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巧巧回应 “农村人争议”:我从未自称公主
在 360 度旋转的补光灯下,金巧巧的黑色卷发随着摇头轻轻晃动。这位因《西游记续集》孔雀公主一角深入人心的演员,正对着镜头逐字澄清:“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公主,营销号把‘形象有局限’剪成‘我适合公主不适合农村人’,这锅我背了九年。”
九年舆论迷雾:从 “洋气” 到 “傲慢” 的标签化2016 年某访谈节目里,金巧巧的一段话像被扔进舆论池的石子:“让我演农村人就费劲了,我这气质演公主还行。” 这句话被营销号精准截取,配上 “金巧巧自认公主” 的标题全网传播。彼时正值《山海情》热播,观众对 “接地气” 演员的期待达到顶峰,她瞬间成为 “高傲公主” 的代名词。
这种误解源于她过往角色的高度同质化。从《春光灿烂猪八戒》的龙二公主到《薛仁贵传奇》的昭阳公主,金巧巧塑造的 12 位公主角色,让 “公主专业户” 标签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正如她在直播中自嘲:“网友说我不用演,往那一站就是农村人,这算不算反向预言?”
演技局限还是人设偏见?演员的自我认知困境在最新回应视频中,金巧巧举着剧本比划:“就像有人擅长芭蕾不擅长民族舞,我只是承认演村姑费劲。” 她透露早年试镜《当家的女人》时,导演直言:“你这长相太精致,演农村人观众出戏。” 这种市场反馈让她逐渐形成自我设限 —— 与其强行突破形象,不如在擅长领域做到极致。
但这种坦诚在流量时代成了原罪。网友翻出她 2019 年《浪姐》舞台上的 “公主步”,嘲讽她 “端着架子”;更有人扒出她早年论文《论类型演员》,质疑她 “自我设限”。对此她无奈回应:“我演过《太祖秘史》心机女那齐娅、《佛光寺传奇》妖妃,只是这些角色没被记住。”
破局尝试:从 “孔雀公主” 到 “演技学生”今年 5 月,金巧巧在话剧《北京人》中饰演农村妇女思懿,首次挑战方言台词。排练厅里,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咋整”“中不中” 的发音,膝盖因跪坐戏青肿一片。这种突破源于她的清醒认知:“演员的自我认知比流量更重要,我不想被标签困死。”
当金巧巧在直播结尾露出标志性梨涡时,评论区风向悄然转变。有网友翻出她早年《走过柳源》中饰演村妇的片段:“当年她把农村寡妇的隐忍演得入木三分,只是后来被资本推着走。” 这场持续九年的舆论风波,最终化作演员与观众的双向成长 —— 金巧巧学会了更谨慎的表达,而我们也开始反思:当 “公主” 标签成为枷锁,或许真正需要突破的,是我们对演员的刻板期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