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富治官拜上将红极一时,后跟毛主席说了一件事,遭到毛主席怒怼
1969年7月份,在北京的中南海里头,中央政治局开了个挺重要的会。这次会议啊,主要就是想把“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个一直没人接手的位子给定下来。
解放军这支部队,连队里都建有党支部,由此可见他们政治工作有多关键。
这次会议挺特别,毛主席居然破例,直接提到了李德生的名字,要知道他平时可不太爱提名干部。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时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还兼着国务院副总理和公安部部长的谢富治,直接站出来反对。
李德生是个行军打仗的行家,他并不擅长搞那些政治工作,所以说,让他去做政治工作,可能真不是最适合他的选择。
毛主席当时脸色一沉,直接问:
“李德生不行,那你就行?”
为啥谢富治会直接站出来反对这个提名呢?
为何毛主席会亲自挑选人选呢?
这个李德生,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老领导的公然反对】
说起来,谢富治和李德生之间的交情可不浅,所以在会议上,当谢富治站出来反对李德生任职时,好多人都惊讶得不行。
他们俩都是经历过风雨的老红军,很早就投身到了革命的浪潮中,成为了坚定的爱国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俩都曾在红四方面军战斗过,而且李德生还曾经是谢富治的手下。
谢富治在抗战那会儿,是八路军385旅的政委,那会儿李德生呢,还在385旅里头当个基层的打仗指挥的小兵。
他们俩一块儿经历了革命从起步到壮大的不容易过程,联手打下了川陕那片根据地,算得上是实打实一起上过战场的伙伴。
为啥谢富治会站出来反对李德生当总政治部主任呢?
首先,咱们说说最容易明白的一点,那就是身份地位的变化。
战争那会儿,谢富治一直是李德生的上司。
在二野部队里头,要说资历啊、地位啥的,谢富治那可是远远超过了李德生,他肯定不乐意瞅见自己的手下有机会跟他站到同一个台面上。
说起解放战争那会儿,一开始谢富治就已经是二野第3兵团的大政委了。可一直到战争快打完的时候,李德生还只是师长一个。
新中国成立后分封将领时,谢富治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了开国上将,而李德生呢,他的军衔只是少将。
要是李德生真成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那他可就算是地位飙升了,一下子高出了好多。
刚建国那会儿,解放军里头有三个“大佬”管着全军的大小事务。
说的是三个主要部门:作战指挥部、后勤保障部、思想政治部。
解放军一直以来都特别看重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严明和组织管理工作,所以,你想想看,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那得有多大的权力啊。
再者,那时候军营里头的情况确实挺棘手。
以前的四野将领,差不多把军队里头的各个高层职位都给占满了。
举个例子,在解放军的“三大总部”里头,黄永胜担当的是总参谋长的角色,并且他还是中央政治局的一员,而邱会作则挑起了总后勤部部长的大梁。
大家普遍认为,总政治部最终还是会划归到第四野战军,特别是那时候,李作鹏和吴法宪两人的支持率特别高,谢富治就打算趁着这个机会,给自己拉拉关系。
谢富治这人吧,看得不够远,心胸也不够宽广。要是跟毛主席比起来,这差距可就大多了,一眼就能看出来。
说到底,谢富治讲的也有那么点道理,毕竟他一路看着李德生成长,这位革命将领确实没在政工这块儿军队职务上混过。
李德生之所以能一路升官,主要是因为他打仗有一套。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勇猛无畏,上了战场就敢冲敢干。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又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不过,谢富治觉得他文化功底不太行,心里犯嘀咕,觉得让他来负责全军的政治工作,可能有点吃力。
为啥毛主席特别看好李德生,就算“老前辈”谢富治明确反对也没用呢?毛主席为啥对李德生这么有信心,哪怕谢富治这位老领导直接站出来唱反调?
是不是毛主席对李德生的了解程度,比谢富治还要深呢?
