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万韩国游客涌入中国后集体破防,专家:中国才是文化母国

会发光的暹罗 3天前 阅读数 2 #推荐

前言

韩国人又破防了?

免签政策一调整,韩国赴华游客就冲破八百四十万,猛增两成多,仁川机场甚至一度得从全国调飞机救急。

可当他们来到中国后却纷纷破防,直呼中国才是文化“母国”,这是怎么回事?

韩国游客来中国

韩国人为什么扎堆往中国跑?头一条,经济账算得精。

首尔上班族,月薪折合人民币一万六到一万九很平常,新人起薪也近万。可中国的物价,尤其在热门旅游城市,对他们来说简直太“友好”。在韩国,俩人随便吃顿饭就得八十到一百六人民币,一件T恤也一百六起步。

到中国呢?一碗在韩国可能价格不菲的炸酱面,这边或许能买上三四碗,二三十元便能吃得心满意足。

这种物价差异,让“在韩国赚钱,来中国花钱”成了一种颇具性价比的享受。海南的“水果自由”更是让习惯了“天价水果”的韩国游客大呼过瘾。以往舍不得买的西瓜,在这里可以轻松实现大快朵颐。

十五天免签政策,等于给“说走就走”的旅行打开了大门。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的自然风光,早已通过韩剧、综艺等媒介深入人心。

许多人是循着影像的指引前来“打卡”,湖南张家界便是典型。那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举世无双,对山地众多的韩国游客具有天然吸引力。

过去,张家界多见西方游客,如今则是一家老小的韩国游客登山赏景。甚至有韩国大妈喊出“孝敬父母就带他们去张家界”的口号。

当地旅游部门也迅速反应,增设韩语导游,在半山腰安装观光电梯。一位年过六旬的韩国大爷,据说乐此不疲地爬了不下十次山。

这种热情,也促使一些原本计划前往东南亚的游客,转而选择飞往西安,一探兵马俑与秦始皇陵的神秘。

韩国人消费观念

这波涌入中国的韩国游客,主体是20至39岁的年轻人群,他们是消费的核心驱动力。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人奉行“YOLO”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苦短,应尽情享受当下。

“既然买不起房,那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好包”——这种心态颇具代表性。

他们习惯于使用信用卡分期消费,对于心仪的好物,舍得花钱也愿意等待。因此,即便在全球经济面临压力的背景下,韩国的奢侈品市场依旧火爆,其主力军正是这些年轻人。“吃饭像穷人,穿戴像富人”成为他们消费模式的某种写照。

这些年轻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感性消费主导。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满足,更是情感价值和独特性的消费体验。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个人情感和生活方式需求的服务或商品支付溢价。

其二,体验式消费当道。旅游、社交、娱乐等能带来独特、沉浸感和社交价值的体验是他们的主要支出方向。看看韩国本土,遍地设计感十足的服饰店和精致店铺便是佐证,室内装修风格各异,竞争激烈。

其三,热衷社交分享。他们乐于通过Instagram、KakaoTalk等平台分享购物和旅行体验。

对具有“社交货币”价值的商品,如限量版、定制品情有独钟。身着汉服在景点拍照并发到网上,获得数十万点赞的视频,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其四,注重高品质与个性化。他们偏好设计感强、能体现个性的商品,品牌文化和产品背后的故事往往影响购买决策。

他们来中国,并非单纯“买便宜货”,也在寻找本土设计师品牌、特色手工艺品等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商品。

中国印象

中国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展现出不同层面的面貌。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些“上海少爷和豪门才女”特意调整作息,白天驾驶豪车、身着名牌在街头游逛。

试图以此“开阔”韩国年轻人的眼界,打破他们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这种略显刻意的“炫示”是否真的能“长脸”,韩国游客对此作何感想,或许见仁见智。

不过,更让韩国游客普遍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一部手机便能完成几乎所有支付,这对于出门仍习惯携带钱包的他们而言,无疑是便捷高效的体验。

上海地铁里通畅的网络信号,街头充满科技感的设施,以及快捷方便的交通系统,都让他们感叹“中国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甚至认为“发达国家才属于中国”。

中国商家和旅游业也在积极适应这股潮流,面对日益增多的韩国游客,张家界等地增派韩语导游、优化景区设施。

韩国的旅行社也嗅到了商机,纷纷规划新的旅游线路,甚至将一些原本冷门的景点也纳入考量,试图“趁火打劫”这波热度。

从规划新旅游团,到将知名地标写入歌曲,再到宣传未曾涉足之地,整个产业链都被调动起来。对于中国零售商而言,如何抓住这批年轻、时尚且具备消费能力的韩国游客,也成为新的课题。

提供定制化、限量版商品,打造沉浸式购物环境如互动展区、VR体验、个性化购物建议、现场手工制作等,将单纯的物质交换升级为感官和情感享受,或许是不错的尝试。

同时,加强产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元素的结合,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利用韩国流行的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都有可能将他们的关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

这股跨境旅游热潮,无疑为中韩两国的民间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韩国游客带着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来到中国,体验着物价的相对低廉、科技的便捷和文化的多元。

中国则在展示自身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调整服务以适应国际游客的需求。网络上,中国网民对此多持欢迎态度,希望他们常来,享受“高工资,低消费”的旅行乐趣。

同时也风趣地提醒不要因为游客增多就让某些景点“申遗”,并热情邀请他们前往贵州、山西、新疆等地,感受更广阔的中国风情。

曾经热闹的韩国首尔街头,如今或许正感受着一丝冷清。而中国的旅游、经济、科技正以鲜活的姿态,被更多邻国民众所感知和体验。

结语

这场双向的奔赴,除了经济效益,还会带来哪些文化碰撞与深层认知上的惊喜和变化?这不仅仅是旅游线路的延伸,更是不同生活方式与观念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其涟漪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

信息源:

840万人涌入,韩国人挤爆上海!新浪财经2025-01-06。

今年第一季度:266万人次韩国游客涌入中国 五一大批韩国人追剧式打卡中国——2025-05-04 财联社。

韩国专家:韩流文化骨子里有中国儒教文化,环球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会发光的暹罗

会发光的暹罗

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