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集体不服刘备号令?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杀事件,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蜀汉政权的深潭,激起层层暗涌。更令人玩味的是,张飞死后,以诸葛亮、赵云、魏延为代表的蜀汉核心将领,竟开始集体不服刘备号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飞之死
张飞的死亡充满戏剧性。据《三国志》记载,“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短短数语,却留下诸多疑点:作为张飞手下的大将,张达、范强为何铤而走险?二人刺杀后如何突破军营封锁?张飞的亲信护卫去哪里了?是否被人为调离了岗位?更关键的是,张飞死后,其麾下精锐部队为何未及时发现端倪,他们就不巡视主帅营帐吗?他们闻不到血腥味吗?张达、范强成功投吴,是否和他们的放纵有关?
这种种反常现象,不得不猜测:张飞之死并非偶然,而是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元老矛盾激化的结果。
自刘备入主益州后,荆州派(如关羽、张飞)长期占据军政要职,而益州派(如刘巴、谯周)则被边缘化。刘巴曾公开羞辱张飞,称其为“兵子”,而刘备因需依赖益州士族的经济支持(如刘巴主导的货币改革),不得不隐忍妥协。这使得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元老矛盾越来越大,而张飞遇刺后,益州派俨然成为了最大获益者。
一方面,吴班作为张飞副手,在张飞死后不仅未被追究护主不力之责,反而迅速崛起,这表明益州派已在刘备集团内部占据话语权。另一方面,张飞死后,舆论将他的死归咎于其个人暴虐,掩盖背后阴谋,使荆州派失去道德制高点,明显这是背后有人在进行舆论操控。最后,张飞死后,其麾下军队被益州派接管,蜀汉军事布局逐渐向本土势力倾斜,荆州派军权削遭到削弱。这一切的一切,几乎都利好于益州集团!
说白了,张飞之死的幕后,益州派成为了最大受益人,而根据犯罪理论来看,最大获益人可能是凶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少人认为,张飞之死的背后 ,和益州派脱不了干系!
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不服号令
张飞之死加剧了诸葛亮对伐吴的反对。从战略层面看,诸葛亮始终主张“联吴抗曹”,认为伐吴只会消耗蜀汉国力,而益州派的崛起更让他担忧内乱。张飞作为伐吴主将的缺席,使刘备失去重要助力,伐吴胜算大减。此外,益州派敢对张飞下手,预示其可能进一步挑战刘备权威,甚至威胁诸葛亮自身的安危,这使得诸葛亮愈发反对刘备的伐吴操作!
赵云的态度则更为直接。他本就反对伐吴,主张“汉贼是曹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张飞之死让他更加确信伐吴之战是一种错误。而张飞遇刺的蹊跷,更加使赵云对刘备的决策产生怀疑,认为伐吴是益州派设下的陷阱,旨在削弱荆州派。
魏延的沉默耐人寻味。作为蜀汉最能打的将领之一,他本可借伐吴扩大军权,却选择置身事,令许多人不解。事实上,魏延出身荆州,但与益州派无直接冲突。但张飞之死,很可能已经让他意识到了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所以才会选择沉默,以避免卷入派系倾轧。
刘备的选择
刘备的伐吴决策本质是情感与权力的双重失控。作为一代雄主,刘备自然早已看破张飞之死的的猫腻,但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当时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一方面,关羽、张飞之死的最原始起因,就是因为孙权偷袭了荆州,所以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孙权,这激发了刘备的复仇执念,必须伐吴;另一方面,刘备也看到了益州派的蠢蠢欲动,他试图通过伐吴重振权威,压制益州派。只是非常遗憾,这一决策反而加速了蜀汉内部的崩解。
失去张飞的勇猛与诸葛亮的谋略,刘备的伐吴行动,可以说是一场军事冒险。而事实也正如预料的那样,刘备的伐吴大军在夷陵惨败,彻底暴露了蜀汉虚弱,导致内部叛乱频发,蜀汉差点一战而亡。幸亏诸葛亮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强大的政治、军事能力,不仅平定内部叛乱,还成功压制益州派,并借北伐将蜀汉内部矛盾外移,成为为蜀汉续命数十年。
只是随着诸葛亮的去世,益州派再次失去压制,愈发强大,最终搞得蜀汉内部人心离散,公元263年,魏军一支偏军入蜀,竟然在益州攻城略地,轻易灭亡蜀汉,令无数人质疑:这里面若没有益州派的配合,魏军劳师远征,孤军深入,怎么会那么快的攻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直至成都城下?
结语
张飞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蜀汉权力结构失衡的缩影。益州派的崛起、荆州派的分裂、诸葛亮的无奈、刘备的偏执,共同构成了一幅末世图景。虽然诸葛亮凭借逆天的能力,成功帮助蜀汉渡过了此次难关,但益州派并未被彻底打掉,他们只是蛰伏了起来,等到诸葛亮去世,益州派再次抬头,蜀汉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令人唏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