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志民调福州军区,韩先楚直言不讳:你当军区政委我有意见
一九七二年腊月里,周总理跟毛主席唠了回嗑儿后,就琢磨起怎么给那些老干部们正名的事儿来了。他拍板定案,大声宣布道:
中组部啊,那就是管着省委常委以上大官们的政策落实;总理办公室呢,专门负责搞定副部长以上的干部政策;到了总政治部,那就是正军级以上干部们的“后勤部长”,政策啥的,都得靠它落实。
这么一来,好些个老同志又重新披挂上阵,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照亮前路。他们啊,就像那老松树,越老越坚韧,非要再在工作岗位上蹦跶几年,展示展示自个儿的能耐不可。这不,一个个精神头足得很,誓要把那光和热全撒在工作上,让人瞧着都乐呵。
就在那会儿,福州那头的李志民,给毛主席寄了封信,信里头他挺诚恳地请求中央给他找个活儿干。虽说那会儿他都过了六十岁大关了,可身子骨还挺硬朗。毛主席琢磨来琢磨去,最后跟周总理说了声,让总理给办这事儿。
周总理脑瓜子一转,头一个念头就是:得找韩先楚这家伙来摆平这事儿!
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因为好些个老同志又打算出山露两手,可各大军区的位置都挤得满满当当的,想找个空儿安置他们,难啊!再加上那些个人情纠葛,更是让人头疼。这时候,福州军区的头儿韩先楚,那可是真给周总理解了围,他二话不说,就把陈再道、王建安两位老兄请到了福州,给他们安排了副司令的位子。这韩先楚,真够意思!
陈再道这事儿,是韩先楚自个儿点名要的,他俩啊,老战友了,铁磁得很。再提王建安吧,韩先楚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你说这王建安,革命年头比谁都长,以前还是咱韩先楚的头儿呢。这一块儿到了福州军区,工作咋摆布,还真是个难题!
周总理起初派了总政治部那位能言善辩的副主任田维新去说和,可跟韩先楚唠了俩回合,那家伙硬是一点儿没动摇。没办法,周总理只好瞅着韩先楚来京开会的机会,自个儿上阵,跟他面对面掰扯这事儿。您猜怎么着?韩先楚这才点了头,算是应承了。
嘿,您知道吗?有那么一档子挺逗的事儿。到了要给李志民安排到福州军区,这都第三回了,周总理的心思嘛,明摆着。可韩先楚这家伙,愣是不买账,死活不同意,还一五一十地掰扯起他的那些个理由来,跟念经似的。
【一】
说起来也怪,打从1971年开始啊,福州军区政委那位置就一直空着,跟等人填空儿似的。韩先楚心里头那个急啊,巴不得赶紧来个得力助手,一块儿搭档干事儿。
哎,说起福州军区挑人的事儿,韩先楚心里头可是有小九九的。他给中央提的意见,简单来说,就这么一条——
嘿,说起福州军区政委这事儿,得从咱军区里头挑个人来担纲。
这事儿可不是因为韩先楚不乐意接纳外人,实在是福州军区那边儿有它自个儿的特殊门道。
打从建国那会儿起,福州军区就跟上了战场似的,老是备着战,啥活儿都得干,忙得团团转。韩先楚心里头盘算着,将来这军区的政委啊,得找个对这儿门儿清的人来接手,要不咋能行呢!
周总理后来亲自找韩先楚聊了聊李志民的事儿,韩先楚一听,立马就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直截了当地说不成,还给出了俩实在的理由:
嘿,说起来李志民这家伙,从朝鲜战场溜达回来以后,就直接扎根军事学院了。起初呢,他干的是副政委还兼着政治部主任的活儿,后来干脆升了政委,这一待就是十多年的光景。你说这管学院和管军区部队,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就是两码事儿嘛!
哎,说起来李志民这家伙,跟军队的日子可是别了快七载了,对部队那些个活儿,怕是手生得跟新媳妇绣花似的。要说他当个副手,那还行,应付得来;可这回,突然间要把他拎到福州军区,让他挑大梁,当那政治主官的大任,我心里头直犯嘀咕:他能行吗?这担子,沉着呢!
