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只剩下一位,已经102岁高龄,身体依旧健朗

切梦刀客 5天前 阅读数 434 #历史

在漫长岁月的历史篇章里,总有那么几个人物闪闪发光,他们像是时代的烙印,记录着一个国家的起起伏伏。王扶之,这位现在还健在的、国家初创时期的将领,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故事的人。

他这一辈子,从打仗那会儿的动荡岁月,走到了如今安稳建设的新时候,活了一个多世纪。他闯过了数不清的枪炮战场,好几次从死神手里逃脱,现在102岁了,看起来还是精神头十足,身子骨硬朗得很。

这位开国将帅身上到底有哪些让人惊叹的故事呢?他到底是因为啥决定去当兵的呢?

【隐瞒年龄加入军队】

现在102岁的王扶之老人,身体状态依然很棒,生活习性也挺好,每天都乐呵呵的。他每天一早起来,就会做点简单的运动,让身子骨更硬朗。

他一直在坚持看书,时刻留意着时事新闻,心里牵挂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尽管时间让他脸上多了不少皱纹,但他的眼神还是那么坚毅有神,好像能讲出好多过去的风雨故事。

1923年9月24日那天,王扶之在陕西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出生了。到了五岁那年,他妈妈因为家里太穷,身体又不好,就去世了。之后,王扶之就跟着爷爷和爸爸一起过日子。

家里头越来越穷,老爸没办法,只好离开家乡,跑到延安的一个远房亲戚家,那家是地主,老爸就在那儿打工。这样一来,王扶之就成了地主家放牛的小帮手。等年纪稍大点儿,他又开始在附近的富农家里轮流做工。小小年纪,他就尝尽了生活的不容易。

尽管王扶之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但他爸爸明白读书有多重要。所以他爸爸好几次跑到私塾去,求人家让王扶之进去学习。就这样,王扶之得到了在私塾里待三个月,好好学习的机会。

这三个月时间里,他一直在读《三字经》和《百家姓》。虽说学习的时间不长,但这确实让他开始接触到了各种知识。到了1935年,延安那一带有刘志丹带领的陕北红军经常出没。红军和穷苦的老百姓关系特别好,他们会帮百姓挑水、打扫院子,还会干农活。这跟以前的那些军队比起来,真是大不一样。

那时候,红军招兵的条件是得满17岁,王扶之呢,个子窜到了一米六多,模样显得比真实岁数要大些。于是,他动了动脑筋,跟红军说自己已经17岁了,就这么着,他顺利进了中国工农红军26军,当上了一名小红军,并且啊,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刚加入红军那会儿,东西少得可怜,王扶之到手的就只有一把梭镖当武器。可他一点没抱怨,反而练得更起劲了,心里琢磨着啥时候能在战场上大展身手。

没过多久,王扶之就碰上了他人生头一回打仗——劳山战役。在那场仗里,他拎着梭镖,猛地往前冲,敌人的枪眼儿瞪得再大,他也没在怕的。靠着那股子超人的胆子和聪明劲儿,他顺利地从敌人手里夺下了自己人生第一杆枪。

这把枪对他而言,不光是战场上杀敌的工具,还是他革命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劳山战役结束后,王扶之因为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被挑选去红25军的测绘集训队接受培训。

在测绘小组,他心里头明白,地图在打仗时那可是关键,所以他学起来特别下功夫。因为没有那种高级的测绘设备,他就用最老土的办法,脚踏实地一寸一寸量地,手把手地一笔笔把地图给画出来。

他画下的每个符号、每条路线,都得确保分毫不差,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绘制的这张地图,直接关系到战友们的生命安全,还有整场战争的输赢。

【战绩累累】

1936年那会儿,13岁的王扶之很自豪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土地革命打仗的时候,他跟着队伍参与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地的战斗,还有东征、西征、山城堡这些大行动。在一次次的战火洗礼下,他慢慢锻炼成了个出色的军事行家。

王扶之不光在战场上拼命打敌人,他还老被派去敌人后面干些重要活儿。这些活儿可都不好干,危险得很,挑战也大,但他回回都能做得特别棒,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

