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中年,请学会一件事:和子女保持界限,和自己和解
文/兰妈谈育儿
为什么有人遇到事情总是过不去那个坎儿,整天情绪暴躁、还总是郁郁寡欢呢
兰妈听到一个最好的回答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和自己和解”
是呀,人生就是一场成长,同时也是一场化解矛盾、不断克服困难的和解过程
当你感到太累、疲惫、甚至没有生活的动力与勇气时,就说明我们把自己绑得太紧,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同村的一个姓王阿姨,是一个脾气比较急躁的性格,用她儿女的话来说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在外人眼里,她还是一个能干的女强人,对待儿子儿媳,还有女儿女婿那都是掏心掏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他们
可不知道为什么,王阿姨和子女的感情却并不是很好
就在上个礼拜,她还把儿媳妇给气走了,消失3天被联系上后也是直接拒绝回家,甚至到了“为了离婚,连孩子都可以不要”的地步
同为妈妈,我深知这其中除了家庭矛盾之外,还有日积月累受到过无数的委屈、还有情绪积压
要不然,一个视孩子如命的母亲,怎么会轻飘飘地说出“不要孩子”的话呢
也是后来聊天才知道,原来王阿姨的儿媳妇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决定,是因为在她眼里:“家不像家,家里也没有生活的安全感”
用她的话来说:“我知道婆婆没有坏心思,对我和孩子也说得过去,可我最受不了她的一点,就是每次遇到意见不合的事情辩论几句时,她都会说:过不成就分家,要不是我们没本事,又怎么会和你们住在一起呢”
那次吵架闹离家出走,也是王阿姨情绪上头,直接先收拾东西要离家出走,儿媳妇争不过才不得不先一步离家出走,也避免了一场“儿媳妇逼走婆婆”的风波
再后来,在亲戚和朋友的劝说下,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才慢慢有所好转
而脾气暴躁的王阿姨,在这件事上也清醒地明白了一件事:人到中年,一定要学会和子女保持界限,和自己和解
是的,做好这一点,父母和子女之间才能因为距离而产生美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界限保持,对整个家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01
子女做的决定
只建议,不干涉
张雪峰老师曾对他女儿承诺说:“女儿长大了,我一定不会管她,她的决定也绝不会干涉,愿意听我的,就问问我,不愿意听我的,我也一定一句话都不会多说”
当时,评论区有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因为你有兜底能力”
事实上,像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做不到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孩子,特别是读初高中之后,孩子不光叛逆顶嘴,还会青春期早恋
这对于家长们来说是尤为头疼的,不管吧,难道就看着孩子堕落吗?如果狠管吧,又担心孩子会迫不及待想要逃离
认识一个女孩,她的出现,仿佛全身上下都透露着阳光和自信的力量,看上一眼浮躁的心情就能有所安定
和她聊天时,她也毫无保留地对我分享说:
“我很幸运,幸运自己从小就拥有主见,幸运爸爸妈妈不会干涉我的选择,更不会强行改变我的穿衣风格,幸运爸爸妈妈的通情达理不会给我施加压力,幸运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教我人情世故,还给足了站在身后支持我的安全感”
“所以,我从来不会羡慕别人,别人成绩再好,那是别人的努力成果,而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爸爸妈妈理解和支持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力量充沛,也会有一个「我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呼唤着我”
听完这些,我才明白不替孩子做决定的真正意义-尊重孩子的成长
是的,不管孩子并不是真正的不管,而是换一种孩子能接受,也能和孩子友好沟通的交流方式
比如,孩子的决定讨厌被父母干涉,那就不要干涉了
和孩子聊聊:“你的想法是什么,可以具体和我聊聊吗”,然后再针对孩子不足的地方适当地提一些建议,再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这种有倾听、有建议、也有鼓励的方式,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联系的有效捷径
02
子女说出的话
只听着,不打击
努力不是为了别人努力,是为了将来,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千万不要让他们生活在别人的预言、干涉、还有打击之下
否则,再坚强的内心也会被打击的出现心理和情绪问题
有一个女孩,读小学的时候有次考了99分,全班第二名
