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奖励4万元,你心动了吗?至少我没有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结婚奖励4万
昨天我们聊到民政部统计,今年一季度结婚率下降8%。
今天我就刷到新闻说,广州市白云区桂南岭村出台政策激励,结婚奖励4万元。
该政策名叫《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限制条件只有2个:
1、结婚双方至少一方为该村户籍股东成员
2、初婚夫妇,二婚不算限制条件不少,不过也算是刷新了全国结婚奖励的上限,值得瞩目。
4万块,还是一笔不少的钱。
那么,假定该政策全国推广,你会因为这4万元的奖励而结婚,或提前结婚吗?
02/
结婚率下降的4点原因
昨天我们的文章里总结说,当代年轻人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4点:
1、客观原因,20~30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当前适婚人数基数降低
2、结婚成本高企,主要包括高房价、高彩礼,以及养育孩子的高成本
3、女性经济独立与丧偶式育儿的矛盾
4、婚姻价值的重构,结婚不再是唯一选项
今天讨论的4万元奖励,对标的就是第2条。
那么,当代年轻人的结婚成本有多高,4万元的奖励可以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吗?
这就需要盘点一下房价、彩礼和孩子的花费,具体有多高了。
03/
结婚成本有多高
1)住房成本
众所周知,自2016年房价翻番后,我国房价一直偏高。
北京、深圳等城市平均房价已超过6万元/m²,购房压力使很多适龄青年对婚姻望而却步。
那么二线、三线城市又如何呢?
比如湖北武汉的平均房价1万左右,想要住在中心城区就得2万左右或以上(看地段),那也是相当吓人。
再往下的县城呢?就不能回家结婚吗?
确实可以,但一,买个房子不住它的意义是什么?二,县城房价也没你想的那么便宜。
比如我家所在的县城房价好像是5000~6000。
另外,在大众认知里房子是男方的责任。
但在女性觉醒,追求男女平等的今天,那种“慕强”的婚姻真的是独立女性们所追求的吗?
之前文章我们分析过,婚后女性的失势,很多时候就是结婚时“慕强”所带来的后遗症。
男方出房女方出人,男方月薪1万女方3000,婚姻之初就不平等了,婚后又怎么能希望“平等”的话语权?
事实上,我更推崇男女双方拿出对等的资产来走入婚姻,今日的中国依然是重男轻女为主流,女生更需要娘家人所提供的底气!
(女性骨子里的慕强基因,即是她们悲剧的源头)
2)彩礼争议
彩礼,这个诞生之初作为礼节性的存在,诞生之后很长时间也仅是代表心意的习俗,近来攀比之风越来越盛,金钱味道越来越浓。
比如第一名的江西,第二名的福建,平均彩礼金额均超过30万元,是年收入的6~11倍!
反而是这次提出结婚奖励的广东省,平均彩礼金额才5万,根本不造成压力。
要点歌赞!
这个话题我们之前写过好几期聊它,今天不再赘述(中国彩礼最贵省份TOP5曝光!第一名凭啥是它?)。
我只提2点:
1、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彩礼越重2、越是农村地区彩礼越重
其实这2点本质上是同一点,指向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而这种思想观念带来的苦果,却是由年轻人来承担,实在不应该。
3)生育支出
生育成本很高,非常高。
按照梁建章《人口战略》一书里给出的数据,即育娲人口以2019年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来的,0岁至大学毕业的生育成本约为63万元。
后来我用同样方法,以2024年最新数据为基础重新算了一下,结果是:
2024年,生育并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成本超过75万元,又上升了12%(“才发10万块,谁生啊?”)。
这也很容易理解,经济一直在增长,物价也在同步提高嘛。
但每个人都明白,养孩子不止是钱的事,还要花费时间成本,承担机会成本,这2项隐性成本也不低。
这俩我也算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阅读一下。
(不止经济账:说说生育账单外的时间成本)
(生育账单外的机会成本,女性用了一辈子为生孩子买单)
04/
老白说
4万块钱的结婚奖励,可以有效激励年轻人们早点结婚吗?
对此,我是抱怀疑态度的。
单说一点,面对广州5~6万的高房价,和之后生养孩子所需的百万级支出来说,4万确实太少。
之前某地对生育奖励10万,都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现在的4万,确实不够。
全文完,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谢谢您!
参考资料:
湖北日报,一地最新宣布:结婚可奖励4万元!
梁建章,《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
您可能还想读:
结婚人数下降8%:年轻人为何集体选择“延迟结婚”?
“才发10万块,谁生啊?”
李玫瑾:女生找对象,问他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