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半步登神的将领,哪个是你的意难平?
古人常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总有一些将领,他们曾无限接近巅峰,却因天命、权谋或时运的捉弄,最终与“神坛”失之交臂。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完美的结局,却写满了热血与遗憾——今天,咱们就看看这十位半步登神的将领。
提起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人们多记得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却常常忽略另一位悲情将领李陵。
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天生善骑射,年少时便被汉武帝视为“可继大任的将才”。
公元前99年,李陵主动请缨,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本意是想在大漠中打出一场漂亮的奇袭战,却不想陷入了匈奴八万骑兵的重围。
当时,李陵的部队被围在浚稽山,匈奴骑兵像潮水一样一波波涌来。李陵指挥士兵且战且退,用强弩射杀敌人,整整八日,箭矢用尽,兵器砍到卷刃,士兵们甚至拆下战车的辐条作为武器。
李陵
其实,虽然匈奴人已将李陵部团团包围,但凭借他的骑兵作战经验,本可以带着少数精锐突围。
可李陵看着身边伤重的士兵,实在不忍心抛弃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他红着眼对众人说:“吾不死,非壮士也!”
就这样,他们选择力战到底,直到最后一刻。最终,李陵被俘投降。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灭了李陵家一族。
后世常有人骂李陵“晚节不保”,却少有人记得他在绝境中为士兵而战的那份担当。
这位曾让匈奴单于惊叹“汉朝将领竟恐怖如斯”的勇士,最终客死异乡,至死未能回到中原。
李陵
第九名:饮马长江的苻坚比李陵更令人惋惜的,是那位饮马长江却梦碎淝水的苻坚。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不断,前秦皇帝苻坚却凭借雄才大略,重用汉人王猛,推行汉化改革,短短数十年间,就将四分五裂的北方统一。
他治下的前秦,关陇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
而之所以把自己的国号叫做秦,苻坚的心中,一直更有个宏大的目标: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让中原不再受战乱之苦。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吞并偏安江南的东晋。出发前,他站在长安城头,望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豪情万丈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在他看来,东晋不过是弹丸之地,此战必胜。初期的战局也正如他所料,前秦军队势如破竹,前锋很快抵达寿阳。
苻坚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东晋将领谢玄利用苻坚的轻敌心理,派使者去劝降苻坚,还提出“让秦军后退一箭之地,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的请求。苻坚想着“等晋军半渡而击”,便同意了后退。
谁知,前秦军队本就是多民族拼凑的杂牌军,一后退就阵型大乱,东晋军队趁机冲杀,喊杀声震天。前秦士兵以为大势已去,纷纷溃逃,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场惨败后,刚刚统一的北方再度分裂,苻坚本人也被叛将姚苌杀害。
他本可成为“第二个秦始皇”,却因急于求成和民族矛盾的复杂,最终梦碎长江。但不可否认,他对汉文化的推崇与统一北方的功绩,早已超越了“失败者”的标签。
如果淝水之战胜利,中国历史或许会提前几百年进入一个大一统的新时代。
苻坚身边的汉人王猛
第八名:漠北悲歌的李广在李陵的祖父李广的一生中,最令人唏嘘的便是“李广难封”的遗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让李广的威名流传千年。
这位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擅长骑兵突袭,匈奴人畏称“汉之飞将军”,听闻他的名号便避而远之。
他做过陇西、雁门、代郡等地的太守,每次到任,匈奴都不敢轻易来犯。
李广
然而,李广的军事生涯却充满遗憾:他多次率军出征,却因迷路、兵力悬殊等原因,始终未能封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此时他已六十多岁,白发苍苍,却依然执意请战。汉武帝拗不过他,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
谁知,在关键的战役中,李广又因向导迷路,错失了与卫青主力合击匈奴单于的机会。
战后,卫青派长史去询问情况,李广仰天长叹:“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战后,李广不愿面对刀笔吏的审讯,拔出佩剑,自刎而死。
无论如何,李广的忠诚与勇猛,早已刻在汉匈战争的丰碑上,让后人每当读到他的故事,都忍不住为他的命运叹息。
李广
第七名:黄袍加身的周世宗柴荣李广的遗憾是个人的,而周世宗柴荣的遗憾,则是整个时代的。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政权更迭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后周世宗柴荣,本是太祖郭威的养子,他登基时,后周只是中原众多政权中的一个,但他却立下“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决心结束乱世。
在位期间,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等四州;南摧南唐,迫使南唐割让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中的三州三关,兵锋直抵幽州城下。
幽云十六州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原的北方屏障,丢了它,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能长驱直入。
柴荣
柴荣打到幽州时,辽国守军闻风丧胆,百姓夹道欢迎后周军队。
然而,正当他准备一鼓作气收复燕云时,却突然病重,年仅39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继任者柴宗训年幼,军政大权落入赵匡胤手中,最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后世常说“赵匡胤捡了柴荣的便宜”,此言不虚——若柴荣能多活十年,或许燕云十六州早已收复,宋朝也不会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境。
柴荣
第六名:悲风易水的项羽如果说柴荣是输给了天命,那么项羽则是输给了自己。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
他24岁起兵反秦,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军大破四十万秦军,一举奠定反秦盟主的地位。
彭城之战中,他率三万骑兵千里奔袭,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他的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连刘邦都曾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
然而,项羽的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的败亡。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他杀掉刘邦,他却心慈手软,放走了这个最大的对手。
分封诸侯时,他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大封六国贵族后裔,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后来又猜忌范增,导致范增愤而离去。
垓下之围中,他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心灰意冷,在乌江边上与爱妃虞姬诀别,留下“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
项羽本可以渡江逃生,卷土重来,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而死,他是个英雄,可历史偏偏要他做一个政治家。
项羽的失败令人叹惋,岳飞的遭遇则令人痛心。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道尽了他收复河山的壮志。