说起来啊,打心底里讲,韩先楚对李志民来福州军区这事儿,还真没反感。他就是琢磨着,刚开始嘛,李志民当个副手,先适应适应,不是挺好吗?
按那时候的情形琢磨,韩先楚那套说法,挑不出啥毛病来。
你看,像陈再道、王建安这两位老兄,被派去当福州军区的副司令员,那其实啊,就是临时顶顶缸,过渡一下的事儿。韩先楚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他俩在军区啊,也就是混个脸熟,呆不长。一旦有了更合适的去处,立马就得挪窝儿。
您瞧瞧,王建安那老哥们儿,1975年摇身一变成了中央军委的顾问,那可是风光无限好啊!再说陈再道,他在福州军区那叫一个“钉子户”,呆得时间老长了,不过呢,1977年他也耐不住寂寞,跑去当上了铁道兵的司令员,也算是换了换新环境。
嘿,你可知道,韩先楚老兄起初压根儿没想过后来那八大军区的大挪移,自己还会被发配到兰州军区去。所以啊,他脑子里盘算的那些个事儿,都是自个儿还在当差时候的情景。这么琢磨着,福州军区政委的位子,那不得找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才行嘛!
周总理啊,他可真是好脾气,对着韩先楚那是一遍遍地耐心开导起来,就跟哄孩子似的:
李志民啊,在那革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政治工作玩得那叫一个溜,打起仗来也是不含糊,绝对是个能人。特别是他当志愿军政治委员那会儿,军委上下那是一致点赞,说他工作能力顶呱呱。您想啊,这么个人物,到了福州军区,那还不是如鱼得水,适应能力杠杠的,用不了多久就能跟大伙儿打成一片。
韩先楚心里头那疑惑啊,跟猫爪子挠似的,可眼瞅着事儿都到这份上了,也只能是咬咬牙,算了,不较这真儿了。
【二】
李志民大将军啊,那可是从政工战线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将。没投身革命那会儿,人家还是个管着娃娃们读书认字的小学校长呢。
李志民这家伙,虽说不上像韩先楚那样的猛将在战场上拼刺刀,但他那能耐,嘿,有时候可真不含糊。到了关键时刻,就凭他那么一两句话,就能让敌人心里头乱套,效果杠杠的,跟不打一仗就让敌人服服帖帖没啥两样。你说,这算不算高手中的高手?
1936年那会儿,五月份,李志民摇身一变成了中央军委直管的红81师政治部的头儿。眼瞅着到了八月,红81师接了个大活儿,得往宁夏冲,目标是李旺堡。您猜怎么着?那地界儿正被国民党马鸿宾部的35师一个骑兵团给守着呢,跟铁桶似的。
那会儿,红军要是想过李旺堡这一关,非得硬碰硬不可。可您瞧瞧,李旺堡四周啊,好家伙,一马平川的河滩地,宽得跟个大操场似的,得好几百米呢,才能蹚水往城根儿底下摸。就算过了这片坦荡荡的地界儿,还得再湿一回裤腿儿,才能凑近城墙根儿。这对手里没俩硬家伙的红军兄弟来说,那可真是难如上青天啊!
红81师的兄弟们聚在一起开作战会,一个个眉头紧锁,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可偏有那么一位,李志民,他脸上不带半点愁云。人家都说:“这事儿难啊,咋打?”李志民却悠悠地来了一句:“嘿,也未必就那么棘手嘛!”大伙儿一听,都愣住了,心想:“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李志民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倒了出来。他说得头头是道,大伙儿听着听着,眉头也渐渐舒展了开来。这李志民啊,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关键时刻总能给大伙儿带来点惊喜。
马鸿宾呢,虽然得听蒋介石的,但他那帮回族兄弟们,心里可都向着抗日,谁也不想当那亡国奴。敌人那边,城墙厚实,兵马又多,地势还占优势,咱们这边呢,攻坚的家伙什儿短缺,硬碰硬可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啊,咱得动动脑筋,别傻乎乎地往上冲。只要咱们照着中央那套,去敌军里头做做工作,多讲讲抗日救国的那些大道理,把统一战线给搞扎实了,说不定能把敌人变成朋友呢。这样一来,和平解放李旺堡,那不是指日可待嘛!