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是多么的意外和惊喜,她满怀激动地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以为妈妈也会跟她一样激动地夸一夸她
可结果呢,妈妈听后问了一句很多家长都喜欢问的话:“才第二名呀,那第一名是谁呀”
那一刻,她就像是被浇了一盆刺骨的冰水一样
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她也暗自下定决心:“哼,我下次一定考一个100分”
终于,经过努力之后,女孩的英语成功取得了100分好成绩,她回家后再次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考了一百分,你快看”
没想到,妈妈还是那么淡定,嗯了一声,然后说:“我看到班级群老师发的消息了,可我告诉你不要太骄傲了,班上考一百分的孩子好几个呢,你要继续好好努力,争取每一次都考一百分”
女孩听完妈妈的话后,拿着试卷默默地回到了房间,不知觉间泪水打湿了那张全力以赴考了满分的试卷,也不禁怀疑:“我在妈妈心中就是那么一个不值得表扬一句的孩子吗”
…
看得出,孩子分享一件事的时候是满怀期待地做这件事,父母是接受、还是敲打,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力都是极其之大的
抛开后者不说,一个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就是信心、还有源源不断上进的能量源
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记住一句话:“只听着,不打击”
特别是你每认真听完孩子的一句话,孩子就从这个角度获取了大量的信心,他们的内心活动也是:“爸爸妈妈听我把话说完了,他们是相信我,也是支持我的,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做好这件事”
是的,成为孩子的能量源,孩子就能得到更多成长的机遇
03
子女的生活方式
只看着,不参与
有句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再好,也听不得父母说一句你对象不好的话”
往小了说,是“为了你好”的操心命,往大了说,就是子女认为父母见不得他们好的恶意揣测
只有给足孩子更多充盈的爱,让他们更强大起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不把幸福感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才会尽可能地避免被伤害
亲戚家的一个女儿,就是属于传说中的恋爱脑,毕业之后就谈恋爱,还不听劝阻非要和男朋友同居
直到,意外怀孕,亲戚他们没办法才妥协,为女儿举办了婚礼,并真心地祝福她余生幸福快乐
可生活有的时候就喜欢给你开玩笑,你满怀期待地步入婚姻殿堂,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幸福,但现实却告诉你“结了婚之后,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牺牲的命”
特别是孩子出生之后,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为一名新手妈妈,在无数个手忙脚乱的日子里寻找丈夫身影却发现不见踪迹
等到再次出现时,给孩子买奶粉的钱又被输得精光,那几年也是他们日子过得最苦的时候
而亲戚那边得知女儿的遭遇后,直接上门教训起女婿,也是希望女婿就此改邪归正、好好把一个家庭经营起来
没想到,女婿被当众批评有些下不来台,气得当场摔门离开
见此一幕,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指责父母:“谁让你们说的,你们别多管闲事好不好”
一番问责,瞬间把人心伤透了,他们嘴上说着“不管不问”了,可私底下却费了不少力去推波助澜,最终让女儿在事业方面混得风生水起
如此一来,有钱有实力之后,亲戚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也明显变高了,丈夫不仅一改往日懒散好堵性格,还经常想尽办法制造浪漫来增加婚姻的新鲜感
所以,爱孩子,不止是干涉子女的生活、替他们做正确的决定
人生那么长,孩子所遇到的事情又那么多,父母怎么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能替孩子解决呢
唯一最直接跨越周期长的方法就是提升孩子自身实力,让孩子不把幸福和未来依附在别人身上,一身光明照亮了自己,自然也会因为照亮别人而光芒加持
04
子女的社交圈子
只关注,不窥探
经常见到很多家长喜欢用“我走过的路比你吃的盐都多”,去随便窥探孩子的隐私,就是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
特别是孩子青春期阶段,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早恋,不是查手机、就是翻书包寻找蛛丝马迹
殊不知,若孩子有心隐瞒,那家长即便是化身侦探,也玩不过他们聪明脑袋一动的机灵劲儿
而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误区也是把斗智斗勇用在试图改变、操控孩子社交圈子这件事情上
认识的一个单亲妈妈,她的教育方式就和别人大不相同
面对读初中女儿开始格外注重形象,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的一幕,她察觉到了什么,但并没有把那股聪明劲儿展现出来