【毛主席的独到眼光】
其实吧,虽然毛主席和李德生都走过了长征那段艰难的路,也一起扛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但说来也怪,他们俩竟然从来没见过面,毛主席一直以来都不知道李德生这个人。
不过,自打知道了李德生这个人,毛主席就经常把重要任务交给他,这事儿足以证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有那么一段特殊的日子,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少“动手打架伤人”的事情。
毛主席很快就发现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他觉得得赶紧想办法阻止这些混乱,好让社会快点恢复平静。
周总理吩咐十二军的军长李德生,让他赶紧去安徽一趟。
李德生一到安徽,没花上一年功夫,就把四处蔓延的武斗风波给摆平了。
他勇于而且擅长跟造反派打交道,赢得了党内和军内人士的普遍赞扬,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很快就恢复了。
特别是李德生在芜湖的管理办法,在1967年9月13日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认可,并且指示要把这份经验材料推向全国,让大家学习。要知道,李德生刚到安徽才37天,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就是从那会儿起,毛主席开始留意李德生了,觉得他是个既有本事又有主见的革命伙伴。
后来,毛主席时不时会向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听一下李德生的情况。
1968年10月份,中央开了个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开场大会,就在那个会上,毛主席头一回碰见了李德生。
那时候,周总理正忙着公布参会人员的分组名单。当念到华东组“列席的有李德生”时,毛主席忽然插话问:“李德生是哪位?”
周总理赶紧跟毛主席介绍:“李德生现在是12军的军长,并且还兼任着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说完,他就示意李德生站起来。
毛主席乐呵呵地对李德生讲:“哎,你这位同志,我还真不太熟悉呢。”
接着,毛主席就跟李德生聊上了,两人谈得很投机。
你老家是哪儿的呀?
“我老家在河南新县。”李德生直白地回应道。
嘿,这么说来,你和许世友老家还是一个地方的啊?毛主席对革命战友的故乡特别熟悉,简直能说上一大通。
这时候,许世友也插话进来:“对头,咱俩是同乡,都是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
毛主席随后对李德生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徽那边的工作搞得挺好。我们不是表扬了他整顿芜湖那一套嘛。”
芜湖那地方,搞得还真可以啊!不过芜湖这事儿,确实挺棘手的。来,讲讲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听到主席的表扬,李德生摸了摸脑袋,简单回了句:“多宣传呗。”
毛主席爽朗地大笑起来:“没错,关键就是要制造声势。咱们共产党人搞革命,这几十年来,一直就是靠制造声势。要是不去做群众的工作,那你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了群众,哪来的军队,哪来的党,哪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呢?”
能感觉到毛主席对这次聊天特别高兴,李德生在主席心里的位置又往上升了升。
到了1969年4月份,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中央政治局候选人的名单”,里面就有李德生的名字。
治局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上,李德生的名字赫然在列,跟陈锡联、许世友放在一起,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
陈和许两位都是军区的大司令,还是我曾经的老领导,我哪敢跟他们平起平坐啊?
李德生赶紧去找了陈锡联,特别认真地对他说:
陈司令,你清楚我的底细,我这能力真不够格,还得请你跟毛主席、周总理说一声,别让我担这重任。陈锡联回应道:“这事儿是毛主席和党中央一班人仔细商量,认真考虑过的,我哪好替你去说情呢?”
李德生再次去找许世友,叹了口气说:
我一个当军长的,咋能进政治局呢?而且咱们南京军区已经有您这位大佬在政治局了,也不用再多我一个候补的了。
许世友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直接了当地说:“中央都已经提名了,我哪好意思唱反调呢?”
就这样,李德生在九届一中全会上,一路过关斩将,最后顺利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
当念到他的名字时,毛主席特意吩咐他把军帽摘下来,说想再好好瞅瞅他。
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关心真是没得说。从毛主席对李德生的种种关怀中,就能明显看出他对李德生的重视。这种关照,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让人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用心良苦。
7月底的时候,李德生被调往北京,加入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团队,同时还管着安徽省革委会、南京军区的副司令、安徽省军区的司令,还有解放军第12军的军长这些活儿。李德生觉得自己担子太重,想辞掉几个职位,结果毛主席很干脆地说:“都不用辞,一个都不许辞。南京那边的别辞,安徽这边的也别辞。”
毛主席告诉李德生,得边干活边学东西。他让李德生把时间分三份,一份在北京忙工作,一份用来专心读书学习,剩下一份时间自由安排。
抽出一部分时间去基层做实地调研。
毛主席特别看重李德生,还亲自给他指点迷津,这让李德生之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结果也验证了毛主席的眼光,李德生确实是块搞政治的料!
