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抗战时在苏联学习并参战,对上级不唯唯诺诺,为工作全力以赴

史海撷英 7天前 阅读数 370 #历史

朱德说刘亚楼(1910年4月8日——1965年5月7日)是军人的标杆,林彪说一个刘亚楼顶3个参谋长。今天就来聊聊刘亚楼。

开国上将刘亚楼是空军的主要创始人,这几乎是共识。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曾在苏联红军正儿八经服役8年,甚至亲历了斯大林格勒那场扭转二战的关键血战。这段异国从军的经历,对刘亚楼,也对后来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影响至深。

刘亚楼的家境,就是一个“苦”字。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九日(1910年4月8日)生于福建武平,出生第二天,母亲便因难产离世。父亲是地道农民,砍柴为生,连给孩子找口奶都难。无奈之下,只得将他过继给同村好友刘德香。

刘德香是个铁匠,家里也很穷,不过比刘亚楼家可能好一点。他们就收养了刘亚楼,还给刘亚楼取了一个大名叫刘振东。

刘亚楼就在养父母的照料之下一天天长大。虽然养父家也很穷,但他们一家人还是节衣缩食,全力支持刘亚楼读书。刘亚楼也很争气,后来以优良的成绩考到了武平县的初级中学。但是学费实在太贵了,刘家无论怎么节俭都供不起刘亚楼。读了两年中学,刘亚楼便回到老家小学教书。这个学校的校长叫刘克模,是共产党员。也是他把刘亚楼引上了革命之路。

刘振东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刘亚楼入党。入党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亚楼,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坚决跟党走,更上一层楼。

17岁投身地下革命,19岁入党,随即加入红军。部队里的人一看,来了个文化人,当过老师,个头适中,透着精明强干,还带着点书卷气,自然高看一眼。入党后,刘亚楼就加入了红军,在红军里刘亚楼先从小兵做起,后来升到连长。从连长到师政委,他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虽然说在战争年代,人才稀缺,升迁比较快,但是如果没有能力,断然不可能从连长一路到师政委。这是打仗啊,没能力,怎么可能一直带兵。

刘亚楼敢打硬仗,也能打赢硬仗,这就是他的能力。

他跟随朱德、毛泽东转战南北,经历了中央苏区一到五次反“围剿”的战火。尤其第四次反“围剿”时,他敏锐察觉强攻南丰的风险,在顶头上司林彪那里碰了钉子后,仍抓住机会向周恩来、朱德直言前线实情,建议调整策略。周恩来听取了他的意见,红军最终获得黄陂、草台岗大捷。这一仗,让周恩来对他印象深刻:有勇有谋,敢说真话。长征路上,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攻娄山关,这些硬仗险仗,他都身在其中,屡建功勋。

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的黄陂战斗,红军在黄陂遭遇了毛炳文的部队。林彪负责指挥,顶在正面,阻击敌人的是红35团,红35团的政委就是刘亚楼。红军时期政委有最后决定权,所以这场战斗的实际负责人就是刘亚楼。

天刚亮,红35团工事还没修好,敌人就开始猛攻了。最开始的情报显示,敌人有两个营。开打之后,刘亚楼才发现敌人起码一个整编旅。刘亚楼和团长一边指挥战斗,一边派人报告林彪新的敌情。

刘振东

林彪的回复也很简单:计划已经定好了,你必须按原计划完成任务。刘亚楼也很干脆,回复林彪:只要刘亚楼在,阵地肯定在。

最后这场仗打下来,红35团只剩下十几个人,几乎人人重伤,刘亚楼自己腿部也受伤了,要用枪管做拐杖才能站起来。但是红35团还是守住了阵地,给主力部队歼敌争取到了时间。

长征的时候,刘亚楼和陈光带红二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犹如一把尖刀,不断地突破敌人的防线,突破速度之快,让红军自己都吓了一跳。

长征后,红军计划东征山西,消灭阎锡山。这次东征没有成功,但是刘亚楼带着红二师先是做先锋,撤退的时候又断后。一路打了不少硬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底,正是用人之际,组织却安排刘亚楼去红军大学深造。没多久,“西安事变”爆发,前线急调将领,他赶紧写信请求归队。谁知命令下来,却是让他留校担任训练部部长。刘亚楼心里犯嘀咕:这节骨眼上,不让上前线是什么意思?

刘振东

毛泽东亲自找他谈话,解开了疙瘩。毛泽东不仅没同意他回前线,反而给他下了道特殊的“命令”:“我决定让你十年内不准上前线!我知道你能打仗,但现在有更重要的任务,培养干部,搞教育。眼光要放长远,将来有你大显身手的时候!”