在一个晚上,她还主动跟女儿聊她初中收到一个男同学情书的事情,女儿也是越听越投入
甚至还催着妈妈多分享一些过往的八卦,在更多深入的分享和交谈下,女儿也渐渐打开心扉,和她吐露在班上喜欢一个男生的事实
好在得知这个消息,妈妈还是没有大发雷霆,望着女儿温柔地说:“傻孩子,你现在的喜欢,也就是好感而已,看上去觉得舒服、不讨厌,就会产生一种欣赏的好感,你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帅气的小哥哥也是多的数不过来,你可不要因为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哦,等你好好读书上了大学,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你会发现更有意思了”
于是,在留有悬念的情况下,之前还整天对着镜子臭美的女儿,就变成了一个积极奋斗立志“我要考大学”的隐藏学霸
这就是足够关注孩子的力量,你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还能洞悉他们内心最想要的答案,他们也自然就能轻松解惑了
05
子女的孩子教育
只帮忙,不溺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最容易激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这是因为孩子的到来,会直接让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参与进来,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婆媳关系,几乎没有几个还能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下保持和谐稳定
认识的一位妈妈,她是我见过性格最温柔、脾气最好的人
孩子犯错了不批评,会引导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也会犯错,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承认错误,然后再想办法改变错误,弥补遗憾”
孩子调皮爬防护栏,她会小心翼翼地呼唤孩子,直到孩子平安地来到她身边,才松口气地对孩子说:“这个动作是很危险,你看妈妈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吓到你,你一害怕激动就摔跤了”
对于家里面的公婆也是一样,一直都是抱着极强的尊重心理去谦让,哪怕他们脾气很差,说了很过分的话,也都是回到房间自己慢慢消化情绪
可直到有一天,她意外从丈夫那里得知婆婆说了一句话:“她带孩子那么累,都是她自找的,活该”
原来,在那之前,她们婆媳就因为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婆婆认为“多的钱都花了,还计较那些小钱”
妈妈认为:“不是小钱,而是习惯的事儿,如果这一次不让孩子为她要买的东西计划个一二三,那东西买回家不出十分钟就被丢弃在一边,连看都不看一眼”
眼瞅着在妈妈那里得不到满足,孩子也是古灵精怪,直接跑去找奶奶撒娇,得偿所愿后还不忘刺激妈妈:“我有奶奶,奶奶就是我妈妈,你爱管不管”
一番话,让妈妈觉得她是个多余、又被抛弃的众叛亲离之人,丈夫得知这件事后跟他的母亲沟通才有了后续的那句话
而这句话也成了婆媳之间永远无法和解的那道伤疤,即便婆婆不止一次强调“都是为了你们好”,可妈妈的心中却始终存在一个根刺:
“都是一家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出现唱红脸、和唱白脸,爱孩子这件事谁都是在尽心尽力,为什么非要分个高低呢?我是个妈妈,我也是个人,是个需要被回应感情的人呀,如果真到了孩子讨厌我,讨厌到连话都不想说的地步,那我除了失败、还有心寒,甚至还有放弃…”
是呀,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不论是子女、婆媳、还是和女婿之间,心疼孩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但把这个目标归纳为一件事、一条心,才是不可多得的大智慧
而父母到了中年,和子女晚辈住在一起最大的智慧也是做到:只帮忙,不溺爱
做好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子女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朋友的大姑姐,就遇到了一个好婆婆,老人在家里带孩子比孩子父母带得还要好
对于孩子的作业从不打马虎眼,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也从不纵容,用他们的话来说“奶奶一个眼神,孩子就乖乖立正,根本不敢随便挑衅”
正因为如此,大姑姐如今已经46岁了,看起来却还跟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一样,青春、洒脱、和丈夫更是恩爱得如新婚夫妻一样
没错,一个不用操心孩子今天写没写作业,也不用管孩子习惯保持好不好,在学校有没有认真读书的妈妈,至少在情绪、心态方面就年轻不少
那么,关于父母到中年需要和子女保持界限、和自己和解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