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孩哭泣照被不良商家盗用:维权反遭网暴,谁该为她的眼泪买单?
最近,一位名叫梁女士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她两年前随手发在网上的哭泣自拍照,竟然被各种不良商家盗用,甚至成了最近网上热传的“高潮针”广告配图。更让人气愤的是,当她站出来维权时,不仅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被不少网友指责:“谁让你乱发自拍的?”
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窝火。梁女士说,这张照片是2023年她在看小说时被情节感动,一时情绪上来拍下的。本来只是记录心情,没想到却被黄网、微商甚至医美广告轮番盗用,让她莫名其妙成了“产品代言人”。更离谱的是,有些人在讨论“高潮针”时,直接把她的照片和产品挂钩,甚至有人骂她是“支持者”,让她百口莫辩。
一张照片引发的“网络噩梦”
梁女士的经历,可以说是典型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她原本只是分享自己的情绪,结果这张照片却被不良商家盯上,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一开始,她根本没发现自己的照片被盗用了,直到朋友陆续发来截图,她才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这些广告有的把她P成“寂寞少妇”,有的配上露骨的文案,甚至最近还和“高潮针”扯上关系。她尝试去投诉,但平台处理速度慢,有些广告删了又冒出来,根本防不胜防。
更让她寒心的是网友的反应。有人冷嘲热讽:“你自己发照片,怪谁?”还有人直接骂她“炒作”。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让她既愤怒又无助——明明她是被侵权的一方,怎么反倒成了“活该”?
维权难,难在哪?
梁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如今网络上盗图、造谣、恶意P图的现象比比皆是,但真正能维权成功的人却不多。
1. 平台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不良广告能在网上存活,就是因为平台审核不严。梁女士投诉多次,但只有部分广告被下架,剩下的换个马甲继续传播。有些平台甚至要求受害者提供“公证材料”,普通人哪懂这些?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2. 法律维权成本高律师建议梁女士保留证据、起诉侵权方,但打官司要花钱、花时间,普通人很难坚持到底。而且,就算胜诉,赔偿金额可能还不够律师费,导致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
3. 网络暴力比侵权更伤人梁女士说,最让她难受的不是照片被盗用,而是那些冷言冷语的评论。明明她是受害者,却要承受二次伤害。这种“键盘侠”思维,本质上和“穿得少活该被骚扰”一样荒谬。
我们该怎么做?
梁女士的经历提醒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光靠个人维权远远不够。
1. 平台必须负起责任既然能靠流量赚钱,平台就该管好内容。不能一边纵容不良广告,一边让用户自己维权。
2. 法律应该更“接地气”普通人维权太难,法律应该简化流程,让侵权者付出代价,而不是让受害者自认倒霉。
3. 网友别当“帮凶”下次看到类似事件,别急着指责受害者。一句“活该”可能比盗图更伤人。
梁女士的眼泪,不该成为不良商家的“摇钱树”,更不该被网友的冷漠二次伤害。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梁女士”。与其事不关己地说风凉话,不如多一份同理心,让维权不再孤单。
你怎么看这件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