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曾痛骂:我失去江山怪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这二人!

慧子看天下 1周前 (05-06) 阅读数 53 #历史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

曾痛心疾首在日记中写道:

“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罪魁祸首有两个人。”

那么,这两个人究竟是谁?

让蒋介石从权倾天下的统治者,

沦为偏安一隅的孤岛老人?

答案,就藏在他晚年反复咒骂的两个名字里。

大家好,对本期话题感兴趣的朋友,

关注+点赞,开启咱们今天的精彩历史分享。

1926年,蒋介石与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意外结拜,

从此二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位是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权倾一时;

另一位则是北伐名将,威名赫赫。

两人的结缘,看似是英雄相惜,实则暗藏玄机。

两人本身就带着各自的目的相交,

随着北伐战争深入,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直至李宗仁在关键时刻逼蒋介石下野,

此举无疑是对蒋介石权威最大的挑战。

之后,蒋介石重新登上权利的巅峰,

李宗仁的桂系便迎来了蒋介石疯狂的报复,

然而,李宗仁也不甘示弱,

联合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发动“中原大战”,

誓要推翻蒋氏独裁。虽然最终失败,

但这场内战已让国民党元气大伤,

埋下了日后败亡的伏笔,

至此,两兄弟的的关系再难回到当初。

抗日战争爆发,

虽然双方暂时放下了个人恩怨,

但随着战局的深入,

二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而且矛盾还不断激化。

当李宗仁带领他的狼兵在广西屡建奇功,

声望一度盖过老将的嫡系部队时,

蒋介石再也不淡定,

开始在军权与政权上针对李宗仁,

甚至不惜使用明升暗降的手段,

将李宗仁从手握重兵的大将贬为了毫无实权的文官。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国民党节节败退,

李宗仁趁机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

自己坐上代总统之位。

然而,李宗仁并未力挽狂澜,

反而在解放军逼近南京时,

选择远走美国,彻底抛弃了国民党政权。

不仅如此,李宗仁逃到国外后,

甚至还公开批评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李宗仁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

在蒋介石看来,无异于是在背后捅刀,

并痛骂李宗仁背信弃义,误国误党,

认为正是因为李宗仁的逃离,

亲手撕裂了国民党的团结,让军心涣散,

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蒋介石把失去江山的罪魁祸首之一归为李宗仁,

但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除了李宗仁外,美国特使马歇尔也成为了蒋介石的“背锅侠”,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咱们展开来细说。

蒋介石晚年曾痛骂:我失去江山怪不得别人,

罪魁祸首就是这二人!

如果说李宗仁的反目是蒋介石内忧的体现,

那么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的介入,

则无疑是外患的加剧。

抗战胜利后,美政府派出特使马歇尔来到中国,

肩负着“调停国共内战”的使命。

按照咱们常人的思维,美国派来的特使,

定然对蒋介石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马歇尔的到来,

却加速了国民党的崩溃。

在马歇尔眼中,他是美国政府的代言人,

手握调解国共矛盾的上方宝剑;

而在蒋介石看来,马歇尔不过是一位顾问,

重要的决策还得由自己来做。

起初,蒋介石还对马歇尔抱着极大的期望,

可谁知,马歇尔一来提出的一系列提案,

都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挑衅。

马歇尔强硬要求国民党停战,

甚至逼迫蒋介石与共产党“和谈”。

更荒谬的是,他还要求蒋介石裁减军队,

开放政权,让共产党合法参政。

一向独裁专政的蒋介石,对于马歇尔的提案,

当场就暴跳如雷,

他认为马歇尔此举是把江山拱手让人无疑!

即便蒋介石有千万个不甘,但美国态度坚决,

甚至以停止军事援助相威胁,

此时蒋介石不得不一边假意谈判,一边暗中备战。

正是马歇尔的“调停”,

不仅给了共产党喘息之机,

而且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

1946年,国民党精锐部队因“整编”而分散,

解放军在东北、华北则趁机不断壮大。

一年后,待到国共双方彻底撕破脸皮,

内战全面爆发,此时的解放军早已今非昔比,

特别是在1948年大决战中,

蒋介石部队兵败如山倒,国军被解放军打得节节败退。

就在这关键时候,马歇尔又来神”补刀“,

美国突然宣布停止对蒋介石再进行军事援助,

至此,蒋介石才彻底醒悟,国民党大势已去再无翻身可能

12月10日,蒋介石仓皇之下只得乘专机逃离大陆飞往宝岛台湾,

到死都未能活着再回到大陆。

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至死都认为,

是李宗仁的“背叛”和马歇尔的“干预”,

让他失去了江山。

然而,蒋介石一生权谋算尽,殊不知,

导致他丢掉江山的,自始至终都藏在他自己的选择里。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

任何违背潮流的举动都注定会被碾压成尘。

今天的分享至此结束,

大家看完有何想说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慧子看天下

慧子看天下

世界风云,一眼洞穿,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