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大败,是因为刘备太弱还是陆逊太强?其实都不是
三国里那场特别让人感慨的仗:夷陵之战。刘备带着大军伐吴,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大败而归,这事归根结底是该怪刘备太弱,还是陆逊太强?其实里头的门道没那么简单,咱还得从根源上分析这一战。
先要说:刘备为啥要打这一仗。关羽失荆州被杀,张飞又被手下砍了脑袋,这俩兄弟的仇,搁谁心里都咽不下去。刘备当时都六十多了,一辈子颠沛流离,好不容易熬到称帝,心里头那股子火,估计早就已经压不住了。所以伐吴这事儿,明面上是为兄弟报仇,实际上也有夺回荆州、稳固蜀汉东边防线的意思。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当老大的一旦被情绪牵着走,决策就容易出岔子了。
咱再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带了多少人?史书上说:军四万余,加上沙摩柯的蛮兵,撑死了五万左右。东吴这边呢,陆逊领着五万大军,兵力上其实差不太多。但关键在于刘备是客场作战,从益州顺江而下,后勤补给线拉得老长;东吴是主场防守,以逸待劳。更要命的是,蜀汉水军本来就不如东吴,关羽死后,荆州水军没了,刘备只能让吴班带着陆军沿江扎营,水军和陆军脱节,这就埋下了大隐患。
要说刘备没本事,那肯定也说不过去。他一辈子败仗打了不少,但也见过大阵仗,入川、汉中之战都打得漂亮。可夷陵之战里,他犯了几个致命错误:第一,轻敌。他觉得孙权年轻,陆逊更是个书生,没把东吴当回事儿。第二,战术死板。两军对峙半年多,他愣是没找到突破口,最后只能沿着几百里山路扎营,把兵力全摊开了,跟摆地摊似的,这不是明摆着给人家火攻的机会吗。第三,没带够能打的人。诸葛亮得守成都,赵云因为反对伐吴,被打发去了江州搞后勤,黄忠岁数太大,马超又在北边防着曹魏,结果前线能用的只有冯习、张南这些二线将领,指挥体系根本就跟不上。
回过头说陆逊,确实有两下子,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沉得住气。刚开始手下将领都嚷嚷着要跟刘备硬刚,他就是不答应,宁可被骂胆小鬼,也要等蜀军疲惫懈怠。他看透了刘备的弱点:劳师远征,士气肯定越拖越低;夏天闷热,蜀军扎营又靠近树林,这不是天然的火攻靶场。所以他瞅准时机,一把火把刘备烧得全线崩溃。说白了,陆逊不是靠武力碾压,而是靠脑子赢的。
但是,也不能光盯着俩人的本事,背后的政治因素也得考虑。刘备伐吴的时候,蜀汉内部其实分歧挺大的。诸葛亮虽说没公开反对,但《三国志》里有记载,他私下感慨: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言外之意就是有没有人能拦住刘备。赵云更直接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结果还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刘备的决策其实缺乏足够的反对声音,没人敢泼冷水,他就这么一条道走到黑了。反观东吴,孙权这边上下一心,全力支持陆逊,后方稳如泰山,前线自然能放开手脚打。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地形和气候。夷陵这地儿全是山地和丘陵,蜀军从西边来,得顺着山势往下攻,东吴守军往上打,天然就占地利。到了夏天,南方又潮又热,蜀军士兵好多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生病的一大堆,战斗力早就折了一半。陆逊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你人困马乏,我以静制动,天时地利都占了,想不赢都难。
所以说,夷陵之战的惨败,压根儿不是“刘备弱、陆逊强”这么简单。刘备输在被情绪冲昏了头,战略失误、用人不当、后勤拉胯;陆逊赢在沉得住气、瞅准时机、战术精准。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蜀汉政权的家底儿。本来就不如东吴厚实,刘备称帝才两年,根基还没稳呢,就急匆匆发动大规模战争,说白了有点赌一把的意思,可惜没赌赢。
看着刘备败走白帝城的结局,挺让人唏嘘的。一辈子精明的人,临了却犯了糊涂,这大概就是英雄迟暮的无奈吧。有时候想想,历史上多少大人物栽在情绪决策上,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却因为一时冲动打得稀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