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得知空军一年花费,忽然对刘亚楼说:你给我敬个礼吧
1951年11月29日晚上,华北局向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紧急电报,上面标着四个字母A。
深夜办公是毛泽东长期以来的惯例,这天晚上他照常处理文件。然而,当他读完手头这份电报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这份电报的内容让他异常激动,完全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份电报的标题是《关于河北省天津地委严重贪污浪费问题,决定对刘张二人进行逮捕并依法处理》。电报内容主要反映了天津地委存在的严重贪污和浪费现象,明确指出将对刘青山和张子善采取法律措施。这一决定基于对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核实,体现了对违法行为的严肃处理态度。
刘青山和张子善分别担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和天津地委书记的职务。电报中详细列举了两人涉嫌贪污的具体事实。
在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夕,毛泽东就敏锐地预见到,随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部分党员可能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认为自己是革命功臣,开始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不再愿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会议上,毛主席向全党提出了两点重要要求:一是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骄傲和急躁;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两点要求旨在提醒全体党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确保党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然而,仍有人未能抵挡住诱惑。
次日,周恩来总理收到了这份电报。
周恩来稍作停顿后,向毛泽东征询看法:"您怎么看这件事?"
毛主席作出判决:“处以极刑。”
周恩来问道:“要是有人来求情怎么办?”
毛泽东明确表示反对。
不久,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前往北京,向毛泽东详细报告了相关情况。
薄一波向毛主席汇报,在他抵达北京前,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旧上级曾联系他提出请求。尽管这两人犯下严重错误,但考虑到他们过去在革命中的贡献,希望能从轻处理。
薄一波发言后,毛主席凝视着他,目光深邃。
毛主席随后语重心长地指出:“正是考虑到这两个人身居高位、贡献卓著、影响广泛,我们才必须果断决定对他们执行死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警示并挽救那些犯下不同错误的干部,无论是20人、200人、2000人,甚至是20000人。”
薄一波听后深感敬佩:“主席的见解非常深刻,我们一定严格遵循主席的指示执行。”
此事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
薄一波刚走,空军司令刘亚楼就来到毛主席办公室门前,轻轻敲了敲门。
当刘亚楼出现时,毛主席原本紧绷的面容逐渐舒展开来。
刘亚楼刚走到门口,就听见毛主席在屋里发火,声音大得吓人。他推门进去,心里直打鼓,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弄出一点动静。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毛泽东主席打破了宁静,他询问:“你们空军在‘三反’运动中的表现如何?”
刘亚楼坦诚回应道:"没发现啥大问题,所以有人讲空军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毛主席对这个回答感到满意,但他并未因此轻易放过刘亚楼。
毛主席随即向刘亚楼提出询问:"你们空军一年的开销大概是多少?"
刘亚楼提到,当时涉及的金额大概是几千亿旧币。按照当时的汇率,一万旧币相当于一元,所以这几千亿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
毛主席听到这个数字后,没有继续追问细节,转而突然对刘亚楼说:“刘亚楼,你给我敬个礼。”
刘亚楼仍在思索毛主席之前提出的问题,突然听到毛主席命令他敬礼,他一时没反应过来。稍作迟疑后,他迅速举起手,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毛泽东观察到刘亚楼匆忙的动作,脸上露出了笑意。接着,他的目光停留在刘亚楼的制服上,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毛主席目睹此景,不禁感叹:“你每年经手那么多钱,衣服还这么朴素,我不信你还能信谁?我能处置刘青山和张子善,自然也能确保刘亚楼安然无恙。”
刘亚楼听到毛泽东这番关怀备至的言语,心中一阵暖流涌动,正要回应,毛泽东继续说道:"去年我就注意到你袖口有补丁,今年怎么还穿着这件衣服?我准许你去做两套新衣服。"
刘亚楼起初打算接受这个提议,但考虑到国家刚刚起步的航空力量建设,他最终选择了拒绝。
刘亚楼对主席说:“我个人的衣物消耗大,实在不该让您费心。您工作繁忙,不必为我的小事操心。现在新中国的空军建设刚开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资金支持。”
毛主席听完这话,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凝视着刘亚楼,眼神中流露出赞许和满意。
刘亚楼走后,毛泽东回想起两年前他拒绝担任空军司令的情形,不禁笑了起来。他意识到,这两年刘亚楼的成长和转变非常显著。
1949年6月,刘亚楼作为四野十四兵团的司令员,原本计划带领部队向南推进,却突然收到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他前往毛主席的住所接受新的任务安排。
刘亚楼收到消息时感到十分困惑。之前,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对当前革命局势、向南推进以及新解放区的管理策略作了详细部署。那么,现在还有什么新的工作安排?
