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都是假的!价格不菲却销量惊人,很多人每天吃
前言
这个世界到底还有什么是真的?
近年来,健康养生概念持续升温,各类打着“纯天然”“高营养”旗号的食品涌入市场,价格高昂却让消费者疯狂抢购。
然而,央视最新调查揭露惊人内幕:那些打着“全球购”旗号、手续齐全的高价保健品,竟全是假的!假进口就算了,商品的成分甚至还是虚标的,用仅仅十几块的成本卖高价。
那么,这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到底是怎么生成的呢?有你买过的产品吗?
保健品的假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大家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健康成了新的追求目标。
于是,保健品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市场上的产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补品宣称能让我们变得更年轻、更健康,甚至有些说吃了就能“逆生长”。
然而,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张,一些不良商家也趁机钻空子,搞起了各种虚假宣传,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甚至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健康。
2025年4月27日,央视的《财经调查》节目做了一个关于保健品行业的深度曝光,揭开了这个行业的一角黑幕——你在电商平台上看到的那些“美国原装进口辅酶Q10胶囊”,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
比如某款标价129元的“美国进口”胶囊,月销量高达3.9万件,评论区好评如潮,消费者纷纷留言说吃了之后感觉心脏更舒服,睡眠也有所改善。
结果呢,当记者调查一揭开真相,发现这款发现号称“洋货”的辅酶Q10的生产地,居然是安徽阜阳,成本不到20元,利润翻了好几倍!
商家为了让消费者相信这是一款高品质的进口产品,故意使用英文包装、保税仓发货,还伪造海关清关单,营造出一种“三重认证”的假象,让人误以为买到的是美国的优质商品。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类似的骗局数不胜数,某些商家甚至敢在明明是普通食品的纳豆激酶胶囊上大肆宣传,称它能“扫清血管脂质,恢复微循环”,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善血管健康。
但当记者向客服询问时,居然被告知,得到的答复却是这款产品只是普通食品,根本不具备治疗功效!
受害人群
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本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却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手中,变成了诈骗的帮凶。
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2亿元的假药案件,犯罪团伙利用高科技手段,购买了价值3000元的AI换脸设备,把骗子的面容替换成了“院士”的形象,甚至用变声器模仿权威人士的声音,在直播间兜售所谓的“量子中药”,声称能够治疗糖尿病等疾病。
他们还精准锁定50岁以上的群体,推送量身定制的“养生秘方”,一步步诱导老年人上钩,得手后,再通过虚拟货币转移赃款,形成了一个跨国犯罪闭环。
这些老年人由于对健康的渴望和对权威的信任,往往在虚假宣传的蛊惑下,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积蓄,最终得到的却是一堆毫无效果甚至有害的假药,难道这些商家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电商平台上500万单的“苗古金贴”,也是一个典型的虚构产品背景的案例,商家号称是千年苗医秘方,宣传里还提到了“非遗传承人”,结果调查发现,那个所谓的非遗传承人竟然是AI生成的虚拟人物,连手指的细节都漏洞百出。
甚至连“千年苗医秘方”都不过是商家的一个噱头,根本没有任何历史背景,而是由湖北、山西的厂家生产的普通贴牌产品,还有江苏盐城的诈骗团伙,直接把成本不到4元的固体饮料包装成“防癌降三高神药”,卖698元,简直是趁火打劫。
有一位低保户为了买这款所谓的“抗癌耗牛奶”,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还复购了十多次,结果却因延误了脑梗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实在让人心疼。
温州的某公司通过“免费体检”的噱头,伪造颈动脉斑块检测报告,吓得老人们心惊胆战,称“中风风险高达95%”,然后推销一款原价345元的“溶栓神药”,以8280元的高价卖给消费者。
仔细一查,所谓的“溶栓神药”根本就是一种普通药品,被人为地抬高价格,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恐惧心理牟取暴利。
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购买到了具有特殊功效的“正宗神药”,实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商业黑幕
