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资本远远雄厚于朱棣,但他为什么会败?

请陛下称太子 9个月前 (08-29) 阅读数 157 #历史

建文帝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

朱元璋有没有想过藩王会叛乱呢?肯定想过。

如果朱元璋没有想过的话,那么他就会无限度的给予藩王大规模的军队,毕军队的数量越多,就越能够起到拱卫朝廷的作用。

但事实是,朱元璋对藩王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一个藩王只能有三个护卫。

这个护卫指的并不是皇帝身边的护卫,而是一支军队,所谓三个护卫,就是三支军队。一个护卫的人数在三千到一万九千左右。

因此,一个藩王能够调动的军队最多接近六万。想要以六万的大军抵抗一个大一统王朝,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例外,而且这个例外指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九个。

这九个分别是秦王、肃王、庆王、晋王、燕王、韩王、宁王、谷王、辽王。

之所以是例外,因为他们的藩地与其他的藩王不同。

其他的藩王藩地都是在内地,而他们的藩地在边境,起到的作用远远要比内地的藩王要重要,那就是拱卫边境。

既然要拱卫边境,军队的数量肯定不能少,要不然几万的蒙古骑兵打过来,要是附近的藩王不及时赶过来支援,那就只能弃城投降。

那么边境的藩王有多少大军呢?最少的十万,最多的十几万。

只有两位藩王的军队数量超过十万。

这两位,一位是晋王,一位是燕王,也就是朱棣。

虽然有十几万的大军,但要是跟朝廷比起来,那就是天差地别。

在朝廷看来十几万也好,五六万也好,都差不多,虽然数量上差两倍。

要知道,朝廷一挥手,那直接就是六十万大军。这六十万大军还不是全部,南京还有二十万的守军,要加起来,那就是八十万的大军。

而这八十万的大军还不是全部,如果再招兵的话,大军的数量将会百万以上,这仅仅只是算朝廷的。

造反这种工作虽然说前途足够,但是危险程度也极高,一旦失败,轻则自己一个人死,重则全家一起死。

因此,历朝历代的和平时期没有几个人愿意造反。如果说边境有藩王叛乱,几乎用不着朝廷有任何的动作,叛乱就能够被平定。

为什么呢?

因为不可能边境九位藩王同时造反,最多也就是一到两位,从靖难之役就可以看得出来。

靖难之役朱棣起兵造反,也就只有一位宁王加入了他的造反团伙,而这位宁王是怎么加入的?是被迫加入的。

因为朱棣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得不答应。算一位藩王十五万大军,两位加起来也才三十万。

而边境的藩王有九位,其他的七位联合起来攻打这两位藩王,那这两位藩王还会有活路吗?没有。

最主要的是,一但联合起来,那就不止七位藩王。要知道,内地也有藩王。

更何况,朝廷的背后是全国,粮食更是源源不断。而藩王的背后仅仅只是一座藩地,与朝廷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藩王造反死路一条。

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还能靖难成功呢?

其中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建文帝被孤立;第二点、朝廷都是饭桶。

首先,建文帝被孤立

靖难之役长达四年,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位藩王向建文帝伸出援手,甚至有藩王在后来还阴了建文帝一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论亲情,建文帝是他们的侄子,他们有理由不帮吗?没有。论身份,他们是建文帝的臣子,有理由不帮吗?也没有。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一个个坐山观虎斗呢?因为建文帝做出来的事情,实在不像是个人做出来的事情。

他们一是建文帝的叔叔,二是建文帝的臣子,建文帝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自从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以来,先后削掉五位藩王。这五位藩王分别是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

按道理来说,就算建文帝不看在他们是臣子的份上,也应该看在他们是叔叔的份上,只叫他们将兵权交出来即可,好安享晚年。

然而建文帝要的不仅仅是将兵权交出来,还要一踩到底。周王、代王一位被拉到云南,一位被拉到四川。

在当时,只要靠近南方边境的地方,除了江南一带,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好地方,都是发配胜地。

而云南、四川则都是在南方边境附近,建文帝明摆着就是要他这两位叔叔去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岷王、齐王相对于周王、代王要好一点,因为他们仅仅削为庶民。

而湘王最惨,自焚而死。不过他的死与建文帝无关,只能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因为其他的四位藩王不都活的好好的吗?

原本藩王一个个手里拿着的都是铁饭碗,而现如今建文帝要将他们的铁饭碗全部砸掉。

他们要是帮建文帝,那就是他们的脑子有病,相当于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不过有一说一,他们还留有一点情分,没有站到朱棣那一边。也有可能是觉得朱棣没有什么胜算,害怕到头来被清算,下场更惨。

其次,朝廷高层无能

按照规定,新皇登基,各地的藩王一定要进京拜见,朱棣也不例外。

早在当太子期间,建文帝的心里就已经盘算着如何削藩,还曾问过朱元璋,如果藩王图谋不轨该怎么办?

可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给出答案。

实际上,朱元璋也给不出答案,毕竟这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既然早就有了削藩的打算,何不在朱棣拜见之时直接将朱棣这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拿下。这样一来,哪里会有靖难之役。

为什么说朱棣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呢?当时不是还有个晋王吗?