这番话点醒了刘亚楼,他当即表示服从安排。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毛泽东又找到他,这次的任务更不寻常——派他去苏联,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刘亚楼这才彻底明白,当年毛泽东那“十年之约”并非玩笑,而是着眼未来的培养计划。刘亚楼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次离开中国战场有12年之久,更不会想到他在苏军中差点被枪毙。

就这样,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八年里,刘亚楼远赴莫斯科,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伏龙芝军事学院可不是一般军校,那是苏联培养高级指挥官和军事理论家的摇篮。刘亚楼在里面如饥似渴,成绩很快名列前茅,颇得苏方教官赏识。

然而,刘亚楼的苏联生涯远不止于课堂学习。苏德战争爆发后,他没有立即回国,而是选择留在苏联军队服役。据说曾担任驻蒙苏军的参谋,还有了个俄国名字“萨沙”,并被授予苏联红军少校军衔。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刘亚楼学满毕业时,苏联卫国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哪个部队都缺人,因此不少在苏联学习生活的其他国家共产党员,都参加了苏军抗击法西斯。而刘亚楼则被分配到远东军区机关,成为了一名见习参谋,军衔累升至少校。

刘振东

这里要说明一下,苏联政府当时规定,在苏联红军服役的外籍军人是不可以当军事主官的,所以刘亚楼这个参谋的主要工作,是对“远东军区步兵独立第88旅”的军政训练进行指导,其实就是东北抗联余部,退入苏联后组建的那个教导旅。

最值得说道的,是他亲历了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战役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刘亚楼凭借敏锐的军事直觉,给苏军最高指挥部写了一封长信,提出自己独到的作战建议。

他分析德军孤军深入、缺乏冬装,已是强弩之末,正是苏军发挥严寒作战优势、反击的好机会。他建议:首先集中空军夺取制空权。然后用轰炸机为地面进攻扫清障碍。最后,以坦克部队开路,配合适应冰雪作战的西伯利亚骑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队,利用其高机动性,实施陆空协同的毁灭性打击。

这份构思新颖、分析透彻的作战计划,引起了苏军高层的注意,并采纳了其中合理的部分。随后的战事证明,苏军果然逐步扭转了战局,最终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此战过后,苏军高层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军官更是刮目相看,多次劝他加入苏联国籍,但都被他婉拒了。学本事是真,但最终还是要回去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刘振东

当然,在苏联的日子也不全是板着脸的严肃。刚学俄语那会儿,也闹过笑话。比如得阑尾炎做手术,没听懂“麻醉”是什么,结果硬是咬牙挺过来了,疼得他下决心非把俄语学好不可。还有次住院想让护士加个枕头,比划了半天,愣是被当成了耍流氓,让人哭笑不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涌入中国东北。刘亚楼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他化名“王松”,跟随苏军行动。看着地图上苏军摧枯拉朽般南下,他内心激动,仿佛已看见日本关东军覆灭、家乡解放的那一天。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归国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差点要了他的命。

苏军攻打佳木斯外围的407高地,刘亚楼在参谋部做参谋。进攻开始之前接到了上级的电话说,空军部队轰炸时间定在6:50,那地面部队根据这个时间安排攻击的时间。刘亚楼就按照规定,向下面传递了这个消息。

后来7点的时候,苏军士兵就把刘亚楼抓起了起来。

原来当时苏军先头部队进攻的时候太顺利了,6:40的时候已经占领了高地。但空军还是按照6:50的时间开始轰炸。那自然炸的就不是日本了,而是苏军自己人。

刘振东

自己人炸自己人,在战场上是大事。苏军把刘亚楼抓了起来,刘亚楼心里清楚,自己很可能要被枪毙。

觉得自己要被枪毙了,刘亚楼在死之前给中央写了一封长信,把自己在苏联里面近8年的学习体会和见闻,经验教训都写出来了,落款写的是忠于党的刘亚楼。后来苏军经过查证核实发现刘亚楼没有错,无罪释放,恢复了原职。这场差点让他客死异乡的“乌龙”事件,算是有惊无险地翻篇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的时候,刘亚楼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参谋长,协助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的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都是指挥者之一,也成了后来东野的3号人物。

在这里就不讲他怎么打仗,讲讲他怎么给东北民主联军甚至全军建立了一个可用的参谋制度。

刘亚楼当了参谋长之后,林彪给他第1个任务,就是你把司令部给我弄得像样点。什么叫像样点?林彪其实就是想学习苏军有一个好用的参谋班子。

那个时候东北民主联军刚创建不久,很多地方都是刚起步,要想学习已经成体系的苏军那是很难的,但这件事还是被刘亚楼给办成了。

林祚大

行军打仗是要地图的,当时民主联军的司令部里面甚至就没有一张标准地图。这对于林彪来讲就很讨厌了,刘亚楼出来做参谋长之后,第1件事情就是成立作战地图科。刘亚楼带着其他参谋,把粗糙的地图拼在一起,然后自己在白纸上重新画,最后熬了几个通宵,画出一张标准的军用地图。接下来继续画了第2张,第3张.....,刘亚楼还带人实地考察地形,对地图进行修改调整。画完以后他们再拿着去印刷厂排版印刷给林彪用,再下发到纵队给各个司令去用。

