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平台“可选女司机”开始内测,你怎么看?

网约车之声 7天前 阅读数 13 #娱乐

最近滴滴测试的“乘客可自主选择女司机”功能,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对女性乘客的安全保障;也有人皱眉摇头,认为这是明目张胆的性别标签化。

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选项,实际上戳中了当代社会关于安全、性别与技术伦理的敏感神经。

支持者最直接的诉求,是希望获得更多安全感。数据显示,女性乘客遭遇骚扰投诉的概率确实低于男性司机服务的情况,尤其在夜间时段,女性乘客对同性别司机的心理接受度高出37%。

就像有位女性用户说的:“晚上十点独自打车,知道是女司机的话,至少不会连手机屏幕都不敢亮。”这种需求背后,折射出社会治安焦虑与性别信任危机的双重现实。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反对者担心这会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仿佛只有女司机才代表安全,而男司机天然带有危险属性。

某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男性司机占注册总量的78%,但涉及性骚扰的投诉仅占总量5.3%。用性别作为安全筛选标准,既可能构成对男性司机的职业歧视,也可能让真正有问题的司机通过更换账号逃避监管。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功能可能催生新型诈骗手段,比如不法分子冒充女司机接单。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这个功能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要实现“指定性别司机”,平台需要向司机公开乘客性别信息,这相当于在原本匿名的系统中撕开一道口子。

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这种“双向性别标签”可能被黑产利用,形成新的数据倒卖链条。当安全功能变成“精准画像”,用户反而成了透明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平台似乎在用简单化的解决方案掩盖系统性缺陷。与其纠结司机性别,不如把精力放在行程分享、实时录音、异常行为预警等技术升级上。上海某出租车公司的实践表明,安装车内摄像头并联网公安系统的车辆,性骚扰投诉量下降68%,这个数据比任何性别标签都更有说服力。

这次内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众对出行安全的复杂心态。当我们在讨论女司机时,真正该讨论的是如何建立更透明的司机评价体系,如何用算法识别高风险行为,而不是用性别给司机和乘客“贴标签”。

毕竟,安全不该是道单选题,我们既需要技术赋能,也需要打破性别偏见的勇气。毕竟,真正的安全从不取决于性别,而在于规则与敬畏。

评论列表
  •   刀狂剑痴叶小钗  发布于 2025-05-07 22:18:46  回复该评论
    最好出一个男司机能选择男乘客的功能,男司机不接女乘客[哭笑不得][哭笑不得]真不愿伺候那些小仙女[doge][doge]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约车之声

网约车之声

八年网约车司机,和你分享路上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