不止建文帝知道朱棣有图谋不轨的心思,就连大臣们也都知道朱棣有图谋不轨的心思。

因为建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朱棣就曾经用手拍过建文帝的肩膀。

要知道,建文帝是太子,未来的皇帝,而朱棣仅仅只是众多藩王中的一位藩王,此举明显属于僭越。

就连当时的建文帝都愣在原地,不敢相信朱棣竟然敢这么大逆不道。

要是一般的太子,可能会对朱棣穷追猛打,但是建文帝却选择了原谅。

在拜见新皇的那一天,朱棣堂而皇之的走着建文帝走过的道路,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竟然敢站在那里一直不拜,朝廷的气氛瞬间宁静,就算有一根针掉在地上,估计都能够听到那根针的声音。

“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明史·纪事本末》

大臣们对朱棣破口大骂,表示就算将他杀掉都不足为过。而朱棣就站在那里,貌似在说,有本事你就来打我。

建文帝是什么反应呢?还是跟上次一样,选择原谅。

机会稍纵即逝,这次是建文帝唯一一次能够兵不血刃除掉朱棣的大好时机,但是却被他白白浪费。

不得不说,建文帝真的是大慈大悲,身为皇帝,有人挑战自己的威严,竟然还能够保持镇定,佩服,佩服。

朱棣是在建文元年三月进京拜见的建文帝,而到了五月,他又得进京一趟,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的忌日。

朱棣知道自己这一去有可能就会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因为上面说的那五位藩王,在这时已经全部被削,所以他叫了自己仅有的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去。

主要是为了向朝廷表示他没有二心。

按道理来说,朝廷削藩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现如今朱棣白白送了三个人质过来,不要白不要。

但是建文帝却放了回去,因为不想打草惊蛇。

如果说朱元璋在世的话,估计能够将建文帝吊起来好好打一顿,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自己竟然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好孙子”。

战争还没开始,而朝廷就做出一件又一件令人迷惑的事情,更何况战争开始。

原本前线攻打朱棣的是耿炳文,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遗留下来的将领。

有的人或许好奇,为什么朱元璋偏偏将他留下来。要知道,明朝的开国功臣善终的屈指可数,而他能够留下来,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擅长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

当年他驻守长兴城,扛住了张士诚十几年的进攻,为朱元璋大大减少了来自后方的压力。

耿炳文擅长防守,而朱棣擅长进攻,叫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去进攻擅长进攻的朱棣,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失败,事实也是这样。

耿炳文一失败,就整顿兵马进入真定城,正式将他的特长发挥出来。无论朱棣怎么样攻打,真定城就是丝毫未动。

如果朝廷不插手,耿炳文一直住在真定城,拖就足够将朱棣拖垮。

毕竟造反要是长时间没有任何的进展,造反大军就会丧失信心,到最后直接崩溃。可惜的是,朝廷插手了。

插手的原因是耿炳文在入驻真定城之前的败仗。朝廷派了谁过去替代耿炳文呢?派的这个人叫作李景隆,是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别的不行,就是纸上谈兵行,跟赵括有的一拼。

但建文帝却相信“虎父无犬子”这个道理,原本前线只有三十万大军,建文帝直接增加到六十万,对他给予厚望,但是他给建文帝的却是失望。

六十万大军被朱棣的十几万大军接连大败,最后一战“白沟河之战”要不是徐辉祖率领大军及时出现,抵挡住了朱棣进攻的脚步,说不定那六十万大军就得永远留在白沟河。

李景隆打了这么大的败仗,相信只要是个皇帝都会杀了他泄愤,但是建文帝却没有那么做,他依旧保持他那大慈大悲的作风,放了李景隆一马。

此时的建文帝绝对没有想到,未来李景隆将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而这个大大的惊喜将会毁掉他的一切。

建文四年,朱棣攻打到南京城下,当时的南京还有二十万的守军,而朱棣仅仅只有十几万的大军。

建文帝也没有慌张,因为他的兵力不但优于朱棣,而且还是防守的那一方,一时半会朱棣肯定拿不下南京。

当时的他已经发出招兵的命令,只要兵一到,说不定就能来个瓮中捉鳖,直接歼灭朱棣。

但可惜的是,李景隆当了叛徒,与他一同当叛徒的还有谷王,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将金川门打开,迎朱棣进京,靖难之役就此定局。

李景隆从建文二年战败以来,就没有与朱棣接触过,毕竟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平。

而谷王原本是宣府的藩王,宣府就在边境附近。建文帝为了避免他与朱棣勾结,命令他到南京,他听从建文帝的命令从宣府赶到南京。

谷王与李景隆一样,与朱棣几年都没有任何的联系。

那他们两个是如何与朱棣暗中勾结的呢?其实这个勾结的机会还是建文帝给的。

朱棣打到南京,建文帝叫他们俩出去与朱棣谈和,结果谈和没有谈成,倒是他俩全部被朱棣收买,当起了间谍。

建文帝一次错,次次错,但要说到最错的一次,那还是他颁布的一条命令。

这条命令就是“勿让我背负杀叔之名”,也就是只能活捉朱棣,不能杀死朱棣。

如果没有这条命令,说不定朱棣早就死在了请难之役当中,特别是东昌之战。

当的的朱棣被大军层层包围,按道理来说,他必死无疑,但是他却活了下来,因为没有一个士兵敢要他的命,弓箭也不敢往他的身上射。

朱元璋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走眼过,要是看走眼,估计也就不会有明太祖。建文帝是他唯一一次看走眼,他的子孙竟然也会这么无能。

评论列表
  •   冰圣幽紫竹  发布于 2024-10-04 19:09:38  回复该评论
    朱允文就是一个书生!他背叛了:宗室,勋贵,军方!等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请陛下称太子

请陛下称太子

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