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七项不会看?一篇长文说明白!
很多朋友在进行健康体检的时候,都会进行血脂四项或血脂七项的检查,面对血脂检查报告单上的各种名称,英文缩写以及向上或向下的箭头等,有些朋友觉得眼花缭乱,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指标不正常了风险大,又该如何看待和调理相关指标的变化。
今天的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解读常见对血脂检查项目中,各种血脂指标的正常范围,超标风险,以及如何调理的相关问题。
在介绍如何看血脂指标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要查血脂。血液中的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维持我们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物质。这些脂质不但参与细胞膜的构成,同时也是激素的合成以及能量的储存供应过程中不可获取的基础营养。通常血液中的脂质都会维持在健康平衡的状态,为我们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保驾护航,但如果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异常升高或比例失衡时,就会形成血脂异常的问题。
血脂异常是潜伏的“健康杀手”,它的主要危害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代谢异常等血脂水平,会让血管变硬、变脆、变窄,甚至堵塞。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大脑或下肢的血管时,就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因此,定期检查血脂,就像给我们的血管做一次“健康扫描”,能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并结合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血脂异常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相比传统的血脂四项,血脂七项检查的项目更全面,也能够有助于更深入的评估心血管风险,下面我们就对这7个项目做一下逐一的解读。
总胆固醇 (TC)总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类型胆固醇的总和,包括我们经常说的“好胆固醇”、“坏胆固醇”以及其他形式的胆固醇。
这个值是血脂水平的一个总体指标。一般说来,总胆固醇的升高,一般也会伴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伴随升高,但通常这个值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意义,不如其他的组成成分更有意义。
总胆固醇的正常水平一般不应高于5.2mmol/L,超过5.2不超过6.2,属于边缘升高,如果超过6.2mmol/L则属于明确的总胆固醇升高问题。
一般不会单纯以总胆固醇水平来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结合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来综合评估。
对于总胆固醇水平过高的问题,一般通过调整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超标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在这里既不要赘述了。
甘油三酯 (TG)甘油三酯是血液中脂质代谢初级阶段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人体吸收转化脂质过程中的乳糜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组分的主要成分,都是甘油三酯。这些成分会进一步代谢为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成分。
甘油三酯的升高,往往是血脂代谢出现异常的最早特征,往往伴随着肥胖,脂肪肝等问题,但甘油三酯的升高,同样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重度的甘油三酯升高,还会加大急性胰腺炎发作的风险,都值得特别注意。
一般甘油三酯的正常水平为1.7mmol/L以下,如果超出1.7,但未超过2.3,则属于边缘升高,超过2.3mmol/L,则属于明确的甘油三酯高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饮食习惯不好,过度肥胖的人身上,甘油三酯的水平会非常高,如果甘油三酯的水平超过5.6mmol/L就属于重度升高,而超过11.3mmol/L的极度升高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警惕急性胰腺炎的发作风险。
发现甘油三酯升高,应该首先评估生活因素的影响,对于轻中度的升高问题,可以先从生活上保持低脂低糖饮食,适量摄入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深海鱼肉等),并加强运动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面来进行改善调理。对于重度甘油三酯升高的问题,则建议在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启动药物治疗,可以考虑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等),单组分的鱼油制剂(如IPE)等药物,来强化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很多人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作“好胆固醇”,从作用是来说,这种胆固醇主要是负责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会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因此,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说明身体对于胆固醇的运输分解能力也就越高。
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一般男性不应小于1.0mmol/L,而女性则不应低于1.3mmol/L,如果低于这个值,同样也可能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并非多多益善,一般在一定范围内,如果高密度脂蛋白越高,可能对于心血管健康会带来获益,通常高于1.6mmol/L是理想的水平,但对于一些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的少数个体,比如男性大于2.1mmol/L,女性大于2.3mmol/L的情况,这些个体身上高密度脂蛋白中的游离胆固醇,反而会对心血管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还是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的问题,一般通过加强运动锻炼,加强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都有助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也都能够提升高密度脂蛋白,但一般不推荐单纯为了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用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很多人把它称作“坏胆固醇”,实际是这是我们身体血脂运输的主要载体过程,在血脂水平健康正常时,它并不是坏胆固醇,只有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受阻,血脂水平超标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会加剧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
