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30年不闻不问,病重时儿子不管不顾,死后却来争房产!
"我上学看病的钱都是妈妈借的,他30年没管过我!"法庭上,45岁的小郭红着眼睛控诉道。而另一边,继母谭某也满腹委屈:"老郭生病5年都是我在照顾,儿子连个电话都没有,现在来争房子算什么?"
这是一场令人唏嘘的亲情官司。1989年离婚后,父亲郭某就像人间蒸发,没给过一分抚养费;而30年后,当父亲病逝,多年不见的儿子却突然出现要求分遗产。这场跨越两代人的恩怨,最终在上海市奉贤区法院有了定论。
这起案件背后,藏着中国式家庭最痛的伤——缺席的亲情该如何弥补?法律与道德的天平又该如何倾斜?让我们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小郭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没有父亲的影子。1984年出生的他,在5岁时就遭遇父母离婚。法院白纸黑字判决父亲每月要支付抚养费,可直到小郭成年,他连父亲的面都没见过几次。
"我妈在纺织厂三班倒,为了给我交学费到处借钱。"小郭回忆说,最困难时家里连鸡蛋都舍不得买,而父亲在上海做着生意,却从没伸过援手。有亲戚曾悄悄告诉他,父亲早就组建了新家庭,还买了房子。
2003年小郭考上大专,母亲咬牙借了3万元债。当时有邻居劝他去找父亲要钱,19岁的少年却倔强地摇头:"我就当没这个爹。"这句话,成了父子关系最残酷的注脚。
时间来到2014年,60岁的郭某被查出肝癌晚期。再婚妻子谭某辞去工作全心照顾,而这时的小郭,其实就住在距离医院不到10公里的浦东新区。
"护士站打过三次电话。"谭某在法庭上出示的通话记录显示,小郭每次接起电话都说"在忙",最后直接拒接。病床上的郭某常常盯着病房门口发呆,直到2019年春天带着遗憾离世。
办理后事时,谭某本想通知小郭,却发现所有联系方式都被拉黑。最终是法院通过户籍系统才找到这位"消失的儿子"。而小郭得知父亲死讯的第一反应竟是:"那他上海的房子怎么分?"
2020年的法庭上,双方争执的焦点是那套位于奉贤区、价值600多万的婚房。小郭坚持要分一半:"法律明文规定子女有继承权!"而谭某哭着反问:"你尽过一天孝道吗?"
法官调查发现三个关键事实:
郭某确实30年未支付抚养费
小郭成年后明知父亲患病却拒绝探望
谭某不仅照顾丈夫5年,还独自承担了20多万医疗费
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亲情不是简单的债务关系,不能像做生意那样等价交换。"
四、判决结果:80%与20%的人情法理经过半年审理,法院最终判决:
谭某继承房产80%(含偿还医疗费部分)
小郭继承20%(考虑到血缘关系)
法律人士分析,这个判决体现了三个原则:
赡养义务不能因父母过错而免除
尽主要扶养义务者可多分遗产
血缘关系仍受法律保护
"如果小郭在父亲病危时哪怕探望一次,比例都可能调整到30%。"参与调解的律师透露。
对父母:抚养义务不仅是给钱,更需要情感投入。郭某如果当年定期探望儿子,或许不会酿成今日苦果。
对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就像法官说的:"不能因为父母做错了,我们就跟着错。"
对再婚家庭:提前做好财产公证,避免身后纠纷。
老邻居王阿姨的话让人动容:"要是当年离婚后,老郭每月能亲自送抚养费上门,让孩子记住爸爸的样子,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亲情就像银行账户,平时不存钱,关键时刻怎么能取出现金?这个判决看似分割的是房产,实际丈量的是人性的温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