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炒作关税红利,遭当场打假
文︱陆弃
当特朗普政府第二次挥起关税大棒时,美国右翼媒体迫不及待地开始“歌功颂德”了。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社交平台X高调转发一篇宣称“美国制造订单激增”的报道,引发特朗普“MAGA”支持者们一阵欢呼。文章声称,一家俄亥俄州的橡胶制造商收获了老客户回流,几家生产滤清器的小厂商也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有工具企业声称“工厂24小时不停工”。看上去,美国制造业似乎正在因关税焕发“第二春”。

但现实,远不如这般美好。这篇看似振奋人心的“报道”,其实是由右翼媒体《Daily Caller》根据《华尔街日报》原稿“剪辑”而成,删去了所有对特朗普关税不利的内容,只保留了只言片语的“个案繁荣”,再配上夸张标题和煽动性语言,便包装成“特朗普政策成功”的宣传品。一个“仅200人小厂、订单或增加500万美元”的故事,竟能支撑起整个美国制造业“复苏”的论断,这种叙事水平连基本的经济常识都不堪一击。
然而,原始报道中写得清清楚楚,哪怕是这些被“挑选”为典范的企业,也都表示关税在同时推高其生产成本,被迫通过涨价将其转嫁给客户。Grand River总裁直言,公司“也许”能扛住涨价,但肯定得涨价。另一家防护用品企业SafeSource,则在订单稍有增长的同时,被迫承受来自意大利和巴西进口原料的关税负担。换言之,即便有企业“短期忙碌”,那也是靠涨价、靠压缩利润换来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提升。
特朗普政府口中的“产业回流”,不过是政治语言包装下的结构性虚假繁荣。真正的现实,是美国制造业整体仍深陷低效率、高成本、劳动力不足的困局。而那些号称“订单回流”的企业,实质上仍依赖从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进口零部件,仅靠税收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链结构。特别是在全球高度分工的今天,一台美国产的汽车里,可能有数百个关键零件依赖进口。征收高额关税带来的,不是振兴,而是混乱。

连福特和通用这样的产业巨头都站出来发声反对。福特宣布撤回2025年业绩预期,称仅此次加税就会让公司损失25亿美元,即使通过避税手段,也仍要承担至少15亿美元的额外成本。通用汽车预计全年利润将因此蒸发40至50亿美元。这些成本必然会转嫁给消费者,车价上涨、就业收缩、投资延迟,这是最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那些曾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铁锈带”,诸如宾夕法尼亚州的利哈伊谷,如今反而在特朗普的政策下成为“炮灰”。麦克货车公司刚刚宣布将裁掉当地工厂10%的工人,理由正是“关税造成的不确定性”。而这一地区,正是特朗普在上届大选中的核心票仓。《华盛顿邮报》的民调更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不认同特朗普对关税问题的处理方式。
不仅如此,报道还记录了一位退休选民的冷嘲:“你愿意为一件东西多花多少钱?老实说,美国制造的任何东西都更贵。”这句话一针见血点破了所谓“美产复苏”的民粹幻想,制造业不等于印象里的工厂开动,更重要的是效率、成本与国际竞争力。而特朗普的做法,根本没有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反而试图用关税去掩盖产业结构老化的本质。

这套关税+宣传战术,正成为特朗普政府“新冷战”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打压中国制造、试图脱钩切断供应链,另一方面在国内营造一种“美国回来了”的幻象。这种叙事不但误导民众,更可能制造政策误判,让美国继续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国际视角看,美国此轮关税升级并未带来对中国制造的实质性打击,反倒加速了中国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替代市场上的自我革新。而美国自己,却要为脱钩付出供应链混乱、物价上涨、企业出走的沉重代价。所谓“关税让美国制造更强”,在实际层面正变成“关税让美国企业更痛”。
归根结底,美国制造的问题,不是靠关税能解决的。没有产业链重建、没有教育和技术投入、没有劳动力结构优化,单靠一纸税表,撑不起制造业的脊梁。而特朗普政府明知这一切,却依然执迷不悟,不断将经济政策工具化为政治选举手段,将整个国家当作试验品,把“回流”神话当作宣传口号。
这种短视,最终将反噬美国自身。所谓“订单激增”的幻象不过是烟雾弹,在全球制造版图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完成从“低端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跃升,而美国,却在盲目关税的迷雾中一步步错失产业转型的真正机遇。幻想用高墙挡住时代洪流的人,最终只能被潮水吞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