李志民那么一开口,嘿,直接把屋里头的人都给震得愣了神儿。
散了会,李志民火急火燎地把几个团的政委拢到一块儿,还拽上了师里的宣传部门,一块儿琢磨怎么来场政治大戏。这一折腾,全师上下都沸腾了,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忙着写传单,还捣鼓起“孔明灯”,借着风势往城里头送信儿。到了晚上,更是热闹,派人溜达到河滩边上,扯开嗓子就喊:“嘿,咱们中国人可别闹自个儿人的别扭啊!”
嘿,政治上的那套活儿搞得差不离了,李志民大笔一挥,写了封自个儿的信,还顺手牵了几头牛羊,一块儿给城里头的敌骑兵团团长捎去。信里头的话儿,那叫一个诚恳。你猜怎么着?第二天,那位团长坐不住了,赶紧打发了个手下出城,跟咱们红军碰了头,痛痛快快地说,成,第二天他们撤,李旺堡咱接了!
次日一早,敌军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李志民这家伙,亲自上阵,挑了几个吹号的高手,整了个锣鼓喧天的欢送队。他还扯开嗓子,对着敌军方向吆喝起来:“嘿,各位老兄,慢走啊!咱们这鼓号声可是最高规格的礼遇,下次再来,记得带点手信哈!”
得了,咱们就此别过,待到那抗日前线,咱再好好聚聚,到时候可别忘了我这老张啊!
瞧瞧,那帮敌人啊,一看红军兄弟们那是真心实意的,心里头也暖洋洋的,感动得不行。到了要走的时候,手啊,跟拨浪鼓似的,一个劲儿地挥,就跟舍不得老朋友似的。
李志民这家伙,打了一场漂亮仗,愣是没动一兵一卒,血都没见着,就把城给攻下来了。这可是用政治手段攻城的头一号例子,真叫个绝!
李志民这家伙,玩政治攻势那是一绝,有时候啊,愣是一兵一卒不伤,就能把敌军整得服服帖帖的。他那招数,神了,就像是变戏法似的,让敌人自个儿就先乱了阵脚,乖乖投降。
一九五一年那会儿,李志民老兄挑起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委的大梁,一头扎进了第五次战役的浑水里。
赶赴朝鲜战场前头,李志民那政治工作可是做得足足的,他跑到团以上的干部堆里,开了场大会,题目是《出国打仗,咱政治工作咋搞》。他还让政治部整了个《朝鲜战场行为指南》,说白了就是规矩手册,让大伙儿都得背得滚瓜烂熟。
十九兵团一到朝鲜,嘿,可巧赶上了那场热闹——第五次战役。你说这事儿巧不巧,他们刚踏上那片土地,战火就烧得旺旺的。就像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一场大戏,甫一登场,大戏就开锣了。没有片刻的喘息,十九兵团的小伙子们就得上阵拼杀。这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全然不顾什么劳累、危险,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和平,为了家园,得豁出去!第五次战役啊,那可是场硬仗。但十九兵团不怕,他们有的是勇气和决心。这不,一到战场,他们就开始大展拳脚,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咱们中国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所以说啊,十九兵团一入朝,那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不过,这“好时候”可不是啥好事儿,而是真刀真枪的战场考验。但咱们的小伙子们,那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啥风浪没见过?这场战役,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块小石子,踢一脚,就过去了!
