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洗靖康之耻有多狠?700万金人仅存10万,辱金后留下画作

壹点料得 1周前 (05-06) 阅读数 1732 #历史
靖康之耻,作为华夏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深深烙印在宋朝民众的心中。金人一举攻占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这一事件成为宋朝未能翻身的沉痛伤疤。

南宋的痛苦起步

1125年,金国在灭辽之后,迅速将兵锋转向北宋。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代君主的优柔寡断与朝堂党争的掣肘,北宋军队节节败退。

两年后,金军攻破汴京,徽、钦二帝及数千宗室、大臣、宫女被掳北上,史称“靖康之变”。

金人不仅洗劫了北宋国库,更以极端羞辱的方式对待宋室皇族——徽、钦二帝被剥去龙袍,身着囚服,向金太宗行“牵羊礼”。

皇后、妃嫔则沦为金人玩物。

这一系列暴行,不仅摧毁了北宋的统治权威,更在宋人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

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呐喊,正是这种情绪的集中体现。

赵构,作为幸存的北宋皇室成员之一,目睹了汴京的陨落。带着北宋的遗民以及大批的忠臣义士,南渡江南,建立了新的朝廷——南宋。

赵构虽然暂时避开了金国的追击,但威胁仍然如影随形,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所谓的疆域,只是江南北的偏安之地,无法与金国正面较量。

自建立之初,所有的军事力量和朝廷政策,都围绕着如何“报仇雪耻”展开。

许多大臣,曾亲眼见证过北宋的辉煌与崩溃,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极大的不甘和愤怒。

曾目睹过金军屠戮百姓、掳走皇族、践踏国土的悲惨景象的遗民们,内心的伤痛,无时无刻不在呼喊着复仇。

面对强敌,宋高宗赵构与朝中重臣不得不采取务实策略——在表面上维持与金国的和议,暗地里则整军经武,积蓄国力,为未来的反攻奠定基础。

南宋复仇的动机与行动

1141年,南宋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正式结束了持续十余年的宋金战争。

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割让唐、邓、商、秦等州。

更为屈辱的是,宋高宗需在金国使臣面前行臣礼,接受金国册封的“宋国主”称号。这一和议虽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却也使南宋在法理上沦为金国的附庸,朝野上下愤懑难平。

和议的背后并非单纯的妥协。以南宋当时的国力,贸然北伐只会重蹈北宋覆辙。

赵构深知,单凭南宋的力量,是无法直接与金国抗衡的。

赵构是聪明的,他从未忘记自己复仇的誓言。既然独自一国的力量无法与金国匹敌,那么借力打力,联合其他强国便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在他的一系列决策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与蒙古建立同盟。

那时蒙古正处于逐步崛起的阶段,他们迅速吞并了周边的各族,军事力量的扩张如破竹之势,已然开始威胁金国的存在。

蒙古的军队,以迅猛的骑兵和无与伦比的战术闻名,他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如雷霆万钧,所到之处,金国的防线常常溃不成军。

通过与蒙古联手,南宋开始逐渐恢复实力,甚至在局部地区展开了反攻。

在联手的同时,南宋军队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首先,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将领的部队被整编为“四大屯驻军”,形成相对稳定的兵团。

其中,岳飞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成为南宋抗金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南宋大力加强长江防线,沿江修筑堡垒、训练水军,使金国骑兵难以突破。

1130年,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以水军围困金兀术十万大军四十八天,虽未能全歼敌军,却极大挫败了金军的南侵气焰,证明南宋水军的强大战力。

在赵构的指挥下,南宋不仅在军事上有所突破,更在民心上逐渐恢复了信心。

朝廷推行“经界法”,重新丈量土地,打击豪强隐田,增加税收。同时,鼓励江南农业发展,推广占城稻等耐旱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商业方面,南宋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泉州、广州等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市舶司收入成为国库的重要补充。

尽管宋高宗在后期处死岳飞、压制主战派,但那时的南宋,已经和初期有了天壤之别。

最终的报仇与金国的覆灭

随着岁月的流逝,南宋的复仇计划逐渐走向了高潮。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金国的衰退。

