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万“带孙费”,能用金钱量化亲情
都说"隔代亲",可湖北利川的刘婆婆却把女儿女婿告上了法庭,索要20年来照顾两个外孙女的39万元"带孙费"。这事儿听着新鲜,可细想又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老人带孙本是天伦之乐,怎么最后闹到要对簿公堂?
这事儿说来话长。2002年那会儿,刘婆婆的女儿李小静刚生下大孙女,老人二话不说就搬去同住,帮着带孩子。那时候小两口工作忙,老人主动包揽了照顾孩子的活儿。2010年二孙女出生后,刘婆婆更是忙得团团转,从喂奶哄睡到接送上学,样样都操心。街坊邻居都夸老人能干,可谁知道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2019年小两口闹离婚,法院调解把孩子判给了前女婿王小黄。按理说这事儿就该翻篇了,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小女儿经常两头住,前女婿倒是按月给生活费,四年里陆陆续续给了四万多。刘婆婆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女,突然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这些年自己贴进去的心血和金钱,难道就这么算了?
今年开春,老人越想越憋屈。她翻出民法典,盯上了"无因管理"这条规定,一纸诉状把女儿和前女婿告上法庭,开口就要39万"带孙费"。可法院的判决却让人大跌眼镜:亲情不是买卖,家事不能光算经济账。法官说得明白,老人带孙是血脉亲情,是"有因"不是"无因"。那些年半夜起来冲奶粉、雨天背着孩子上医院的辛苦,在法律眼里都是"优良家风"的体现。
最耐人寻味的是法官的潜台词:要是当初小两口真跟老人签过协议,或者故意当甩手掌柜,这事儿或许还有商量。可现在孩子都带大了才来算账,这不是把亲情当生意做吗?判决书里那句"家庭成员的关系不能契约化",说得在情在理。难怪街坊们议论纷纷:要真按小时计费,中国得有多少爷爷奶奶能把儿女告上法庭?
利川人民法院
这场39万的"带孙费"官司,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家庭的困境。我们总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可当亲情的天平倾斜时,法律就成了最后的标尺。法官的判决看似无情,实则给所有家庭提了个醒:养育之恩不能用金钱衡量,但子女的感恩之心更不能靠法院强制执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人愿意为你守护家的温度,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