到了第五次战役快收尾那会儿,咱们志愿军的后勤供应跟不上了,没法子,只能先撤一步。可巧的是,那“联合国军”的头儿李奇微也不是吃素的,他瞅准了这个空子,立马来了个大拐弯,打算绕到咱们背后,想把咱们一股脑儿地撵到三八线南边去,来个一锅端。
那会儿,铁原就像是我军撤退路上的大门,两边儿都得抢着要。为啥?战略位置重要呗!再加上其他部队都离得远,就十九兵团的63军离铁原近点儿,算是守在那儿的“独苗”了。
命令一到63军,李志民那政治动员的号角也跟着吹响了。他抄起电话,直接拨给了63军的政委龙道权,张口就来:“龙政委啊,我这边动员大会的锣鼓点儿都敲上了,你那头儿也得赶紧动起来啊!”
得让党支部像那坚不可摧的堡垒,共产党员呢,就得冲在前头当榜样!咱们得把战场上的士气鼓得足足的,别让嘴闲着,你夸夸我,我捧捧你,互相打气!再来个杀敌立功的小比赛,谁英雄谁模范,赶紧传开了,让那些表现贼亮的团员、群众,挑几个出色的,直接火线入党、入团,风光一把!这政治工作,可是咱们打胜仗的独门秘籍,硬气得很!瞧瞧,将军那么一鼓动,战士们的心火噌噌往上涨。坦克?飞机?咱没有!可咱有政治工作这把利剑,锋利着呢!
63军的兄弟们,那可是真刀真枪地跟美军飞机大炮干上了!他们愣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那帮家伙的猛烈攻势。这一仗下来,全军上下伤亡不轻,特别是188师,那叫一个惨呐!原先563团,一千八百多号人,打完这一仗,就剩下二百六十六个兄弟了,真是让人心疼啊!
李志民那小子,搞起政治动员来,那可是全军都响当当的人物。他一张嘴,能把大伙儿的心窝子都给说热乎了。动员起来,那真是风生水起,全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瞧他,往那儿一站,三两句话,就能把士气给提溜起来,跟打了鸡血似的。大伙儿跟着他,那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生怕落了后。所以说啊,李志民这政治动员的本事,那可不是盖的,是全军公认的“一把好手”。
您瞧瞧,就因为这么一档子事儿,1954年2月份那会儿,李志民同志嗖的一下,就升成了志愿军的副政委,还兼着政治部主任的差事。到了1955年3月,人家又更进一步,直接坐上了志愿军政委的宝座。这一坐,可好,直接在朝鲜那片土地上扎根了七年,跟那儿的土地都有了感情嘞!
一九五八年,李志民大哥一回国,立马就被拽去当了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的二把手,还兼着政治部的大管家,后来更是升成了政委。您瞧,副政治委员加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成了政治委员,这头衔听着就让人晃眼,可他老人家干得是风生水起,那叫一个利索!
【三】
韩先楚啊,对李志民那家伙,心里头可是透亮得很。
嘿,您知道吗,这俩人之间啊,还扯着点老关系呢!
李志民一退休,就和老伴一道被打发到了江西高安县的渡阜农场,跟大伙儿一块儿忙活。那时候啊,江西军区归福州军区管,军区的大当家韩先楚,对李志民那是真没的说,隔三差五就派人来瞅瞅他们两口子过得咋样,还一个劲儿地跟农场打招呼,说李志民夫妇的生活得给照应好了。
一九七二年那会儿,李志民老兄身子骨儿不太利索了。韩先楚一听这消息,二话不说,直接把人从老远的地方接到福州来养病。他还麻溜地给中央打了个报告,意思就是说,想让李志民来福州这儿好好歇歇,调养调养。
嘿,你瞧,他俩那份战友间的情分,真叫人心里头热乎乎的,不由得就感动上了。说起来,这俩哥们儿之间的感情,那可不是盖的,铁得跟啥似的。你看着他们,心里头就琢磨,这战友情谊,咋就这么深呢?让人瞅着,心里头也是暖洋洋的,跟吃了顿热乎饭似的,舒坦!说真的,这年头,能碰上这么真挚的情谊,可真不容易啊。他俩之间的感情,简单直接,没有那些个弯弯绕绕,就像是老朋友见面,啥也不用说,一个眼神儿就啥都懂了。这份情谊,纯粹得跟泉水似的,清澈见底,看着就叫人心里头舒服。所以啊,每次看到他俩一块儿,我就琢磨,这战友情谊,还真是让人动容,叫人心里头暖和和的,跟春天晒太阳似的,美滋滋的。
说起李志民那小子,韩先楚心里头那是一百个放心,他的工作能力,杠杠的!韩先楚唯独有点儿嘀咕的是,这家伙离了工作岗位足足七年,再回来,他那股子劲儿,还能剩下多少使在工作上?想想也是,人生啊,能有几个七年供你挥霍呢?