这位南宋将领,出身农家,却天生神力,精通兵法。
他率领“岳家军”屡破金兵,收复建康、襄阳六郡,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精锐“铁浮屠”“拐子马”,兵临旧都开封城下,百姓焚香相迎,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宋高宗赵构担心迎回徽钦二帝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加上奸臣秦桧的挑拨,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岳飞
这金牌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一道比一道紧急,岳飞看着手中的金牌,泪如雨下,他知道,这一回去,可能再无机会北伐。
果不其然,回到临安后,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杀害于风波亭,年仅39岁。
临刑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他离“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目标只差一步,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岳飞
第四名:横槊赋诗的曹操岳飞的冤屈是小人的陷害,曹操的遗憾则是时代的必然。
提起曹操,人们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却别忘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从陈留起兵开始,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民生。
他的军事才能,在官渡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两万兵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然而,曹操的统一大业止步于赤壁。
曹操
公元208年,他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本想一举平定江南,完成统一。
当时的他,志得意满,在长江上横槊赋诗,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诗句。却不想,孙刘联军用计火攻,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梦想。
曹军战船相连,火势蔓延,士兵死伤无数,曹操只能狼狈逃窜。此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曹操至死未能实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终极目标。
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无论褒贬,都无法否认他在军事与政治上的雄才大略。
如果赤壁之战胜利,或许中国历史会提前进入一个稳定的朝代,而不是陷入漫长的三国混战。
曹操
第三名:壮志未酬的祖逖曹操的遐想是个人的,祖逖的壮志则是民族的。“闻鸡起舞”的典故,让祖逖成为励志的象征。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祖逖率亲党数百家南下,向晋元帝司马睿请求北伐。
当时东晋偏安江南,朝廷只想着保住半壁江山,并无北伐之志,但祖逖不甘心中原百姓受胡人欺凌,坚持“纠合骁健,誓复中原”。
公元313年,祖逖带着仅有的千人部曲,北渡长江。船至中流,他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激荡,用船桨敲击船舷,立下誓言: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在北方,他一边作战一边屯田,收编流民,得到百姓的支持,屡破羯族石勒的军队,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百姓称其为“再生父母”。
然而,正当他准备进军河北时,晋元帝因忌惮他的威望,派戴渊前来夺权。祖逖知道,北伐大业即将毁于朝廷的内斗,忧愤成疾,病逝于军中。
他的死讯传来,“河南士女莫不痛哭”,很多百姓甚至跟着灵柩南下,不愿留在北方。
祖逖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他的失败,不是败于敌人,而是败于朝廷的内斗——如果东晋朝廷能全力支持他,或许五胡乱华的局面会提前结束,中原百姓也能少受几十年的苦难。
祖逖败于内斗,赵光义则败于急躁。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继承哥哥赵匡胤的遗志,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那里地势险要,是中原的天然屏障。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宋朝就像失去了北方的大门,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随时南下侵扰。
公元979年,赵光义亲率大军攻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不顾将士疲惫,贸然北伐辽国,企图一举收复幽州(今北京)。
赵光义
初期宋军进确实展顺利,很快便包围幽州,但在高粱河一战中,赵光义犯了兵家大忌:
他不懂军事,却硬要亲自指挥,结果被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夹击。宋军大败,赵光义中箭受伤,慌乱中找不到战马,只能乘驴车狼狈逃窜。
这场惨败不仅让宋军元气大伤,也让宋朝失去了收复燕云的最佳时机。此后,宋朝对辽国由攻转守,每年缴纳“岁币”求和,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赵光义本想超越哥哥的功绩,却因急躁冒进导致失败。他的经历告诉后人:军事行动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如果他能让士兵休整一段时间再北伐,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赵光义
第一名:星落五丈原的诸葛亮赵光义的急躁是决策失误,诸葛亮的遗憾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诗句,道尽了诸葛亮的遗憾。
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先后五次出兵祁山,试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他的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
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这是关键的粮道,只要守住街亭,北伐就有希望。谁知马谡纸上谈兵,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
诸葛亮
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只能撤军,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此后,他又多次北伐,却因粮草不足、兵力悬殊,朝中贵族猜忌等原因,始终未能突破曹魏防线。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驻军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却依然日夜操劳,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最终,他病逝于军中,临终前还留下遗计,让蜀军安全撤退。
诸葛亮的失败,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他以一州之力对抗强大的曹魏,本就是逆势而为。但他的忠诚、智慧与担当,让他成为“智绝”的化身。
他的《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早已超越了军事成败,成为中国人心中“士为知己者死”的最高境界。
当我们读到他“亲贤臣,远小人”的忠告,读到他“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决心,怎能不为他的执着而感动?
诸葛亮
结语:历史的天平从不只称成败您看这历史,它不仅记录成功者的辉煌,也铭记失败者的悲壮。
那些“半步登神”的将领们,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从来不是由结局定义,而是由全力以赴的过程书写。
当我们在千年之后回望他们的足迹,看到的不是“失败者”的标签,而是一颗颗为了理想而燃烧的心——这样的光芒,永远不会因为成败而黯淡。
互动一下:
这些将领中,你觉得谁最可能成功?谁的故事最可惜?点赞收藏,咱们评论区聊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