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1950年5月25号那天,毛主席让大儿子毛岸英去湖南给外婆庆祝生日,他还自己挑了些礼物,写封信一块给捎过去了。
给老太太的信:老太太您好,我写这封信是想跟您说说话。
碰到老太太八十岁大寿的好日子,我就让儿子岸英回湖南老家去给您拜寿,还带了些人参、鹿茸和衣料这些小礼物,想表达一下我们的祝贺心意。希望您别嫌弃,能高高兴兴地收下。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都好!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人参”和“鹿茸”是毛主席这辈子以个人身份送出的最贵重的礼品。而且,在他写的所有家信里,这是唯一一封他和夫人一起签名的。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向老太太”在毛主席心里的位置,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杨开慧的妈妈叫“向老太太”,从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开始算起,向老太太跟他们一起过的日子也就那么六七年。可为啥毛主席对这位岳母大人这么尊敬呢?
杨开慧离世后,向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如何呢?毛主席采取了哪些行动呢?
【“他们都是好人咧!”】
1949年11月份,杨开慧的亲戚向三立,在毛岸英的陪同下,去了丰泽园找毛主席。一瞅见是来自老家的人,毛主席可乐呵了,俩人一聊聊了六个多小时,还一点不觉得累。
说起平江砖屋的向家人,毛主席满心感激地讲:“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啊!”
平江县有个砖屋向家,那里是杨开慧妈妈的娘家,同时也是她爸爸杨昌济外婆的家。说起来,向振熙其实是杨昌济的表亲,因为杨昌济爸妈走得早,他经常住到外婆家。时间长了,这俩兴趣差不多年轻人,就这么看对眼了。
1888年,向振熙和杨昌济举办了婚礼,成了家。结婚后,他们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可惜的是,第一个女儿很小就去世了。只有大儿子杨开智和小女儿杨开慧健康地长大。
杨昌济是个老派的读书人,以前也琢磨着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但当他瞅见清政府那腐败样,还有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日子过得颠沛流离,他就慢慢打消了这个主意。戊戌变法搞砸了以后,杨昌济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他算是明白了,要想救中国,就得学学西方那些好的制度,还得把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给叫醒!
后来,杨昌济心里琢磨着要去国外留学深造。但那时候,杨开智才五岁大,杨开慧更是只有两岁,家里头全靠他开的那个私塾来维持生计。要是他真的出国了,留下老婆一个人带着这两个小不点儿,可怎么是好呢?
向振熙是个思想开放的女人,她知道老公心里怎么想,也理解他的担忧。所以,她把家里的大头积蓄给了杨昌济,还使劲儿鼓励他出门闯闯。她自己呢,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学着纺纱织布,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1903年农历新年后,杨昌济跟家人说了声再见,先去了日本,在那里念了六年的书。之后,他又转战英国,继续深造了三年。完成英国学业后,他还没停歇,又跑到德国去参观学习了九个月。
向振熙每天都在心里盼着丈夫回来,但她在家里可没闲着,不仅对孩子们的教育抓得紧,还不断提升自己。
1913年,杨昌济完成学业回到了祖国,他选择在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老师。在动身回长沙前,不少朋友都好意劝他:“湖南那边经济不发达,条件没有北京好,你还是留在这儿吧。”但杨昌济态度坚决,他说:“要是我不去,还有谁会去呢?我下定决心要在长沙待上五年,好好培养湖南的年轻人!”