就算是周总理拍着胸口给咱吃了颗定心丸,韩先楚这家伙心里头还是跟揣着个小兔子似的,半信不信的。你说这事儿,周总理都出面了,按说该是板上钉钉了吧?可韩先楚呢,嘿,他还是那副模样,半拉子信半拉子疑,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又像是被雾蒙了眼,看不清道儿。你说他这是为啥?我猜啊,他心里头那杆秤,秤砣沉,秤杆儿细,一点风吹草动就得晃悠两下,非得自己亲眼见了,亲手摸了,才肯死心塌地地信。这不,就算是周总理的金口玉言,他也得琢磨琢磨,思量思量。总而言之,韩先楚这人,就是倔,认死理儿,非得自个儿把事儿给捋顺了,才肯松口。这不,周总理的打包票,到了他那儿,也就成了半空中的风筝,看着挺高,拽下来一看,线儿还松着呢。
一九七二年十月那会儿,李志民背起行囊,往福州军区溜达去了。韩先楚这家伙,带着军区的头头脑脑们,浩浩荡荡跑到车站,跟迎接大明星似的等着他。李志民呢,多年没摸过工作的边儿了,这回算是重出江湖,心里头那个美呀,别提多敞亮了!
嘿,您瞧这事儿,那边宾主尽欢,乐呵着呢,韩先楚可好,冷不丁地给大伙儿来了个大反转,就像大热天里头浇了一瓢透心凉的井水:
志民老兄啊,我得跟你掏掏心窝子,说句实话,当初听说你要当福州军区的政委,我心里头啊,还真有点儿不大乐意,你可别往心里去啊!
李志民早先就耳闻过韩先楚的大名,晓得他是个打仗的好手,性情刚烈,但行事向来公正无私,只对事儿不对人。见韩先楚这么一说,他心里头也不禁泛起一丝波澜。他明白,韩先楚这是怕他听了那事儿后心里犯嘀咕,特意当着大伙儿的面,把话给敞亮了。
瞧韩先楚那爽快样儿,李志民也忍不住咧嘴一笑,直截了当地来了一句:“得嘞,我也不藏着掖着了,咱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老韩,咱们得掏心窝子说话,你对我有点看法,那也在情理之中。可如今我这位子一坐,嘿,我得努力让你挑不出我的刺来。
嘿,俩人对眼儿一笑,啥话都不用说了,心里那点事儿,明摆着呢!
打那以后的好几年,李志民就跟韩先楚还有后来的司令员皮定均搭伙干活,他那本事,嘿,可真不是盖的!干啥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机灵劲儿。
一九七七年那会儿,李志民老兄打外头调回了北京城,一跃成了中央军委的大委员。转眼间,一九八零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军委的顾问,整天忙着给人出谋划策。再往后,一九八二年,中央顾问委员会里头也添上了他的名字,这老李啊,真是步步高升,忙得不亦乐乎!
活到这把老骨头了,还在为国家添砖加瓦,一刻不停歇。你说这事儿,是不是得有点儿毅力?到了晚年,本该享享清福,可我偏不,非得跟年轻人一块儿,为国家建设再拼一把。这心里头啊,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儿,怎么着也得给国家出点儿力,这才踏实。咱不求名不求利,就为那份子责任心,得一直干到动弹不了的那一天!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号那天,李志民老爷子在北京安详地走了,活了整整八十一岁。您瞧,人生这一遭,他也是走得稳稳当当,没啥遗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