刘亚楼满心疑惑地赶到毛主席在北京的居所,位于香山的双清别墅。
刘亚楼见到毛主席在等他,立刻行了个军礼,接着问道:“主席特意找我,是不是有紧急任务要交代?”
毛泽东微笑着回应:“你的观察力相当敏锐。”
刘亚楼意识到自己的预测竟然成真了,内心不禁涌上一阵不祥的预感。
毛主席握着刘亚楼的手,语气坚定地说:"刘亚楼,你在战场上表现很出色,还在苏联接受过系统训练。现在国家需要你转型,从陆军转向空军,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空军的重任,你觉得如何?"
刘亚楼此前无论如何也猜不到,毛主席竟会任命他担任空军司令员一职。这个决定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让他始料未及。
刘亚楼一听就推辞了:“主席,我在苏联学的都是陆军的东西,对空军一窍不通,我担心胜任不了这个任务。”
毛主席说:"让我去负责组建空军,我其实也不太了解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总得有人来带头干这个事。我就是要让你这个觉得自己干不了的人来承担这个任务。"
毛泽东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刘亚楼听后选择了保持沉默。
片刻之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表示:“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渡海作战的核心在于空军和海军的配合。中央已将海军交由肖劲光负责,现在决定任命你为空军司令员,这是对你的高度信任......”
刘亚楼心中仍有疑虑,毛泽东察觉后提议:“不如这样,你去找周恩来副主席商量,如果他同意你带部队南下,我就没意见。”
刘亚楼随即从毛主席的住所转身离去。
在去周恩来家的路上,他碰见了以前的上司兼战友罗荣桓。
罗荣桓听到刘亚楼的请求后,直接告诉他:“你去找周副主席也没用,事情已经决定了。”
刘亚楼问道:“这么说,我肯定能当上空军司令了?”
罗荣桓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刘亚楼没有多言,再次转身离去,重新返回了毛主席的住所。
刘亚楼一到,毛泽东脸上露出了微笑,显然这情况他早已预料到。
刘亚楼坚定地对毛主席表态:“主席,我明白了,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毛主席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即任命刘亚楼担任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任司令员。
毛泽东选择刘亚楼担任新中国空军首任司令员,这一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当时国家急需建立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而刘亚楼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正是这个关键岗位的最佳人选。这一任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军事人才的科学评估和战略眼光,绝非临时起意。
刘亚楼与其他将领相比,具备哪些独特的才能?
刘亚楼于1910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的童年在一个困苦的农村环境中度过,家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尽管生活艰难,刘亚楼从小便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出生地湘洋村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但这也塑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刘亚楼出生时,父亲给他取名“兴昌”,后来改成“马长”,期盼他健康成长。然而,命运多舛,刘亚楼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无力独自抚养,最终将他托付给同村的铁匠刘德香。
刘德香家里条件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小女儿送去当童养媳,以此来养活“马长”。
马长在刘家平静地生活着,随着他渐渐长大,刘德香决定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于是给他取名为“振东”。
刘亚楼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但养父母对他特别关爱,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刘亚楼学业表现优异,顺利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
在19岁那年,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此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刘亚楼的革命历程中,两位人物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是林彪,他作为刘亚楼的直接领导,对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位则是毛泽东,作为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战略思想和革命理念对刘亚楼的革命生涯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这两位领导人的影响贯穿了刘亚楼的整个革命道路,塑造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
获得林彪的青睐,纯属偶然的机缘巧合。
刘亚楼在红十二军担任营长时,年仅19岁。
林彪当时担任红四军军长,见到刘亚楼时,对他印象很好。他拍了拍刘亚楼的头,对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说:“这小子才19岁就当上了营长,确实有两下子。”
刘亚楼听到这话,一点也没觉得尴尬,反而直接回了一句:“你说我只是个小营长,那你自己?才23岁,不也就是个年轻军长吗?”
