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当电工
我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当电工
文/铁道兵十师 陈国荣
我是1962年8月入伍的秋季兵,入伍前在上海市虹口区房产局广中路房管所担任电工。应征入伍后,被分配到铁道兵第10师46团1营5连(机械连)当战士。1964年秋,成昆铁路大会战拉开帷幕,我们部队迅速从大西北奔赴大西南,投身于成昆铁路北端的施工建设。此后,我先后担任电工班班长、电工排副排长。
作者戎装照
成昆铁路全长1083公里,工程极为浩大,其中包含296公里隧道、80公里大中桥,路基土石方达8600万立方米,当时计划于1969年全线修通。为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成为关键。施工设备也从以往以内燃为主的小型机械,转变为电动、功率更高的设备,这使得用电量大幅增长。预计成昆全线施工用电量将达10万千瓦,其中隧道施工用电7万千瓦,大中桥施工用电1.3万千瓦,路基土石方及其他工程用电0.7万千瓦,辅助生产及生活用电1万千瓦,开创了我国新建铁路施工用电的最高纪录。
全线供电建设工程量庞大,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在铁路新线建设中前所未有。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电力技术人员参与建设,四川、云南两省的电力设计、施工和供电部门也派出支援队伍,协助勘测设计,指导现场施工。
成昆线供电工程由各施工单位按施工地段分工负责。铁道兵的师负责35千伏输变电工程,团负责10千伏及以下的输电线路和直配变电点等工程,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推进建设。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机械连进行了扩编。我所在的四排共有4个班,包括一个电工班、两个发电机班、一个架子工班,近50人。后来,团里承担了10千伏及以下的输电线路和直配变电点等工程,任务艰巨紧迫,连队又增设了一个电工排——五排,并任命我为副排长,排长由四排长兼任,明确五排的电工业务由我负责。
在成昆铁路建设的电工生涯中,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同相位接线移动法”的试验与应用。
我担任电工班班长时,电工班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动力电和照明电的敷设及日常维修保养。在隧道施工中,保证撑子面照明不中断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隧道撑子面不断向前推进,照明线路也需紧跟延伸。每次照明线路向前延伸,都要停电近20分钟,待电工完成线路延长后,施工连队才能继续施工。我深知,在与帝国主义抢时间、争速度的关键时刻,停电20分钟不仅影响单班施工进度,还浪费大量时间。于是,我开始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既不停电,又不影响施工连队进度的方法。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常常辗转难眠。后来,我想起高中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同相位的灯泡不亮,异相位灯泡亮。能否利用这个原理来解决照明线路延伸的难题呢?遵循毛泽东主席《实践论》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教导,我带领战士们在隧道中反复进行接线实践,不惧失败,不断试验。
实践中发现,在并联连接情况下,同相位灯泡不亮可能是线路延伸时电源功率供应不足,而异相位灯泡亮是因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异相位电源能为灯泡提供正常工作电压使其发光。经过多次实践和试验,“同相位接线移动法”终于成功。采用这种方法后,实现了照明线路延伸时不停电,也不影响施工连队的进度,为隧道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节省了停工时间。营部率先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推广,这一方法很快在部队中广泛应用。为此,团部给我记三等功一次,我也被评为学习毛选积极分子。
第二件事是带领两个排完成隧道施工电力架线任务
1965年上半年的一天,连长把我叫到连部,语气急切地说:“为确保兄弟连队能如期进入四川省峨边县小河子隧道开工,团长命令我们连架设一条4公里长的380伏三相四线架空线,线路要翻越两个山头,要求一个月内完成。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五排,你作为负责电工业务的副排长,由你来牵头完成。”没等我过多思考,连长紧接着问:“能不能完成?有什么困难?”
我当即表态:“坚决完成任务!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也不够。”
连长回应道:“困难肯定有,回去好好研究,明天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人员配备、器材准备和人员培训等。”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领到任务后,我立即召开排务会。会上,大家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架线是我们排的专长,但材料准备和埋杆工作量巨大,且地形险要,需要上级支持。经过群策群力,我们制定出一套详细方案。
第二天,我向连长汇报:全排同志决心完成任务,具体分工与要求如下:
一、电工排负责放线、架线以及设备接通等技术工作;
二、埋杆、运输等任务需要增配一个排的劳动力;
三、需准备小竹子80根、红白三角小旗60面、电线杆80根(间隔50米一根)、横担木80根、瓷瓶400余只;
四、配备铁镐、铁铲各15套。
同时,我还汇报了施工程序、人员培训及分工情况。
连长听后表示完全同意,并迅速向团部汇报。大概四五天后,人员、材料全部到位。
随后,我对两个排的人员展开战前培训:电工排的两个班负责电线杆的测量定位,另外两个班进行横担制作和电线杆固定;增配的一个排,两个班两人一组负责扛运电线杆,另外两个班两人一组挖掘电线杆坑,坑深需达1.5米。我负责线路指挥,勘察地形后,确定线路走向和电线杆位置,并安排用红白小旗作为挖坑埋杆的定位标志。
扛运电线杆的战士在崎岖山路上举步维艰,部分路段根本无法正常通行,他们只能一步一歪地艰难前行,咬牙将电线杆扛到各个定位点。挖坑的战士同样面临重重困难,遇到大石块时,铁铲无法使用,他们就徒手捧土,即便手磨出血,简单包扎后仍继续坚持。在陡峭山坡处,战士们用绳子系住腰部,另一端固定在树上,冒险进行挖掘,直至达到标准。扛电线的两个班任务也十分艰巨,每人需扛起一捆重达80斤的25mm²电线,运送到各个电线杆点位后,还要进行放线、拉线、固定瓷瓶等工作。整个线路敷设过程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
我带领百余名战士全力以赴甩开膀子大干,每天从鸡鸣开工一直干到满天繁星,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经过20天的连续奋战,一条崭新的三相四线线路在两个山头间蜿蜒延伸。我们成功完成任务,为施工连队准时进洞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真正践行了“电力先行官”的使命。
最终,团部给予我们全排集体嘉奖表彰,我个人也获得团部嘉奖。
退伍证
退伍后任上海弹簧垫圈厂副厂长
【推荐 洪承惠 责编 杨春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