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 官方公布多起海归间谍案,海归群体面临双重困境
陈聆听/文
2025年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公开宣称“绝不录用海归”,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她以“防范商业间谍风险”为由,将海归群体与国家安全威胁直接关联,虽被官媒批评为“群体污名化”,但其言论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安全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视。
事实上,近十年间,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面临的间谍威胁屡见不鲜,尤其是境外反华势力将海归人员视为重点策反对象。本文通过梳理近十年海归重大间谍案件,海归群体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联。
近十年间谍案:中国企业安全与海归群体之间的高风险性
海归博士郝某潜伏要害部门案(2025年)
郝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攻读能源专业期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郝某留学期满前,美中情局东京站人员以“学术合作”为名与其接触,承诺帮助其进入中国核心要害部门并提供职业发展支持。郝某回国后通过“定向应聘”进入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借调参与高度敏感项目期间泄露5项机密级国家秘密,最终被判无期徒刑。
某国企员工国外猎艳被威胁策反案(2024年)
某国企涉密岗位人员李四(化名)在境外公务考察期间,被接待导游以“体验当地文化”为由诱至娱乐场所,陷入预设陷阱——在与外籍女子发生不当关系时,被伪装成执法人员的境外间谍组织成员闯入偷拍裸照。对方随即亮明身份,以公开照片和通报其单位相要挟,逼迫李四就范。慌乱中,李四不仅泄露考察团行程,还将存有近10年涉密资料的办公电脑交予对方。该电脑内包含多项核心技术数据和内部文件,其擅自携带涉密设备出境已违反保密规定,资料泄露更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回国后,境外势力持续以把柄操控,要求其定期提供单位涉密信息。调查显示,此次“围猎”系境外间谍机关长期策划:导游、女郎均为情报人员,通过精准研判李四行程和岗位性质,利用其个人行为不检点实施定点渗透。2024年,李四因涉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依法逮捕。
浙江新能源企业商业间谍案(2024年)
2022年8月,上海某企业咨询管理公司负责人罗平(化名)接到一项特殊委托:外籍人士K(化名)希望付费获取某新能源科技企业(简称A公司)在电池研发及产业布局方面的内部信息。作为行业龙头企业,A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战略规划属于商业机密。接受委托后,罗平联系到曾在相关领域工作的孙天(化名),授意其以“专家咨询”名义接触A公司员工,通过刺探、收买等方式搜集信息。2024年6月,鄞州区法院作出判决,认定两名被告人均构成为境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判处罗平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判处孙天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
凯盛融英公司为境外情报机构帮凶案(2023年)
凯盛融英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咨询行业龙头企业,业务涵盖专家访谈、行业研究和会议服务,宣称拥有超50万名专家网络,服务全球4500余家客户。2023年5月,国家安全机关对凯盛融英公开执法,揭露其长期为境外机构提供敏感信息。调查显示,公司通过每小时1000-1500元高薪利诱专家,尤其针对国防军工、高新科技等重点领域,仅2017-2020年就接收境外汇款2000余次,金额超7000万美元。员工甚至教唆专家规避监管,某国企研究员韩某某在凯盛融英安排下,向境外提供1份机密级、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及13份情报,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公司还通过“化名”咨询、使用他人账户收款等方式掩盖违规行为。2023年10月该公司发布声明称,公司接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整改验收通知书》,整改符合要求并完成验收。
曾某某公派留学被“渗透”案(2023年)
犯罪嫌疑人曾某某,系我某军工集团工作人员,属重要涉密人员。曾某某被单位公派至意大利留学进修期间,在公派留学进修期间,美国驻意大利使馆官员塞斯主动与其结识。塞斯通过频繁组织聚餐、郊游、观赏歌剧等活动拉近关系,在其吹嘘和拉拢下,曾某某的政治立场逐渐发生动摇。随着交往加深,塞斯向曾某某透露自己美国中央情报局罗马站成员的身份,承诺提供高额报酬并协助其全家办理赴美移民,要求曾某某提供我国军事领域的敏感信息。曾某某同意后,与美方签署参谍协议,并接受了相关考核和培训。留学结束回国后,曾某某多次与中情局人员秘密会面,提供大量核心情报并收取间谍经费。
台间谍利用“所长”身份套取大陆情报案(2022年)
郑宇钦,出生于台湾高雄,早年在捷克查理大学攻读情报学博士期间,读书期间对情报学产生浓厚兴趣,主动与台湾“国家安全局”人员建立联系,并将自己撰写的情报机构研究论文发送给对方。返台后,他进一步与台湾军情局人员勾结,接受指派潜入大陆开展情报搜集,并负责发展可策反目标。台湾军情局以学术研究为名,在捷克设立“中欧政治经济研究所”,由郑宇钦出任所长,以此为掩护从事间谍活动。凭借“所长”头衔及查理大学教职身份,郑宇钦频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重点关注各国在涉华政治、国防、科技及军工领域的政策动向,并主动与大陆参会学者建立联系,通过交流套取敏感信息。截至案发,台谍共向郑宇钦发放间谍经费276万元新台币。202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航天专家赵学军被策反案(2022年)
赵学军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名科研人员,属于重要涉密人员,在2009年留学期间被境外间谍拉拢,赵学军被境外间谍以学术交流名义拉拢,对方通过金钱诱惑和情感操控,逐步获取其信任。赵学军按照对方的需求,提供航天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并以咨询费的名义收取相应的报酬。回国后,赵学军持续向境外提供我国航天技术进展情报,收取数十万元间谍经费,回国后持续向境外提供我国航天技术进展情报,收取数十万元间谍经费,202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为境外公司非法采集我国铁路数据案(2020年)