自金世宗的"大定之治"后,金国逐渐陷入统治危机。

章宗时期的"明昌之治"表面繁荣,实则埋下了衰亡的种子。

女真贵族日益汉化,丧失了原本的尚武精神,而猛安谋克制度的崩坏更使金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卫绍王时期,朝政腐败达到顶峰,权臣胡沙虎专权乱政,最终竟弑君另立,金国内部统治秩序彻底瓦解。

在金国内部倾轧之际,铁木真崛起了!211年,蒙古大军突破金国边境防线,野狐岭一战歼灭金军主力四十万,史称"野狐岭之殇"。

1214年,金国为弥补战争损失,竟要求南宋增加岁币,这激起了南宋朝野的强烈愤慨。

宋宁宗立即终止岁币,并令京湖制置使赵方、江淮制置使李珏组织反击。

金哀宗即位时,金国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北有蒙古持续进攻,南有南宋虎视眈眈,内部又爆发了红袄军起义。

此时的金国已名存实亡。

在这个关键时刻,蒙古派遣使者王楫赴南宋,提议联合灭金。经过激烈争论,南宋接受了这一提议,于七月正式出兵,开启了复仇的最后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一方面派兵助蒙攻金,另一方面又秘密支持部分金国残余势力,以牵制蒙古。

名将孟珙更是在战前就预见到蒙古的威胁,建议朝廷"灭金之后,必有事于宋",提醒要做好防备。

这种既合作又防范的策略,展现了南宋经过百年历练后的成熟政治思维。

金国遗骸与南宋的艺术羞辱

当宋蒙联军将金哀宗围困在蔡州城时,历史的轮回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

这座被围困的孤城,仿佛百余年前汴京的翻版,只是攻守之势已然逆转。

金哀宗的处境比当年宋徽宗更为凄惨——城中粮尽,守军以人肉为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1234年正月,宋军率先突破蔡州南门,金哀宗在绝望中传位给完颜承麟后自缢而亡。这位末代皇帝临终前的哀叹:

"朕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

南宋军队在破城后展开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孟珙下令将金哀宗遗骨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并按照当年金人处置宋徽宗遗体的方式加以羞辱。

更富戏剧性的是,宋军特意寻获了参与靖康之变的主要金将完颜娄室的后人,将其全族处决。

这些报复行为虽显残酷,但对南宋而言,却是等待了107年的正义清算。

临安朝廷为此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将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俘虏押解游街,重现了当年开封陷落时的场景,只是这次被游街的换成了金国贵族。

在这场灭国之战中,昔日强盛的金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人口从巅峰时期的700余万骤降至不足10万。

这一残酷的人口锐减,既源于战争杀戮,也包含饥荒、瘟疫与种族清洗,其惨烈程度远超靖康之变时北宋的遭遇。

南宋宫廷画院绘制的《中兴瑞应图》《蔡州破城图》等系列画作,这些作品以艺术形式将金国的覆灭塑造成"天理昭昭,报应不爽"的历史必然。

《中兴瑞应图》神化南宋的复仇合法性:

此画由南宋画院名家萧照绘制,全长近12米,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从靖康之变到金国灭亡的"天命轮回"。画中刻意对比了两个历史场景。

卷首部分:金兵押解宋徽宗、钦宗北行,皇室女子"露上体,披羊裘"!旁边题写"此乃天道好还之始"。

卷尾部分: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缢的画面被精细勾勒,画中南宋将领手持的正是当年金国用来关押宋徽宗的同一型号铁链。

宫廷画师李嵩奉命绘制《蔡州破城图》:

金哀宗的尸体被描绘成"悬梁三日,面目溃烂",对应当年宋徽宗死后被金人"焚尸取油"的记载;

画角特意描绘了一名南宋士兵用长矛挑起金国皇后的首饰盒,里面散落的珠宝与靖康之变中被掠的北宋礼器混在一起;

背景处隐约可见蒙古士兵肢解金人尸体的场景,暗指当年金人对宋宗室的"割耳计功"。

这些画作完成仅40余年后,元朝画家刘贯道在《元世祖出猎图》中,以同样手法描绘了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跪献降表的场景。

艺术成为权力更迭中最锋利的羞辱工具,南宋当年用来羞辱金人的画面构图,竟被元人几乎原样复制用于自身。

评论列表
  •   辉腾  发布于 2025-05-10 19:27:29  回复该评论
    金灭亡,关南宋屁事,就金灭亡下一个轮到南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壹点料得

壹点料得

分享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