有一回,他接到了一个特别任务,得去说服炮楼里那个伪军队长投降。他换上了农民的衣裳,假装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一点点地靠近那个队长。他跟队长聊起了家常,又说了些大道理,最后真把对方给说动了,让对方乖乖地投了降。这么一来,他们部队就多了一条关键的路子。

另有一次,他换上便装混进炮楼里头去搜集消息。正跟那些假士兵“瞎扯”呢,没想到日军头子突然带着队伍来巡查。眼瞅着情况不妙,王扶之一点不慌,他给那个假军队的头儿使了个眼色,两人就假装打起麻将来。

伪军队长在日军盘问时,不慌不忙,用一口溜溜的日语回应,把日军给糊弄过去了。王扶之呢,脸上挂着笑,装作若无其事地打牌,心里头可是绷得紧紧的。等敌人一走,他才暗暗松了口气。之后,他揣着那些重要的情报,安全地回了营地,给后面的战斗胜利帮了大忙。

新中国一建立,王扶之就继续他的战斗生涯。1950年,他听到国家召唤,立马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然后直接去了抗美援朝的前线。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一口气打了好多仗,从头到尾参加了前五次大战役。1951年,他又参与了守阵地的战斗;到了1952年春天和夏天,他继续加固阵地,跟敌人周旋。秋天时,他还参与了战术反击。除此之外,他还准备了朝鲜西海岸的反登陆、反空降战斗,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王扶之打仗有一套,每次都能在战场上化险为夷,这让他越打越有信心,更加敢冲敢拼。不过,1952年夏天快过完到秋天刚开始那会儿,有场仗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滋味。

那时候,王扶之他们师负责守着临津江东边的位置。敌人为了抢这块地,不停地往志愿军阵地上扔大批重磅炸弹。王扶之正和参谋们在山洞里头商量战事,跟着军队的新华社记者刘鸣呢,也在忙着写战地的新闻稿。

突然间,山洞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像是被啥重物狠狠砸中,整个山洞立马就塌了。王扶之和另外6个人,一下就被困在了黑漆漆的山洞里头。

王扶之一下子就没了知觉,等他再睁开眼,耳朵里跟有蜜蜂在飞似的嗡嗡响个不停。他感到身上像压了座大山,重得要命。这时他才明白,自己被活埋在了山洞里头,而且,他还发现旁边还有两个战友,虽然呼吸微弱,但还活着。

他们在漆黑一片里给彼此打气,一起找寻活下去的机会。王扶之硬扛着腿上钻心的疼痛,两只手使劲推开堆在他身上的石块和乱树枝,想努力挖出一条逃生的路。

地上,救援行动正火急火燎地展开。志愿者工程兵们使足了劲儿在挖,可山洞塌得太厉害,进度慢得像蜗牛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救援队员们的心里越来越没底,最后连三口棺材都给备上了。

可没想到,大家伙儿都以为王扶之他们肯定没命了的时候,事儿却有了转机。有个工兵猛然间瞧见几只苍蝇从塌掉的山石缝里窜了出来。这一瞧,救援的人心里头又亮堂了起来,他们琢磨着洞里头还得有氧气呢,王扶之他们说不定还活着。

接下来,救援队伍使出了更大的劲儿,忙活了一整天加一宿,总算是挖开了到那个坑道的路。王扶之和另外两个战友被顺利拉了出来,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坑道里待了整整38个小时。

那次从死神手里抢回一命的经历,让王扶之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也让他心里头为国家和人民做事的念头更加牢固了。仗打完了,王扶之还是在部队里挑大梁,一心扑在国防建设上,使劲儿出力。就这么一直干到1998年,王扶之才放下担子,开始享受离休生活,他那既长久又灿烂的军人之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小结】

如今这太平盛世,王扶之身上的那股劲儿依旧值得咱们学习。他的信念铁打不动,意志硬如磐石,一心一意为大家,心里装满了对祖国的爱。这些品质,会一直鼓舞着咱们,在朝着中华民族腾飞的目标奔跑时,啥困难也不怕,勇往直前。

咱们得记住这位活了一百岁的开国大将军的卓越贡献,把他的那种精神传下去,发扬光大。得为了咱们国家的昌盛发达,还有老百姓日子过得美满舒服,拼劲儿往前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切梦刀客

切梦刀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