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芬兰,说几句很多人不爱听的大实话

职场那些事 2天前 阅读数 1 #职场

芬兰,这个被评为"世界最幸福国家"的北欧国度。

在出发之前,我的朋友圈和小红书里充斥着各种关于芬兰的美好画面:极光下的玻璃屋,圣诞老人村的童话世界,纯净湖泊旁的桑拿小屋...

我以为,四季分明的自然风光、幸福指数爆表的生活、童话般的北欧设计,这些元素构成了芬兰的全部。

那些照片里,芬兰人总是面带微笑,在雪地里漫步;或者坐在湖边的桑拿房里,享受着"芬兰式幸福"。

我心想:"去趟芬兰,我也要体验一下'世界最幸福国家'的生活方式。"

于是,怀着满腔期待,我踏上了这片号称"千湖之国"的土地。

但万万没想到,这趟旅程不仅没有让我感受到想象中的"北欧童话",反而让我重新审视了对这个国家的认知。

因为现实中的芬兰,和社交媒体上的芬兰,差异实在太大了。

初到赫尔辛基,冷清与沉闷的第一印象

飞机降落在万塔机场,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机场怎么这么小?这是首都国际机场吗?"

与我去过的其他国家相比,芬兰的首都机场显得格外冷清,人流量少得惊人。

从机场到市区的大巴上,我环顾四周,车上的乘客寥寥无几,而且每个人都沉默不语,盯着窗外或手机,仿佛车厢里的其他人并不存在。

抵达赫尔辛基市中心,时间是下午三点,我惊讶地发现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

"这就是芬兰的首都吗?怎么感觉像一个小县城?"我不禁自问。

走在赫尔辛基的大街上,建筑风格确实很美,但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却是异常的安静,甚至有些沉闷。

我去了著名的岩石教堂和赫尔辛基大教堂,两个地方都很漂亮,但游客非常少,整个参观过程都显得过于安静。

晚上七点,我想找个餐厅吃晚饭,结果发现市中心的很多餐厅已经关门了!

一位在芬兰留学的中国朋友告诉我:"芬兰人的生活节奏和我们完全不同,这里的商店一般五六点就关门了,晚上的社交活动也很少。"

我有些无奈:"那他们晚上干什么?"

"在家啊,芬兰人很宅的。"他笑着说,"再加上这里的物价这么高,出去吃一顿饭可能要花掉一天的生活费。"

第一天的体验,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芬兰不是一个适合热闹和丰富夜生活的国家。

芬兰人的性格,远比你想象的"难以接近"

来芬兰之前,我听说芬兰人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真正接触后,我才发现他们的"内向"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问路,旁边的芬兰人看了我一眼,然后低声回答了几个单词,就迅速转头看向窗外,明显不想继续交谈。

在咖啡馆里,服务员会礼貌地为你服务,但绝不会有多余的寒暄或闲聊。点单、付款、端咖啡,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五句话。

更让我震惊的是,在芬兰的公共场所,人们基本上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谈。

公交车站的长椅上,人们宁愿站着,也不愿意坐在陌生人旁边。

电梯里,所有人都盯着数字屏或地板,尽量避免眼神接触。

我曾尝试和一位站在我旁边等公交的芬兰人聊天,简单地评论了一下天气,结果对方只是尴尬地笑了笑,然后迅速拉开了距离。

我的芬兰朋友解释说:"这就是芬兰文化,我们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不喜欢不必要的社交活动。"

他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芬兰,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或笑闹,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仿佛你做了什么不得体的事情。

这种文化差异,让我这个习惯了热闹和直接交流的中国人,感到格外不适应。

一位在芬兰工作多年的华人告诉我:"刚来芬兰的前几个月,我几乎抑郁了。因为周围的人都不说话,感觉自己像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芬兰的物价,远比你想象的"残忍"

说到芬兰,不得不提的就是令人窒息的物价。

第一次去超市购物,我拿了一些基本的食材——面包、牛奶、鸡蛋、一些蔬菜和水果,结账时,收银员轻松地说出了一个数字:"35欧元"(约合275元人民币)。

我惊讶地看了看我的购物袋,心想:"这些东西在中国可能只需要70-80元啊!"

