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副军长迎接军长上任,见面后懵了:你是当年的那个小兵吗?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迎来了一位新军长。
当时的副军长黄达宣见到新军长徐惠滋的第一反应——这竟然是当年他在战场上认识的一个小兵!
1948年,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黄达宣是东北野战军某连的连长,带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沈阳的战斗。
沈阳拿下来后,部队需要补充兵力,当时的政策是从俘虏营里挑一些国民党士兵,经过改造和训练后编入解放军。黄达宣就奉命去了俘虏营挑人。
在俘虏营里,他一眼就看中了徐惠滋。
这小伙子瘦得跟竹竿似的,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倔强劲儿,像是不服输的样子。黄达宣觉得这人有点儿意思,可能有点潜力,就把他带回了连队。
刚开始,徐惠滋还不乐意留下,一心想着回老家跟家人团聚。黄达宣就跟他聊,说解放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留下来能干大事儿。
经过一番劝说,徐惠滋想通了,决定加入连队。
1948年那会儿,解放军经常从俘虏里吸收兵力,这是个普遍做法。黄达宣能从一堆人里挑出徐惠滋,说明他看人还是有点眼光的。
而徐惠滋能从不愿意留下到心甘情愿留下,也说明这小伙子有思想,能被说服。
徐惠滋进了连队后,没让人失望。他训练特别刻苦,啥苦都能吃,军事素质提升得很快。没多久,他就从一个啥也不会的新兵变成了一个能打仗的战士。
后来几次战斗中,他还立了功,开始在连队里有点名气。黄达宣对他挺看好,经常亲自教他怎么训练、怎么打仗。
这段经历其实挺能说明问题。徐惠滋不是天生就会打仗的人,他是真靠自己努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那时候解放军的基层部队条件艰苦,能从新兵混成骨干,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劲儿。黄达宣在这过程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不光是连长,还像个老师一样带着徐惠滋往前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徐惠滋跟着部队上了朝鲜战场。这次经历对他来说是个大转折。在战场上,他打得特别猛,关键时候总能顶上去,立了不少功。
战争结束后,他因为表现突出,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去学习。
抗美援朝那几年,中国军队打得不容易,条件差、装备也比不上美军,能打赢全靠人拼。徐惠滋能在这时候脱颖而出,说明他不光有胆子,还有脑子。
被保送到南京军事学院也不简单,那时候能上军校的,都是部队里挑出来的尖子。这一步对他后来的发展特别关键,从战场上的兵变成了有文化、有理论的军官。
在南京军事学院,他学得特别认真,成绩一直不错。毕业后,他被分到部队里当基层指挥员,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普通战士变成了有专业知识的军人,为以后一步步升职打下了基础。
从基层指挥员开始,徐惠滋的军旅生涯可以用“稳扎稳打”四个字来形容。他干过营长、团长、师长,每一级都干得挺扎实。
凭着在战场上练出来的本事和在军校学到的知识,他慢慢在部队里站稳了脚跟。到了1983年,他被任命为某军的军长,成了高级将领。
这三十多年的路走得不容易。解放军那时候讲究从基层干起,徐惠滋能从一个小兵爬到军长,靠的是真本事。
他每一步都不是靠关系或者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成绩。营长管几百人,团长管几千人,师长管上万人,每升一级责任都更大,他都能扛得住,说明能力确实过硬。
与此同时,黄达宣也在部队里一步步升上来,1983年当上了副军长。
他俩的军衔不一样,但经历有点像,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这可能也是为啥黄达宣见到徐惠滋会那么感慨——这不光是个人之间的缘分,也是军队里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1983年的重逢1983年,徐惠滋到部队上任,黄达宣作为副军长去迎接。看到新军长是徐惠滋时,黄达宣愣住了。他脑子里估计一下子就回到了1948年那个俘虏营,想起了那个瘦弱但眼神倔强的小兵。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兵居然变成了自己的上级。
当上军长后,徐惠滋带着部队加强训练,抓战斗力,还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那时候部队纪律严,他要求官兵团结一心,确保队伍随时能打仗。
同时,他还推动部队现代化,引进一些新技术和装备,想让部队跟上时代。
1983年那会儿,中国军队正处在转型期。以前靠人多、靠拼劲儿打仗,现在得靠装备、靠技术。
徐惠滋能在这时候当军长,说明他有眼光,能看到部队需要啥。他跟黄达宣搭档,两人配合得不错,一起为部队建设出力。
现在回看1983年这事儿,挺有意思。新时代的中国军队面临的挑战不一样了,技术更先进,任务也更复杂。但当年那股子从基层挑人、培养人的劲儿,还是值得学的。
徐惠滋那样的故事,可能不多见,但那时候的精神——努力、信念、机会平等——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军队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在条件好了,科技也强了,但基层还是得重视。
像徐惠滋这样从最底层干起来的人,可能不多,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不能丢。
黄达宣和徐惠滋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例子,说明只要路子对,人人都可能为国家出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