【李德生的不负众望】
在安徽做省委书记那会儿,李德生就已经显示出了他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高超本领。
他进了中央政治局后,立马就开始着手去查查那些不好的风气。
1970年,他当上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一上任就动手挑了一批既有能力品德又好的干部。
并且对之前总政庞大繁琐的机构设置进行了优化调整,让整个解放军政治部门面貌一新,下面的政治工作开展起来也变得井然有序。
李德生是毛主席点名挑中的干部,他对党和国家的忠心那是没得说的。
他始终如一地支持中央的决定和方向,坚守党的核心信念,保持一身正气、廉洁自律,在军队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政治的风云变幻里,李德生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自律准则,那就是“不轻易妄动”。
他讲道:“在这场斗争里,我就按照组织的规矩和政治的标准来行事,就算有啥不对的地方,那也是摆在明面上的错。我除了参加正经会议,不会到处乱窜;除了正式发的文件,我不会瞎打听啥消息;除了按原则来,我不会胡乱开口或者批东西。这样做也跟我个性合拍,我历来不弄那些拉拉扯扯、勾心斗角的事儿。”
另外,李德生认真听了毛主席给他的指导,他把自己当成了“三块”来看待。
他对国家的政策、规矩还有发展方向都门儿清,而且心里总是装着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潮流往前走。
他办事的时候,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既不偏向谁,也不护着谁的私利,跟那时候党内有些不好的现象比起来,真是大不一样。
毛主席非常有远见,他心里明白,在当时那种特殊环境里,总政治部的头儿要是太硬气或者太软弱,工作都做不到位。李德生呢,正好就是那个能拿捏好分寸的“调和者”。
他既能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决定,又能把各方的关系都协调得妥妥当当。
看看李德生以前的上司谢富治,他对手下人的能力和特点那是一点都不了解,而且心胸也不够豁达。主席都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可他呢,还是不合时宜地跟主席唱反调。
他就不懂毛主席每件事情的安排都是有深意的吗?
把李德生安排进“三总”的岗位,他不仅能搞定政治工作,还能巧妙地平衡一些力量,而这一切,谢富治竟然一点都没发现。
1973年8月份,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次大会上,表现优秀、本事大的李德生又升职了,他被大家选为了中央副主席。
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就像他之前被挑中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那会儿,李德生也是一个劲儿地推辞。
他立马站起身,直言不讳道:“论资历、论能力,我都还差得远,中央副主席这位置,我真的不合适。”
接着,他就推荐了李先念同志。
不过那时候,李先念已经64岁了,这没达到毛泽东说的老中青结合里“中”的那部分人的年龄标准。
这次,李德生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让他成了首个拥有这个头衔的开国将军。在开国元帅里,也就朱德和叶剑英两位担任过副主席。从这就能看出,毛主席对他是多么地信任和看重,可以说是重视到了极点。
李德生因为性格正直,在那个时候受到了一些冤枉和指责,但幸运的是,毛主席一直很信任他。在谈到一些团伙的坏事时,毛主席多次提到“李德生不在其中”。邓小平也直接说过:“李德生同志是清白的。”
1980年,中共中央给李德生同志做了翻案,把他的好名声给找回来了。
《李德生三次“出其不意”的上任经历》李德生在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让人意想不到的任职经历。第一次,是在某个关键时刻,李德生被突然委以重任。这次任命来得毫无征兆,让许多人都感到惊讶。但李德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魄力,迅速适应了新的岗位,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第二次,是在一个大家都以为他会稳定下来的时期,李德生却又一次迎来了新的职务变动。这次变动同样出乎众人意料,但他没有因此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面对新的挑战,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第三次,是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李德生又一次接到了新的任命通知。这次任职同样充满了意外,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他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这三次“出其不意”的任职经历,不仅考验了李德生的应变能力和领导能力,也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每一次变动,都是对他的一次全新挑战,但他总是能够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李德生的战斗一生》讲述人:瞿定国岁月悠悠,百年时光如潮水般退去,但李德生的革命故事却历久弥新。李德生,这位英勇的战士,自小便心怀大志,立志要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从最初的士兵做起,李德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能力,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他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每一次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高昂,一次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德生也经历过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始终坚定地走在了革命的前列。他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楷模。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德生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他不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就是李德生的战斗一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