那时候,毛泽东、蔡和森、陈昌他们都拜在了杨昌济老师的门下。毛泽东特别敬重杨昌济,觉得他知识丰富,思想又开明。所以只要有空,他就会跑到杨家,找杨老师请教问题,一起探讨。
年轻时的毛泽东,心怀大志,说话有深度,为人处事不骄不躁。这样的他,不光让杨昌济和向振熙夫妇俩记忆深刻,也让杨开慧对他心生倾慕。
小姑娘心里那点小九九根本瞒不住,她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这么一段:“老听别人提起他,又看了他好多文章、日记啥的……反正我是动心了。”
1918年的时候,杨昌济接到了蔡元培的邀请,去了北京大学教书。到了那年秋天,毛泽东因为要张罗去法国打工学习的事情也来到了北京。一到北京,他立马就去探望了自己的老师杨昌济。为了让毛泽东在北京有个照应,杨昌济就提议他去北大图书馆找个活儿干。
在北京的那段时光,毛泽东和杨开慧走得更近了,俩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一个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一个是老爹心里的宝贝闺女,瞅着这俩人感情越来越好,杨昌济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
1919年快结束时,杨昌济还没能亲手给女儿操办婚礼就病得厉害了,得住进医院。那会儿,毛泽东正在长沙忙活着组织学生活动。他一听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就往北京赶,跟杨开慧一块儿去照顾他们的恩师。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杨昌济硬挺着生病的身子,给老朋友章士钊写了一封“最后的信”:我跟你说认真的,这俩孩子都是国内的栋梁,未来不可限量。你要是想救国,那就得先重视他们俩。
杨昌济在信里提到的“两个小伙子”,说的就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他发现这两个人特别有能耐,而且还看出他们在中国的革命事业里能起到大作用。
杨昌济临终前,心里挂念的并非家里的老婆孩子,而是他的学生们。他特意跟章士钊说,得好好栽培毛泽东和蔡和森,还特别交代,一定要保证他俩的安全。这份师生情谊,真是让人动容啊!
1920年1月份,杨昌济老师去世后,毛泽东主动站出来,帮老师处理了丧事。他还和向振熙、杨开慧一起,把老师的灵柩护送回南方,安葬在老家板仓的一个山坡上。
冬天那会儿,向振熙为了满足老公的心愿,点头答应了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他们俩都不是走寻常路的人,既没找媒人,也没准备嫁妆和花轿,更没办婚礼,但这些都没妨碍到他们的感情。向振熙就像以前支持老公那样,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婿和女儿的革命工作。
那时候,毛泽东在长沙打算开个“文化书社”,但手头紧,经费不够,到处找人借钱都没辙。这时候,向振熙站了出来,二话不说就把家里攒了好多年的钱拿了出来。而且,她还没完,又说服了自己的姐姐向振恺,把绣东西一点点攒下的100块大洋,都交给了毛泽东。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毛泽东投身革命,为了帮他打掩护和料理生活,杨开慧和她妈妈也跟着到处跑。后来,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小子陆续出生,向振熙就多了份照顾三个小宝贝的活儿。那段日子挺不容易的,但好在一家人能凑在一块儿。
到了1927年8月末那会儿,全国上下都被白色恐怖给包围了。没办法,毛泽东只好跟老婆孩子说了声再见,离开长沙跑到安源去准备秋收起义。为了不被反动派抓到,杨开慧就带着孩子到处躲藏,一家子就这么被拆散了,过得特别不容易。
到了1930年那会儿,情况真是越来越糟糕了。湖南清乡司令部的何键,直接放出话来,说谁能抓到“毛泽东的老婆杨开慧”,就给1000大洋。亏了乡亲们心眼儿好,给杨开慧递了两次信儿,让她赶紧带着孩子跑到平江砖屋向家躲起来,这才躲过了两回劫难。
杨开慧心里头清楚,她不想给外祖向家添麻烦,更不忍心让亲戚们因为她而心惊胆战,所以,她下定了决心,回到了板仓。她心里明白,那些狠心的敌人肯定不会放过她。对于死亡,她倒是不害怕,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她那三个还小的孩子。那时候,毛岸英已经7岁了,毛岸青6岁,最小的毛岸龙才2岁大。
走投无路时,她拿起笔,给堂弟杨开明写了封信,把三个娃托付给了杨开明,还有毛泽民和毛泽覃。
聊起死亡这事儿,其实我并不怎么害怕,甚至可以说,我挺期待的。就是想到我妈和我那小家伙,心里头有点儿不是滋味,觉得他们挺让人心疼的!
要想我们顺顺利利地在春天里茁壮成长,就得靠你们各方多多关照,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打垮!……
但是,等杨开慧把这封信写完后,却发现门外反动派的人到处都是,信根本没法寄出去。没办法,她只能把信藏在了板仓老宅后墙的缝隙里。
到了1982年,杨开慧的老房子被当地政府翻新时,人们意外找到了这封信。算起来,那时候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52年!
