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机智的逄丑父用智慧救了齐王和自己!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时代。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逄丑父舍命救齐王。
在春秋时期,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之间的一次著名会战(邲之战)之后,楚庄王一战定江山,一飞冲天,成为了中原霸主。
在晋国落败后,天下诸侯对晋国人不再像以前那般俯首帖耳了,小国们大多背晋而向楚。齐、秦等大国皆乘虚蠢蠢欲动。
当时的齐国,齐顷公依仗着齐桓公留下来的雄厚国力,称雄于东方,想摆脱晋国的节制。楚国崛起后,齐国与楚国走得很近,大有联楚抗晋之势,齐顷公年轻气盛,屡屡用兵,颇有战功,齐国再次做起了霸业美梦。
晋国在整顿了几年内政后,恢复了些许元气与自信,晋楚争霸又再次拉开帷幕。
面对齐国人在东方的蠢蠢欲动,晋景公、士会、郤克忧心忡忡,于是晋国派遣时任中军佐的郤克出使齐国。
结果这次去非但没有取得两国和睦,反而激化了矛盾。
郤克本就略显驼背,走路一偏一拐,在齐国的朝堂上走路的姿势不怎么好看,颇为滑稽。这时候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帷幕之后看见郤克的糗样,“哈哈……”笑出声来。自尊心敏感的郤克被一个妇人嘲笑,怒火中烧。出来后,愤怒地说道:“如果我不报此仇,今生定不过黄河。”于是安排栾京庐在齐国处理一些外交事宜,自己就提前回国了。
回到晋国的郤克,实在无法忘记在齐国受到的奇耻大辱,这一阴影始终笼罩在郤克的头上。郤克屡次向晋景公提出讨伐齐国,晋景公预料伐齐时机并不成熟,一直不同意,但自己的使臣,一国的上卿受辱,再怎么说也有损国体,晋景公此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与齐国大干一场。
前589年,晋景公决定讨伐齐国。
晋国元帅郤克率八百辆战车攻齐,齐顷公亲自率军拒敌,逄(páng)丑父为车右(位于驾车人右边的武士称车右)。史称鞍之战(今山东济南长清)。
结果齐军大败,齐顷公急绕华不注山而逃,但被晋军包围。晋将韩厥遥见齐君金舆车乘,率本部兵马驱车来捉,偏偏这时齐顷公的骖马(三匹马中位于两旁的马)被树木绊住,不能行走。眼看齐顷公要束手待缚,这时,逄丑父急中生智,他换穿了齐顷公的锦袍绣甲,坐于金舆中的尊者之位,却让齐顷公换上自己的戎士服饰,坐于车右位置。
韩厥追到跟前后,把身穿锦袍绣甲的逄丑父认作了齐顷公,眼看就要被晋军俘虏。逄丑父诈称口渴难言,取瓢对身右的顷公说:“丑父可去为我取水。”顷公下车,去附近华泉打来一瓢水。逄丑父接水一看,嫌其混浊,让去另寻清水,齐顷公借机绕过山脚逃遁,后被败散的齐将乘乱载归。
逄丑父被韩厥当作齐顷公带至晋军大营,晋帅郤克曾出使齐国,认识顷公,见了逄丑父,情知上当。逄丑父告诉晋国将帅说:“我是车右将军逄丑父,刚才往华泉取水的那位就是我的君主,他早已回到齐营了。”
郤克勃然大怒,喝令将逄丑父斩首,逄丑父申辩说:“臣子代替君主赴难,至今还没有这样的人,我首先这样做了,反要被杀害,以后谁还敢这样忠于君主呢?”郤克闻言,对身边人说:“代君赴难的臣子,杀了不吉利。我赦免了他,用来勉励尽忠国君的人吧。”于是放掉了逄丑父。
在国君就要被俘的时候,逄丑父情知反抗、逃跑均无济于事,于是采用变换服饰、李代桃僵的计策解君之难。
逢丑父危急时不仅有代君赴难的忠诚,而且有难中见易、化难为易的智略。
逄丑父是准备代君受死的,但他受死前情愿寻求一次自生的机会。晋帅郤克明白了他代君赴死的真相后,要追究的是他对晋军的欺诈之罪。逄丑父在临诛前的申辩中却转换角度,强调自己的代君赴死之忠,他所强调的方面完全符合于当时君臣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一申辩使自己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郤克如果杀掉他,必然在晋国群臣中造成忠君者不得好死的恶劣影响。郤克为了免除这一不良影响,勉励晋国群臣的忠君之心,合乎情理地赦免了逄丑父。
逄丑父的故事源远流传,在如今,华山脚下的华阳宫内建有孝祠与忠祠。忠祠外墙上有《忠祠二十四忠碑刻图施财记》。图记上如此说:“华阳宫东配殿祀春秋齐国忠臣逄丑父是也,左传记述齐晋鞍之战舍身救齐君者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