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财神爷” 夏原吉:理财能手为何被朱棣抄家?

史韵传承者 1周前 (05-04) 阅读数 11 #推荐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被誉为 “财神爷” 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理财才能,为明朝初期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位备受尊崇的重臣,却在仕途巅峰时突遭变故,被朱棣逮捕下狱,甚至惨遭抄家。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夏原吉这位传奇人物的坎坷经历。

夏原吉出生于 1366 年,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后,他便肩负起养家的重任。但夏原吉并未被生活的困苦打倒,反而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努力,成功进入太学,并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当时,一同工作的学生们常常嬉戏打闹,只有夏原吉正襟危坐,对待工作严谨细致,丝毫不敢懈怠。这份认真负责的态度,被明太祖朱元璋看在眼里,认定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将其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

在户部任职期间,夏原吉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财天赋。他对全国的户口、府库、田赋等数据了如指掌,将这些数据写在小纸条上,随身携带,以便随时查阅。遇到皇帝询问,他总能迅速、准确地给出答案,令众人惊叹不已。他精心规划国家财政,不仅确保了国家的正常运转,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如裁减冗食、均平赋役、严格盐法和钱钞禁令等,使得明朝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

建文帝时期,夏原吉已升任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有人向朱棣进言,称夏原吉是建文帝的旧臣,不可轻信。但朱棣力排众议,他深知夏原吉的才能,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提拔其为户部尚书,委以制定赋税、徭役制度的重任。夏原吉也不负所望,与蹇义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制度,提出了三十多条建议,均被朱棣采纳。此后,夏原吉便开始总揽大明帝国的财政事务,成为了明朝名副其实的 “财神爷”。

然而,朱棣在位期间,一心想要建立不世之功,多次对外用兵,还开展了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一系列浩大工程,这些举措无疑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作为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一方面积极开源节流,努力筹措资金,以满足国家的各项开支;另一方面,也多次谏阻朱棣的一些过于奢靡的行为。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与兵部、工部等衙门发生争执,因此被人在背后称为 “夏刺头”。但夏原吉对此并不在意,他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只要是有利于国家财政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繁的征战使得明朝的财政消耗巨大,百姓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 年),朱棣又打算再次向漠北用兵。夏原吉深知此时国家已经内外交困,实在不宜再发动战争,于是他挺身而出,直言进谏:“陛下,这些年我们多次出征,却大多无功而返,军马死伤无数,国家的储蓄也损耗了十之八九。再加上各地灾荒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此时若再兴兵,国家根本无法承受,不仅难以取胜,还会让国力愈发衰弱啊!” 这番话句句在理,饱含着夏原吉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然而,此时的朱棣早已被雄心壮志冲昏了头脑,他一心想要通过战争来彰显国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夏原吉的谏言在他听来,无疑是在泼冷水,是对他权威的挑战。朱棣勃然大怒,当场就下令将夏原吉逮捕,随后又派人抄了他的家。当抄家的人来到夏原吉家中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位掌管天下财富多年的户部尚书,家中除了皇帝赏赐的物件外,竟只有一些破旧的布衣和简单的瓦器,几乎一贫如洗。这一事实让众人对夏原吉的清正廉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朱棣在冷静下来之后,心中多少有些懊悔。

后来,朱棣在北征途中,身体每况愈下。在临终之际,他终于回想起夏原吉的种种谏言,意识到夏原吉是真正为国家和自己着想的忠臣,不禁叹息道:“夏原吉爱我啊!” 只可惜,此时明白,已经为时已晚。朱棣去世后,仁宗即位,他深知夏原吉的才能和忠诚,立即释放了夏原吉,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夏原吉也再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出了诸如停止宝船下西洋、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为 “建文旧臣” 翻案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建议,为 “仁宣之治” 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夏原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着卓越的理财才能,成为了明朝的 “财神爷”,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又因直言进谏,触怒龙颜,遭受了逮捕和抄家的厄运。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心为国为民,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不已。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看到封建王朝中君臣关系的微妙与复杂,更能从夏原吉身上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如果觉得有意思,别忘了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愿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韵传承者

史韵传承者

传递历史长河沉淀下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