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血管壁内皮细胞出现延缓,导致脂质沉积,导致最终形成血管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也是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要靶点。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水平是3.4mmol/L以下,超出这个水平就是超标,对于年龄大于45岁以上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其他基础病,低密度脂蛋白超出4.9mmol/L,就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如果有糖尿并问题,这个值超出3.4的“正常值”,就是高危风险。
因此,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水平,我们要有分级管理的概念,除了上述的两个重要阈值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阈值,分别是1.8mmol/L和1.4mmol/L,对于有高危风险或者已发作过心血管疾病处于稳定期的朋友,应该把1.8mmol/L作为我们的“正常值”(达标值),对于新发心血管疾病以及处于不稳定期的朋友,这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1.4mmol/L。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生活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另一方面,如果需要严格控制血脂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极高危风险患者,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药物,都是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常用药物,可以结合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除了上述“四大指标”以外,血脂七项还包括了以下三个指标,这些指标在某些时候更能反映脂蛋白颗粒特征和数量。
载脂蛋白 A1 (ApoA1)载脂蛋白A1是是构成 HDL(好胆固醇)颗粒的主要蛋白质成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好胆固醇运输车”的主要“车体结构”。
ApoA1 的水平通常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反映了体内“好胆固醇”颗粒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如果高密度脂蛋白并不低,但ApoA1 水平却偏低,同样提示心血管风险的增加。
载脂蛋白A1的健康水平通常女性高于男性。一般应 > 1.2 g/L。低于这个值则提示可能存在心血管风险的增加。
载脂蛋白 B (ApoB)载脂蛋白B是运载 “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各类脂质(包括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等)的唯一必需载脂蛋白。每个这类颗粒上都有有一个 ApoB 分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脂蛋白B被认为是衡量血液中所有“坏”脂蛋白颗粒总数的更精确指标,比单独看 LDL-C 更能全面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尤其是在甘油三酯升高或患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中。对于评估综合血脂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更有意义。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使 LDL-C 不算太高,颗粒数量(即 载脂蛋白B)也可能很高,这种情况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依然很高,ApoB 被认为是仅次于 LDL-C 甚至优于 LDL-C 的降脂治疗监测靶点。
ApoB 的目标值同样需要个体化。一般认为这个值应< 1.0 g/L,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目标可能需要降到 < 0.8 g/L 或 < 0.65 g/L,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在严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前提下,也要注意监测载脂蛋白B的水平。
脂蛋白(a) [Lp(a) ]脂蛋白a一种特殊的、结构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但又多了一个载脂蛋白(a) [apo(a)] 成分的脂蛋白颗粒。
这个脂蛋白的水平,通常不受饮食,肥胖等日常生活方式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其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 Lp(a) 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主动脉瓣狭窄)的独立遗传风险因素。即使其他血脂指标正常,Lp(a) 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目前一般认为 < 300 mg/L (或 < 75 nmol/L,不同单位) 较为理想。≥ 500 mg/L (或 ≥ 125 nmol/L) 被认为是高风险水平。建议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至少检测一次 Lp(a)。
如果 Lp(a) 显著升高,生活调理对脂蛋白a的下降作用微弱,目前也还没有专门降低这种血脂指标的药物可以使用,但一些单抗类和小核酸干扰类的药物已经完成了2期临床,其降低脂蛋白a的能力非常强,可以使脂蛋白a下降超过90%以上!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目前脂蛋白a水平显著升高,意味着需要更积极地控制其他所有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控制LDL-C 在更低水平、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戒烟等)。
血脂七项检查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心血管健康的重要观察指标,相信看完这篇文章,我们也就能够读懂这份报告了。当然我们看懂报告,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血管风险。结合血脂检查值和风险评估情况,积极地进行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必要的规范治疗,才是通往心血管健康的正确路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