话说1930年10月底那会儿,杨开慧和毛岸英不幸落入了敌人手里。在牢里,敌人为了知道毛泽东的下落,啥狠招都用了,一个劲儿地折磨杨开慧。可杨开慧硬是挺着,不管敌人咋拷打,她就是不开口。她坚定地说:“我这一条命算不了啥,就盼着润他的革命事业能早点胜利!”
杨开慧被关在牢里受苦,向振熙和其他亲戚忙着四处求情,跑到南京找章士钊这些有名望的人,想让他们想办法救杨开慧出来。而杨开慧的舅妈,她胆子大得很,借着送饭的机会,一次次冒险给里面传信。
好多人都在说这事儿,何键就逼着杨开慧,让她对外说跟毛泽东没关系了。他说,只要杨开慧这么做了,她和毛岸英立马就能回家。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杨开慧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说:“想让我跟毛泽东分开,那是不可能的,除非天地都变了样!”
何键气得火冒三丈,结果在那一年的11月14号,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一个叫识字岭的地方被处决了。她走的时候,才29岁,真是可惜。
过了一个多月,坏消息传到了瑞金,毛泽东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没法说。他拿起笔,就写了“开慧走了,啥也换不回来”这几个大字。
杨开慧走了之后,家里人出面,好好给她办了后事,让她在老家板仓安息。因为怕反动派以后还会找麻烦,害到岸英他们兄弟,向振熙和杨开智两口子就悄悄地跟上海的党组织联系上了。他们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克服了好多困难,终于把毛岸英兄弟三人都安全送到了上海。
从那以后,战场上炮火连天,大家各在一方,向振熙心里头对外孙的想念像潮水一样涌来,他试着用了好多办法想跟外孙他们联系上,但结果都是白费力气,啥也没捞着。
到了1949年8月份,长沙迎来了和平解放的好消息,这时候向振熙和毛泽东才又重新联系上了。
【“我们两家是一家”】
听说毛泽东当上了党和国家的头儿,八十岁的向振熙激动得眼泪直掉。她瞅着毛主席好多年前的照片,嘴里不停地小声说着:“润之这下真的出人头地了!我总算是盼到这一天了!”
杨开智专门拍了个电报,给毛主席说了说家里那边的事儿。
毛主席收到电报,心里头那个乐呵啊,立马就回了电,说:
信已收到,知道老夫人还健在,真是让人安心,特地来道声恭喜。岸英和岸青现在都在北平,岸青还在上学呢。岸英可能有机会回湖南工作,他特别想念外祖母。说起展儿,她在八年前华北的抗日战争里英勇地为国捐躯了,她是那几百万英雄中的一个,你们别太难过。我这边身子骨硬朗得很,跟老夫人说一声别担心。兄长现在搞农场生产挺不错的,家里吃穿还过得去吧?有机会的话给我来个信儿。就说这些,祝你们一切都好。
从这份电报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对杨家深厚的情感并未因时间或地位而改变。尽管他已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那份与亲人之间剪不断的联系,对他来说依旧重要且不可避免。
发完电报后不久,也就大概一个月左右,听说王稼祥的老婆朱仲丽要回湖南老家看望亲人,毛主席就专门找她,想让她顺道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岳母还有杨开智两口子。他还准备了一些信和礼物,让朱仲丽帮忙带去。
杨奶奶问大家好啊?这次借着朱小姐的机会,我特意来瞧瞧你们。给您带了件皮大衣,还有两件皮料是给开智夫妇的。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写的这话。
另外,朱仲丽还给向老太太捎来了毛主席的话:“主席讲他想请您去北京,由他自个儿来照料您。” 已经八十多岁的向老太太,一听这话,眼睛立马笑得快看不见了,用她那地道的平江话回答:“我就不去喽。南京、北京啊,我都走遍了,住得也足够啦!”
那时候,新中国才刚刚站稳脚跟,啥都得从头开始搞。毛主席每天忙得团团转,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但尽管如此,他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老岳母。杨开慧走了,他就得担起照顾岳母的责任,替杨开慧尽这份孝心!
