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婆婆带孙费案引发亲情思考

观世品诗 1周前 (05-09) 阅读数 3 #推荐

中国有句老话,“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当亲情遇上法律,天平该往哪边倾斜?在湖北利川市,一位年过六旬的刘婆婆,因女儿李小静与女婿王小黄离婚后索要39万元“带孙费”,将两人告上法庭。这起案件背后,是无数中国家庭熟悉的场景——年轻人忙于生计,老人扛起带娃重任。从2002年外孙女出生起,刘婆婆便与女儿女婿同住,洗衣做饭、接送上学,一双手托起两代人的岁月。2019年女儿离婚,两个孩子归前夫抚养,但小女儿仍断断续续跟着母亲生活。直到2024年,刘婆婆一纸诉状揭开家庭账本:20年付出折算成劳务费,竟抵得上一套房的首付。可当亲情被贴上价码,法律会认这笔“糊涂账”吗?

刘婆婆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千万家庭的影子。2002年大外孙女出生时,她挽起袖子住进女儿家,从此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代替了广场舞音乐,幼儿园门口的等待成了每日必修课。2010年小外孙女呱呱坠地,她抱着襁褓里的孩子,看着女儿女婿为房贷早出晚归,把“再带一个”的话咽回肚里。二十年光阴,她熬白了头发,却熬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壑——当2019年小夫妻经法院调解离婚时,协议书上写着“男方抚养两个孩子,女方无需支付抚养费”,却只字未提老人这些年的晨昏颠倒。

法院的判决书透着温度与智慧。法官翻开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指出家庭本应“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刘婆婆的付出固然辛劳,但血脉亲情不是劳务合同,祖孙三代同堂的岁月更非买卖交易。那些深夜里哄睡的摇篮曲、寒冬里捂热的小棉袄,若用每小时30元的市价计算,反倒寒了人心。法庭特别提到,2019年离婚后王小黄仍支付了4万余元抚养费,证明父亲并未逃避责任。而39万元的天价索赔,就像把老照片塞进碎纸机——撕碎了亲情,也碾碎了中国人“含饴弄孙”的传统温情。

判决落地时,旁听席上有叹息也有掌声。法官的劝解意味深长:“法律不是亲情创可贴”。的确,当双职工家庭七成依赖老人带娃成为社会常态,当“外婆是育儿主力军”登上热搜,这起案件敲响的警钟超越了个案。它让我们看见,那些被当作“理所应当”的付出,那些在柴米油盐中磨损的亲情,正悄悄改变着中国家庭的生态。但法律给出了清醒答案:舐犊之情不该沦为算计,代际帮扶更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这起“带孙费”官司,恰似一剂苦口良药。它提醒我们,亲情不是超市购物小票,能逐项扫码计价;家庭更非股份制公司,需按出资比例分红。当法官写下“驳回诉讼请求”六个字时,维护的不仅是法律尊严,更是中国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价值传承。

你看那春日燕巢,老燕衔泥哺雏,何曾想过秋后算账?家庭这本账,本就该用爱作货币,以心为砝码。民法典守护的优良家风,正在于教会我们:真正的亲情,是三代人围炉夜话时的笑声,是外婆口袋里永远掏不完的糖果,是即便法庭相见仍割不断的血脉。

如今刘婆婆的故事已成过往,但它留下的启示长青——法律划得清财产分割,却量不出亲情重量。当我们感叹“养儿方知父母恩”时,不妨多给老人一个拥抱,少算一笔旧账。毕竟,世上最贵的从来不是月嫂工资,而是那声带着乡音的“外婆,我回来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观世品诗

观世品诗

大家多关注,一同探索多元社会,品古诗词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