如今,保健品市场的“黑幕”已不再是个秘密,背后的“造假产业链”更是让人看了直摇头,这些看似合法的保健品,有时候实际上只是些伪装得天衣无缝的“空壳”,消费者不仅没能买到真正有用的产品,还被各种看似科学、实则荒唐的手段给坑了。
你知道吗?一些国内的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像是“进口货”,居然选择在香港、美国等地注册“空壳公司”,消费者一看到“香港制造”的标签,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高端、优质、可靠”的印象,结果买到手的却是国产的伪劣产品,甚至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
这些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正规的大企业,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生产能力,也没有研发团队,他们的唯一作用就是为国内生产的低端商品披上“洋外衣”,让这些原本便宜的产品瞬间涨价成高大上的“进口保健品”,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安徽万顺制药有限公司,就是这类“空壳公司”的典型代表,他们在香港注册了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公司,打着“进口”旗号,把一些在国内生产的普通维生素粉等保健品,运到境外再简单包装一下,经过一番操作后,就能把价格抬高20倍,卖给消费者。
这样的做法让原本几块钱的产品摇身一变,成了价值几十甚至上百元的“进口货”,可恶的是,整个过程从头到尾都在“忽悠”消费者,这些所谓的进口产品压根就没有经过什么“进口”手续,甚至连基本的质量保障都没有。
让消费者买了不值这个价的“高大上”产品,白白浪费了钱。
保健品的生产环节也是“黑幕”重重,不少商家为了追求暴利,根本不顾消费者的健康,江苏洪某的案例便是一个经典的“偷梁换柱”例子。
洪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竟然找到了江西的一家药业公司,将“羊奶粉”、“驼奶粉”等普通固体饮料,打着保健食品的名号卖出去,而且还要求厂家把“固体饮料”字样缩小到角落,掩人耳目。
结果,消费者花了大价钱购买了这些伪劣保健品,既没起到保健作用,反而可能得了“胃病”,毫不顾忌消费者的健康。
更可怕的是,一些保健品甚至在成分上做手脚,典型的“掺假”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市面上有一些所谓的“高浓度鱼油”胶囊,声称含有丰富的DHA和EPA,消费者信以为真,花了大价钱购买,但一检测,里面的有效成分几乎为零,根本没有营养价值。
这不就是拿消费者的钱,换来了一个“空壳”的产品吗?还有一些保健品的“纳豆激酶”含量远远低于标注的数值,甚至低到1%都不到,简直是在公然欺骗消费者。
甚至为了追求某种“特殊效果”,居然偷偷加了化学原料,这些不明成分不仅没有任何保健作用,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些消费者甚至因此出现了肾衰竭等严重问题。
这些看似“高科技”的保健品,背后却是一系列肮脏的操作,消费者根本无法了解真相,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购买的东西竟然是这么不靠谱。
不仅如此,电商平台的流量被某些不法商家利用得淋漓尽致,他们通过“买水军”、“刷好评”来误导消费者,,比如北京萱妍堂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保健品,竟然雇佣大量水军编造虚假的“减肥神话”,什么“瘦20斤”的夸大宣传,让人不禁感叹,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一些在直播带货平台的主播,更是为了高额佣金,不顾职业道德,对保健品的效果夸大其词,甚至把普通的保健食品吹嘘成能“治百病”的“神药”,这让很多消费者在情绪激动下,做出了冲动购买的决定,结果买了不合适的产品,白白浪费了大把的银子。
结言
整个保健品市场的这条“造假产业链”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从生产到销售、从线上到线下,到处充满了陷阱,消费者在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尤其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很多人花费了大量的钱,却什么也没得到,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把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信誉给毁了。
这条产业链背后是一个个冷血的商人,他们为了暴利,毫不犹豫地踩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而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他们的牺牲品,最后只能无奈地“上当受骗”,在这场“保健品战争”中,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