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来袭?亚洲货币集体暴涨,美国悄然推动“新广场协议”?
关税战必然伴随着货币战,亚洲货币集体暴涨,一场风暴席卷全球资本市场。
最近亚洲货币迎来罕见的集体暴涨,“海湖庄园协议”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市场上传言纷纷。
有人认为,中国台湾已经跟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提升台币汇率,降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
“海湖庄园协议”是真是假?美国正在悄然推动“新广场协议”?究竟有几分实现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新广场协议”所谓的“新广场协议”,其实早在特朗普当选之初,就已经传出了相关消息。
去年11月份,现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发布了一份报告——《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
其中明确指出,美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导致美元长期被高估,进而损害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加剧了贸易逆差。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这就引出了“海湖庄园协议”,也就是“新广场协议”,相当于1985年“广场协议”的复刻版。
1984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到370亿美元,并且日本还拿着美国30%的国债,引发了美国的警惕。
于是美国以“贸易逆差不可持续”为由,逼着日本开放市场并限制对美出口,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对美元升值。
广场协议签了仅3个月,日本兑美元汇率就从240比1涨到了200比1,3年后则飙升到了120比1,整整翻了一倍。
至于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经济泡沫大爆发,制造业陷入巨大困境,日元每升值10%,就有23%的出口企业陷入亏损。
1990年泡沫破裂后,日本进入了失落的30年,影响持续至今。
而这里的“海湖庄园协议”,关键同样是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升值,进而增强美国制造的竞争力,完成制造业的回流。
最近亚洲货币迎来集体暴涨,虽然台湾中央银行两次公开澄清“美国财政部未施压要求本地货币升值”,但海湖庄园协议的消息却不胫而走。
人们心中这份新广场协议的真实性,反而变得更高了。
到底存在吗?事实上,“海湖庄园协议”从未出现在美国任何的正式文件之上,之所以得名也是因为特朗普为人所熟知的海湖庄园。
外界猜测的是,特朗普打算通过多边方式压低美元,进一步提高美国制造的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回流。
既然是空穴来风,为什么很多人坚信海湖庄园协议确实存在呢?
一方面,这次的亚洲货币集体暴涨,有浓重的政策干预痕迹。
比如摩根大通就说了,像新台币这样的暴涨,如果不是政策默许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而亚洲各国的外汇市场又长期由监管部门所主导,所以亚洲货币集体暴涨,背后很可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进行引导。
并且跟1985年广场协议相比,现在很多亚洲国家手里都有大量的美元资产,甚至不需要费力地去卖美元干预,只要“稍用手段”就能推动货币升值,比如提高企业的对冲比率。
另一方面,最近亚洲某些表态本身也显得耐人寻味。
韩国财政部长已经把话挑明了,将会与美国财政部进行汇率问题的“工作层面磋商”。
还有就是中国台湾的澄清,专门发布声明称“并未受到美国施压”,反而有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给人们留足了想象空间。
现在来看,“海湖庄园协议”或许真不是虚假臆测的产物。
按照协议的设想,要想实现多边货币协定,必然需要多国合作,并且绝大多数都选择配合。
有人可能会问了,如果不配合美国怎么办?
参考1985年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当时美国举起的同样是关税大棒,对日本进行威胁,日本迅速上演了一波滑跪。
而如今,美国的关税战已经卷土重来,但想与众多国家达成与当年类似的协议,难度恐怕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其次,这里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悖论。
特朗普推动海湖庄园协议,目标是振兴经济,吸引制造业回流,提高美国制造的竞争力,但这又会反过来推升美元,与协议本身背道而驰。
所以现在有分析预测,特朗普4年任期内,美元价格可能会呈现为U字形。
最后,即便降低美元汇率给制造业创造机会,但现在的美国,跟几十年前已经不一样了。
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人才储备,亦或是社会的整体风气,都缺乏制造业复兴的基本土壤,很难回到当初那个美国制造制霸全球的巅峰时刻。
总而言之,海湖庄园协议更像是理想中的政策,有着浓厚的特朗普经济色彩,与现实中的实际政策相比存在着巨大落差,很难说能不能真正落地。
更大的可能,是会像特朗普过去无数个政策那样,口号喊得震天响,最终却往往于无声中不见踪影,彻底销声匿迹。
写在最后:海湖庄园协议究竟是否存在,目前还缺乏官方定论,但如今亚洲货币集体暴涨,似乎释放了非同寻常的信号。
为实现MAGA,特朗普可能又用了新招数。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