餐厅就更夸张了。一顿普通的午餐,没有任何酒水,价格也在15-20欧元(约合120-16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晚餐,价格轻松翻倍。

咖啡店里,一杯普通的拿铁要5-6欧元(约合40-50元人民币),一块蛋糕则需要6-8欧元(约合50-65元人民币)。

公共交通倒是相对合理,但单程车票也要3欧元(约合24元人民币)左右。

最让我震惊的是住宿费用。在赫尔辛基市中心,一个普通的Airbnb,每晚至少要100欧元(约合800元人民币)以上。酒店则更贵,便宜的也要120-150欧元(约合950-1200元人民币)一晚。

而当我向当地人抱怨物价高时,他们的反应却是:"这很正常啊,我们的工资也高。"

一位芬兰朋友告诉我,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税后月薪约2500欧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这在芬兰算是中等偏下的收入。

但问题在于,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我们并没有芬兰人的高收入,却要承受芬兰的高物价!

这使得芬兰成为了欧洲最昂贵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远超法国、意大利等传统旅游大国。

芬兰的冬天,比你想象的更加"艰难"

芬兰的冬天,在社交媒体上总是被美化成一个童话世界:皑皑白雪,北极光,圣诞老人...

但实际上,芬兰的冬天,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来自温带地区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生存挑战。

首先是极短的日照时间。12月到次年1月,赫尔辛基的日照时间只有3-4小时!

早上9点天才蒙蒙亮,下午3点就开始天黑。长达20小时的黑暗,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

其次是极低的温度。我去的时候是11月,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10度左右。到了12月,气温甚至会降到零下20度以下。

在这种温度下,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也会感到刺骨的寒冷。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这种寒冷还伴随着强烈的风,能轻松地穿透你的衣物,直达骨髓。

有一次,我在户外待了约20分钟,回到室内时,我的脸已经完全没有感觉了,手指也疼痛不已。

一位当地朋友告诉我:"这还不算太冷,等到了1月,温度会更低,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我惊讶地问:"芬兰人怎么熬过这漫长的冬天?"

他笑了笑:"我们有桑拿,有烈酒,还有...抗抑郁药物。"

这最后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原来,芬兰虽然是"世界最幸福国家",但也是抗抑郁药物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长时间的黑暗和寒冷,导致很多芬兰人患有季节性情感障碍(SAD),需要药物治疗。

这让我对"世界最幸福国家"的称号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如果需要药物才能维持的幸福,算真正的幸福吗?

回国后的反思:芬兰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

坐在返回中国的飞机上,我回顾着在芬兰的这段经历,心情复杂。

芬兰确实有它的优点:教育水平高,社会福利好,环境干净,治安良好...

但同时,它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问题:极端的气候,冷漠的人际关系,高昂的生活成本,单调的生活方式...

这让我明白:每个国家都有其光明面和阴暗面,没有绝对的天堂,也没有绝对的地狱。

回到国内,当我再次融入熙熙攘攘的街道,感受着四季分明的气候,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美食和夜生活,我突然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感激。

是的,中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也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便利的生活方式(移动支付、外卖、共享单车...);

丰富的文化活动;

温暖的人际关系;

相对合理的物价水平...

芬兰之行让我明白: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价值观。

对芬兰人来说,安静、私人空间、稳定的生活可能就是幸福;

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热闹、人情味、变化多端的生活或许更符合我们的幸福观。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世界最幸福国家"的排名时,不要盲目崇拜或自卑。因为那些排名,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文化和个体。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个人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芬兰很好,但不适合所有人;中国也很好,同样不适合所有人。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社交媒体上的滤镜所迷惑。

因为只有真实地了解一个国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丽与局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职场那些事

职场那些事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