地图的问题解决以后,还有个重要问题——参谋人员水平不高。我军当时哪里有专门的参谋,这些参谋都是业余出身,就是打仗直接打出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参谋到底要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于是刘亚楼就搞了一个参谋业务的培训班,把全东北民主联军的这些参谋人员集中到一起,刘亚楼亲自讲课。

讲什么?就将他在苏联学到的那一套制度规章制度全部传授给这些参谋人员。这个培训班刘亚楼每期都办6个月,就不断地把自己在苏联学到的东西一点点地教给这些参谋人员,这些参谋人员又回到自己的部队来,又逐步一点点的,在各级部队搭起了参谋的班子。

最后毛泽东知道了,都要求刘亚楼把参谋培训的文件和教材给中央,再由中央转发,到全军各部队,让其他部队来参考,最后全军的参谋制度就这样子制度化。

真正让刘亚楼名震全军的,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指挥的天津战役。当时平津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东北野战军兵临天津城下。最初计划是先打塘沽,切断敌人海上退路。

刘亚楼赶到前线后,力排众议,主张改打天津。他分析,打天津能“关门打狗”,彻底切断北平守敌南逃之路,同时也能极大震慑傅作义,可谓一石数鸟。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为了打好这一仗,刘亚楼冒着炮火,亲自抵近侦察。战前,他依据现代攻坚战理论,制定了极为周密的作战计划。有些人看他没打过八年抗战,是从苏联回来的,心里难免嘀咕。但林彪、罗荣桓对他给予了充分信任。

总攻打响,刘亚楼指挥若定,炮兵、工兵、步兵、坦克多兵种协同作战,仅用29个小时就攻克天津,全歼守敌13万。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摧枯拉朽,成为解放战争中城市攻坚战的经典范例,也彻底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地位。“林罗刘”的黄金组合由此叫响全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飞机轰炸北京南苑机场,让毛泽东深感建立强大空军的迫切。选谁来挑这副重担?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亚楼。理由很实在:能打胜仗,在苏联系统学过现代军事,懂空军,还懂俄语,便于和苏联专家沟通。

刘亚楼临危受命,从零开始组建人民空军。他带着团队赴苏联谈判、买飞机、请专家,事无巨细,呕心沥血。

刘亚楼这个人有个特点,他对上级不唯唯诺诺,如果上级错了,他是要主动提出来的。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的时候,我们请苏联援助我们建设空军,当时有个726方案,其中提到苏联代我培训空军人员1700名,其中飞行人员1200名,机械人员500名。

刘亚楼看了这个方案以后,觉得有些不对。他没有马上说,而是去找资料,请教一些在苏联学习过的专家,最后找到毛泽东说:这个方案有问题。比如飞行人员比例不对,应该是飞行人员少,地勤人员多,比例在1:2会比较合适。刘亚楼讲了半个小时,毛泽东最后说:你是对的,按照你的改。

也就是在刘亚楼修改后方案的基础之上,我军空军的架子终于开始搭了起来。

刘亚楼以前没搞过空军,但是他上任之后没多久就遭遇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空军,他提出集中使用兵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策略,得到毛泽东批准。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他的指导下,“边打边建”,硬是在实战中摔打出来,英勇作战,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空中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称他为“空军之父”,实至名归。

而也就是这个不懂空军的刘亚楼和同志们总结出了一套一域两层四四制的空军战术,依靠这套战术,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出了8000多名三等功以上的功臣。

这个成绩足以让刘亚楼一直担任空军司令员,直到1965年他去世。

刘振东

建国后,刘亚楼为空军现代化建设殚精竭虑。1964年,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中央让他休息,可他哪里放得下心。当时美蒋无人侦察机频繁袭扰我领空,他拖着病体,亲自跑到一线,和大家一起研究打法。不久,我空军首次成功击落无人侦察机,他才稍感宽慰。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弥留之际,他嘴里反复念叨的还是空军的条令编纂工作:“条令……要编出来……我的……话说对了……往……八宝山……送一本……”

他的葬礼规格极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悉数出席,十万军民自发走上街头送别。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当空军新条令教材正式印发后,当年记录下他遗言的秘书姚克佑,遵照遗愿,悄悄地在老司令墓前,为他烧了一本,告慰英灵。

刘亚楼的一生充满传奇。他虽错过了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却在特殊的历史机遇下,通过在苏联的深造与实战磨砺,为新中国锻造出一支锐不可当的蓝天利剑。他用智慧、胆识和对党的忠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