2020年底,某国内信息科技公司承接了一项特殊的商业委托。一家自称从事铁路技术服务的境外公司,以“开拓中国市场需提前调研”为由,委托该企业采集铁路通信网络信号。企业仍在利益驱动下违规操作,累计采集数据量达500GB。调查发现,这家境外公司长期服务于某西方大国间谍情报机关及国防部门,其要求采集的GSM-R铁路移动通信专网信号,直接关系高铁运行调度和列车控制安全。2024年,该案主要责任人因涉嫌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情报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类似案件还包括2021年某境外咨询公司通过高薪收买航运企业员工,搜集船舶载物数据提供给间谍机关。
女工程师为出轨对象甘当间谍17年案(2020年)
云南省某省直机关原工程师黄某,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为境外势力从事秘密情报活动。2002年,黄某赴境外攻读硕士学位时,与一名外籍男子发展出不正当关系。对方自称从事信息咨询工作,以提供“信息咨询费”为由,诱导黄某在回国探亲期间收集国内涉密文件。当该男子得知黄某的丈夫李某某时任云南某县挂职副县长后,进一步要求其说服丈夫共同参与。由李某某利用职务便利接触涉密文件并拍照,黄某则负责对照片进行加密处理,通过优盘携带出境与境外人员交接。在17年的协作中,两人累计收受4.9万美元、30余万元人民币及百万“养老金”作为报酬。2020年,法院依法以间谍罪分别判处黄某有期徒刑10年、李某某有期徒刑3年,该案成为近年来家庭式渗透策反的典型案例。
张向斌驻外被策反案(2019年)
驻外人员长期处于境外复杂环境,往往成为境外情报机构的重点策反目标。张向斌199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某部委从事外语翻译工作。1996年受派常驻某国期间,结识了自称该国政府官员的A某等人,殊不知对方实为境外情报机构人员。外方人员以丰厚报酬为诱饵,通过套问、索取等手段,要求其提供内部信息。在明知对方真实意图的情况下,张向斌仍违背法定义务,答应为其提供情报,数年间累计向对方提供数十份涉及我国内政外交的涉密文件,其中绝密级、机密级文件达14份。另外,张向斌驻外期间纪律意识淡薄,多次与外国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甚至与该国一名政府女官员发展成情人关系并生育两名子女。2019年经法院审理查明,张向斌的行为已构成间谍罪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耿某某受威胁被策反案(2016年)
耿某某,某国有企业驻外代表机构工作人员。2007年,其在境外履职期间,因办理公务与当地安全部门人员接触,对方以耿某某及其家人在境外的人身安全相要挟,迫使耿某某就范成为情报工具。此后,耿某某在境外势力指挥下,系统性搜集我国国防军工科研领域涉密动态、驻该国使领馆内部信息,以及我国在当地常驻机构人员构成、赴境外团组行程等敏感资料,并在任期结束回国前接受“长期潜伏”任务,持续与境外情报机关保持秘密联络。经调查,耿某某向境外提供的文件资料中,包含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50余份,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2016年7月,法院以间谍罪判处甲无期徒刑。
海归群体的双向困境
除以上案例之外,还有早年间潜伏在中国高层的间谍大案,中国外交部前驻韩国大使李滨案,李滨毕业于北韩金日成大学,与金正日有私交,此人于2006年已经被国家安全部门揭露是一个被韩国情报机构收买的内奸和韩谍分子;王庆简,20世纪80年代后期即以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成员身分负责对日工作,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和日本各界有着广泛接触、密切联系,后成为日本间谍。他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定时打开窗子让日本的远程探测装备进来,还在大使武官处安装窃听器。
从官方公布的案件来看,境外反华势力通过情感拉拢、利益诱惑、学术渗透等多种手段拉拢锁定间谍。近十年间谍案中,多数涉案人员有海外留学、海外公派或工作经历,并且多涉及高新技术领域、涉密安全行业,破坏性巨大。
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回中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同比增长19%,达到2018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美国《科学》杂志追踪发现,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至少20名顶尖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回流中国,其中16人曾参与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敏感领域研究。
推动这些科学家离美返华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以打击经济间谍等理由推出“中国行动计划”(ChinaInitiative),以防范技术泄露为名,对数千名华裔学者展开调查。2023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该计划实施期间,针对华人的指控中72%最终被撤销或宣判无罪,但涉事者平均需耗费14个月应对司法审查,职业生涯遭受毁灭性打击,这种系统性歧视迫使许多学者选择回国。
然而,在美国被当做间谍针对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可能又会被同胞视为间谍。中国留学生既要面对在异国签证被吊销的风险,又要应对在回国后遭受身份歧视的局面。
全球化人才流动遭遇地缘政治逆流,海归群体的遭遇也是国家在开放创新与安全防护间寻求平衡的缩影。如何建立兼顾包容与审慎的制度体系,让“智归”真正转化为“智汇”,使人才回流成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动能十分关键。
[引用]
① 沦为境外情报机构帮凶!这一龙头企业被查!大量细节披露.央视网.2023-05-09.
② 国安部破获重大间谍案,海归博士被判无期徒刑!南京晨报.2025-04-14.
③ 陈婧:“海归间谍论”是偏见还是实话?联合早报中文网.2025-04-28..
④ 驻外被策反,与外国政府官员生下2个私生子,他被判死缓!细节披露.红网.2024-04-14.
⑤ 国安部“十大反间谍案例”专题展播,康明凯、迈克尔案等在列.澎湃新闻.2024-04-14.
⑥ 境外人员盯上国内高新企业,浙江检察机关依法打击针对中国重点产业的商业间谍犯罪活动.正义网.2025-01-03.
⑦ 为境外公司非法采集我国铁路数据,涉案人员被判.今晚报.2024-09-02.
⑧ 国安披露:国企员工出国成了间谍的猎物!.辽沈晚报.2024-01-23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