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患怪病错过志愿军司令,病愈后邓华主动让位,中央却又不批准

今人说古 6天前 阅读数 54 #历史

粟裕有个怪病,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围歼杜聿明部时发作过。孟良崮战役期间,这病也发作过。这病名叫美尼尔综合症,不是绝症,却也是难治之症。主要症状是满脸通红,头晕目眩,太阳穴暴起青筋,血压飙升等。

建国初期的好一段时间,粟裕的病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在中央决议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前,毛主席就属意粟裕来全面负责。

志愿军入朝前,中央决定组建一支随时参战的战略预备队(不负责其他),即东北边防军,配备4个主力军,部分炮兵和空军部队,人数在26万左右。

该由谁来负责新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呢?中央决定让粟裕来。1950年7月6日深夜,毛主席给他发去电报,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处理好三野事务,来京接受重要任务。毛主席还特别点出,“来时可随带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

粟裕当这个东北边防军司令,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一年前他就在统筹各军各机关,做攻台的各种筹划准备,因此对入朝援美作战的相关事宜(后勤、情报、指挥等),应当更加得心应手。

粟裕收到电报后,立即回电毛主席,称自己身体状况十分不佳,恐怕难以担此大任。毛主席没有同意,坚持要粟裕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国内形势还不稳,如今有一支精锐的机动部队出国作战,没有一个足够放心的大将来统帅怎么行。

粟裕见状,只得强撑病体,在未到北京正式接受任务的情况下,命令华东军区司令部,尽快抽调一批精干的参谋、通信等人员,准备跟自己到东北去。

之后,粟裕认为东北边防军20多万兵力可能不够用,到时候突然抽调部队又来不及,建议将原本准备用于攻台的三野第九兵团,加入东北边防军编制。

近一个月时间过去,新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奉毛主席命到青岛看望粟裕。粟裕趁此机会,托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报告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有些恶化的情况。

几天后,毛主席复信一封,让粟裕安心休养,不要管工作,直到病愈为止,如青岛休养不合适就来北京,自己决定。粟裕就此错过志愿军司令的职务。

1952年3月,陈赓代替回国治病的彭德怀,主持志愿军工作。彭德怀病愈后,中央认为朝鲜战局目前相对稳定,不会有剧烈的大兵团运动作战了,便把彭德怀留在北京接替周总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于是志愿军司令兼政委一职,就落到副司令邓华身上,由他来代理。陈赓在不久前回到国内,负责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邓华对此次升官并无喜悦之情,反而心里有很重的负担,他说自己的德才不够,挑不动志愿军的担子,并建议病愈的粟裕来。

邓华想得非常全面,关于粟裕到来的相关人事安排考虑到了:粟裕来朝,副总长一职和相关工作可交托陈赓,军事工程学院可另选他人,自己就到兵团再锻炼锻炼,多学习点前线经验是极好的。

邓华的建议被中央不留余地地否定了,未被批准。主要原因大概有三:一,既无大规模战役、战事,就不需要野战军主帅级干部出马了;二,粟裕刚进入总参,担任代总长聂荣臻之下的唯一副总长,还是不要朝令夕改地调动;三,粟裕空降志愿军,未必能做好志愿军的工作。

就第三点原因而言,若是中央批准邓华让位、粟裕上位,很可能提早引出粟、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粟裕虽未任志愿军司令,但是到1957年12月,中央决定把全部志愿军从朝鲜撤回时,属意已是总长的粟裕,作为总执行人之一。

后续志愿军回国的命令稿件,一开始粟裕以军委名义起草,被主持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否决;粟遂改用国防部名义,彭又打回,说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粟又让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干部重新起草,并把起草内容电报给彭,请彭阅后决定是否发出。

彭又把电报稿件拿到军委会议讨论,结果又被否定,最后还是决定以军委名义发出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

事情到这还没完,几个月后这成粟裕的一大“罪状”,致其惨遭猛烈批判。1958年8月,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

此后数十年时间,粟裕协助叶剑英,长期负责军科院的日常工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今人说古

今人说古

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