1950年5月25号,是向老太太八十岁的生日。但毛主席那会儿忙得团团转,实在抽不开身,所以就派毛岸英代替他去给外祖母祝寿。毛岸英带了好些贵重的礼物,还有毛主席亲笔写的信,一块儿给老太太送去了。
二十年没见,向振熙盯着眼前这个高大英俊、长得和杨开慧一模一样的外孙,眼睛都看直了。她紧紧拽着毛岸英的手,激动得说话都颠三倒四:“孩子,岸英,真的是你啊,模样一点没变……你爸爸好吗?你弟弟呢?外婆都老咯!……”
毛岸英像小时候那样紧紧挨着外婆坐着,跟外婆细细地说起了这些年来的事情。聊到毛主席对家里人的想念,外婆就对他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领导,他心里头其实跟普通人没啥两样。”
毛岸英在和外婆分别那会儿,跟外婆说以后还会再来瞧她。可谁能料到,那次分别,竟然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了。到了那年11月,毛岸英才28岁,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
为了不让老人太过难过,大伙儿一直把那个坏消息藏着掖着没告诉她。从那以后,每到她生日那天,向老太太都会让大家推迟开饭,因为她记得岸英说过,他还会回来探望她的。
1951年的时候,毛主席让岸青回去看望外婆,说明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岳母的事儿。到了1955年,全国改成薪金制后,毛主席每个月都会从薪水里抽出一些钱,寄给岳母。哪怕后来他主动减少了工资,自己手头紧,生活不容易,他也一直坚持给向老太太寄生活费,从没间断过。
而且啊,每到向老太太生日那会儿,毛主席总是早早就打算好了,要么派人去瞧瞧,要么就送礼物写信过去。1960年,向老太太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毛主席特地提前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汇了钱,还附上了一封信。
老奶奶今年九十岁大寿,也没啥好送的,就给您汇了二百块钱,麻烦您帮忙转交一下……要不您看着买点礼物送去,要不就直接把这二百块钱寄过去,怎么方便怎么来,您说了算。
毛主席对老太太一直非常照顾,亲自负责赡养。但老太太不太愿意住在北京,所以毛主席就让当地政府安排,把老太太和家人送到了长沙,住在营盘街的希圣园。后来听说姨妈向振恺生活挺不容易的,他又吩咐人把姨妈也接到了长沙,跟老太太,也就是他的岳母一起住。
毛主席考虑问题真是周到极了!
【“与我亲爱的夫人同穴”】
1962年11月的时候,向老太太安详离世,脸上还带着笑容。这事儿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心里头特别难过。他给杨开智写了封信,信里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听到杨老夫人过世的消息,心里真难过。希望你和夫人能挺住。随信附上五百块钱,算是我的心意。葬礼的事,要是可以的话,就让她和杨开慧,也就是我亲爱的妻子葬在一起。咱们两家亲如一家,别分你我。
毛主席是这样讲的,这么多年来,他确实也是按这个方式去做的。
在杨开慧和向老太太的安息之地,立着一块花岗岩墓碑,上面刻着毛主席亲自书写的字迹。
我丢了心爱的杨,你失了珍视的柳,杨和柳飘飘悠悠飞上了九天云霄。想问问月宫的吴刚有啥宝贝,他笑着端出了香气扑鼻的桂花酒。
孤独的嫦娥伸展长袖,在那辽阔无边的天际,为英勇的亡灵翩翩起舞。突然间传来消息,说人间已降服了猛虎,她激动得泪水直流,瞬间如同大雨倾盆而下。
1957年的时候,毛主席心里挂念着杨开慧,就给她的好朋友李淑一写了首词。后来,章士钊好奇地问毛主席,为啥词里用的是骄傲的“骄杨”,而不是娇滴滴的“娇杨”。毛主席望着远处,慢慢地说:“女子为了革命,连命都不要了,这能不骄傲吗?”
在毛主席的心头,杨开慧一直占着重要位置,他始终把她看作“心爱的妻子”,是他特别自豪的知心朋友、并肩作战的伙伴和深爱的人。他对亡妻杨开慧的深深怀念,还有对恩师杨昌济的崇敬之情,都转化成了对杨开慧母亲——向老太太的深深关心和牵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