没过多久,刘亚楼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1930年,刘亚楼加入了林彪的部队,并担任团政委一职。
1930年12月,国民党集结十万大军,对我中央苏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指挥红军在龙岗地区布下埋伏,准备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
刘亚楼率领的第35团接到任务,负责将敌军引向龙冈地区。
在行动开始之前,毛主席特别安排了与第35团的指挥官毕占云和政委刘亚楼的会面。
毛主席向众人强调,把敌方引入“龙冈”区域是一项关键且特殊的使命,必须确保成功执行。
接到命令后,刘亚楼迅速想出了妙招。他立即向毕占云团长汇报,建议部队在行进过程中故意留下一些物资,比如包袱、马灯之类的,让敌军误以为我军已经溃不成军。这个计策既简单又有效,能迷惑敌人,为我军争取有利时机。
刘亚楼的计划奏效了,敌人看到红军扔下这么多物资,果然紧追不舍。
1930年12月30日,敌军抵达“龙冈”地区,但并未发现任何红军踪迹。就在他们意识到陷入埋伏之际,红军突然发动猛烈进攻。
我军成功击退了敌人的首次“反围剿”行动。战后,林彪对刘亚楼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自此,林彪开始频繁地将重要任务交给刘亚楼,充分信任他的能力。
战后,我军成功缴获了大量物资,毛主席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为了表彰刘亚楼的贡献,毛主席特意将一块手表作为战利品奖励给了他。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对刘亚楼工作的认可,也反映了毛主席对将士们的关怀与激励。
在刘亚楼的革命历程中,一个关键因素影响了他后来的授衔,那就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并未在国内参与战斗。
这一因素最终成为决定刘亚楼军衔评定的关键依据。
尽管刘亚楼未能参与国内的抗日战争,但他在苏联期间投身于苏联的卫国战争,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战斗贡献。
在苏联的经历为他日后担任空军司令员奠定了基础。那段时期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他在军事领域的职业发展。苏联的军事训练和战略思维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能力,也为他后来的职位晋升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说,正是这段在苏联的时光,塑造了他作为空军领导人的核心素养。
建国初期,中苏两国关系密切。为了快速提升国防实力,我国决定全面借鉴苏联经验,特别是在空军和海军建设方面寻求其支持。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苏联专家来华指导,为我国现代化军队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这种合作模式对新中国早期军事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后续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鉴于当时形势,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新中国海军和空军的主要领导人选需要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与苏联方面有良好的沟通渠道,二是在我军内部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决策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既要确保与苏联的军事合作顺畅,又要保证部队建设和管理的高效运作。
经过多方考虑,中央决定由肖劲光负责海军,刘亚楼掌管空军,两人分别出任两大军种的首长。
起初,刘亚楼对担任空军司令一职心存抵触,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彻底转变了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空军的建设与发展中。
在刘亚楼的指挥下,刚刚成立的中国空军也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尽管我们的空军刚刚起步,面对经验丰富的对手,他们却毫无畏惧。
针对空军第四师的出色表现,毛主席亲自撰写了嘉奖令以示激励。这份批示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空军建设的重视,更彰显了毛主席对人民军队发展的殷切期望。通过这份重要指示,毛主席向全军传达了树立先进典型、发扬优良作风的明确要求,为空军部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长期的繁重工作严重损害了刘亚楼的健康状况。
毛泽东得知刘亚楼身体抱恙后,专门致信慰问。他在信中叮嘱刘亚楼要安心养病,严格遵循医嘱,切不可掉以轻心。这封信体现了毛泽东对刘亚楼健康状况的关心,也表达了对同志的真挚关怀。
当周恩来了解到国内缺乏治疗刘亚楼肝硬化的药物时,他立即作出指示:若国外存在针对肝病的有效药物,无论费用多高,都应尽快派人采购,全力以赴抢救刘亚楼同志的生命。
刘亚楼最终未能战胜病魔,在55岁时不幸离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