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块钱的且末蓝,不输商场数千和田玉,这就是活脱脱现实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谁又能分得清好坏,都不是根据品牌和喜好入手的呢?
这些来自阿尔金山腹地的蓝调玉石,像被风沙打磨过的天空碎片,其触感与色调激活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
看玉如看人,不能只看皮相。那些表面布满风蚀痕迹的原石,切开后往往藏着最动人的蓝色涟漪,就像大漠中突然出现的海市蜃楼。
和田玉的且末蓝整体价位偏低,主要和丰富的储量有关吧,从戈壁深处开采运输占很大成本,不过比大多数和田系列便宜多了。
你看这一小堆堆玉石形态各异美轮美奂,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精致而又温润之物,何必去歧视它的区区几百身家。
手编青海料成带穗的包挂,那是山巅的风雪凝成的湖水绿,如冰川融化后滋养的绿洲,自然聚集的临时湖泊倒映着最温柔的黎明。
剩下的几件且末老矿蓝调打底,每颗玉石都是地质运动的抒情诗,清冷极简中饱含深意,垂于锁骨间为脖颈增加几分风情。
当玉石褪去财富象征的外衣,回归到"石之美者"的本质时,反而能赢得更持久的文化认同。
比起博物馆里的国宝玉器,这块能陪我挤地铁的且末蓝,才是活着的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最聪明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礼器'的神圣性,又开发出'佩玉'的世俗性。
"这种日常化的亲近,或许才是"玉无价"在消费时代的真谛——价值永远生长在人与物的真实相遇中。
就像戈壁滩上的每一块且末蓝,都在等待与某个生命产生独特的共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