无症状肺癌”。

令人唏嘘的是,这些患者大多在发现疾病时,癌细胞已经悄然转移,治疗难度陡增。城市与乡村、北方与南方、煤炭区与沿海地带,在肺癌的“地图”上,丝毫没有放过谁。
“你若安好,我便流泪”,这句话用在肺癌身上,竟有几分讽刺。
肺癌,不等于咳嗽
很多人一提到肺癌,第一反应就是“咳嗽咳个不停”,可事实却给了许多病人一记闷棍。2022年《中华肿瘤杂志》刊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约有18.6%的早期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完全无临床症状。这些患者多是因肺部CT筛查、术前检查或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评估中“顺带发现”的。

更令人警觉的是,这些“无声”的肺癌并不代表“无害”。相反,它们中有不少是高侵袭性的腺癌亚型,生长速度快,转移倾向强,一旦错过最佳治疗窗口,后果不可逆。“无症状”不是幸运,而是危险的假象。
为什么肺癌可以悄无声息地发展?这要从肺部的解剖结构说起。肺组织没有痛觉神经,除非肿瘤长得足够大,压迫到神经、气道或胸膜,才会引起咳嗽、胸痛、咳血等症状。也就是说,当症状出现时,癌细胞往往已经“安营扎寨”,甚至“扩军备战”了。

谁是“无症状肺癌”的高危人群
不是吸烟就一定得肺癌,不吸烟也不代表安全。这几年,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长江三角洲、珠三角等城市群中尤为显著。研究分析发现,这与厨房油烟、空气污染、家族遗传、室内装修污染(如甲醛、苯系物)等密切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多个场合指出,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下的人群,肺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而在中国北方一些重工业城市,煤烟污染、工业排放更是“潜在杀手”。

此外,高原地区、矿区、城乡结合部等特殊地理环境中的人群,也面临不同程度的肺癌风险因素。比如四川、贵州等地农村使用柴火、煤炭作燃料,在密闭环境中烹饪,致癌物质长期吸入,风险极高。
体检不只是走过场
“又不是头疼脑热,干嘛年年拍胸片?”——这是不少人对肺部检查的真实写照。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恰恰是“无症状肺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已被国际公认是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美国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研究表明,LDCT筛查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
我国2021年发布的《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指南》也明确提出:40岁以上、吸烟史超过20年、家庭有肺癌病史或暴露于高风险环境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LDCT检查。
但现实却是,大量老百姓嫌贵、怕麻烦、认为“身体没事就不用检查”,从而错失最佳筛查时机。再加上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不完善、医生经验不足,肺癌的早期识别率仍有待提升。

警惕这些微妙信号
虽然名为“无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蛛丝马迹。“人有灵犀一点通”,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
比如,莫名其妙的乏力、体重下降、不规则低热、轻微咳嗽长期不愈、声音沙哑等,虽然看似小毛病,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就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当这些“毛病”跟生活习惯没太大关系,或者没有明显诱因时,更要警惕肺部问题。
2022年《柳叶刀·呼吸医学》的一篇研究指出,声音嘶哑持续超过三周的中老年人,其肺癌风险高于常人五倍以上。这是因为肺癌肿块可能压迫到喉返神经,导致声带运动障碍。

还有人会出现指端肥大(“杵状指”),即手指末端变粗,像鼓槌一样,这种现象在肺癌患者中出现率高达30%以上。虽然不是所有杵状指都是肺癌,但一旦出现,必须引起警觉。
“三分治,七分养”
中国老百姓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这话听着朴实无华,却也真理十足。肺癌的防治,除了医学手段,更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
别小瞧一口烟、一口油、一口气。吸烟不用多讲,已经是肺癌的“元凶之首”。

但近年来,“被动吸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家庭中吸烟的男性,对女性和儿童造成极大危害。研究显示,长期生活在吸烟者身边的人,肺癌风险可增加30%。
饮食方面,高温油炸、反复使用的油锅、长时间蒸炒产生的油烟,都可能释放苯并芘等致癌物。江西、湖南等地的传统菜肴如腌制品、熏制肉类虽然美味,却也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建议在烹饪时使用抽油烟机、保持厨房通风、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既健康又能保留食材原味。

此外,心态调节也至关重要。长期焦虑、愤怒、压抑等负面情绪,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对抗癌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广东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保持乐观心态、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者,其体内肿瘤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科技加持,早筛新希望
近年来,人工智能、液体活检、分子影像等新技术在肺癌早筛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液体活检技术,可以通过一滴血检测体内是否存在肿瘤DNA片段,灵敏度极高,仿佛在“捉迷藏”游戏中抓到了“鬼”的衣角。

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液体活检在检测早期肺癌中的阳性率接近90%,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动态监测。尽管目前成本较高,但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普及,或许能进入更多百姓的体检套餐。
悬念再起:无症状的“幸存者”,靠的是什么?
有些人年年查,年年无事;有些人查一次,就被“宣判”。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是基因的幸运?还是生活方式的胜利?亦或是某种我们尚未揭开的医学规律?无症状肺癌的“沉默”,并不等于命运的沉默。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对健康的主动权。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可要真想活得长久,还得靠“懂得喘气”。定期检查、规律生活、早期干预,才是与肺癌“斗智斗勇”的长久之道。
别等身体“喊疼”了才想起体检,别等癌症“敲门”了才想起关窗。每一次主动出击,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 2023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R]. 北京: 国家癌症中心, 2023.
[2]钟南山. 中国PM2.5暴露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4): 321-324.
[3]中国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11): 996-100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