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安排李严给诸葛亮当副手,背后的真实用意是啥?
职场中的权力分配直接影响着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作为职业人士,我们必须对组织架构和人事调动保持清醒的认识,避免因误判形势而做出不当决策。了解并适应公司的人事布局,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工作方向,还能有效规避潜在的风险。对人事变动的敏锐洞察,是职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
李严是蜀汉的重要官员,但他的职业生涯最终因对职务任命的误解而走向失败。刘备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委托给诸葛亮,同时任命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承担辅佐之责。然而,李严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地位与诸葛亮相当,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他的行为逐渐偏离正轨,最终不仅声誉受损,还因长期的抑郁而离世。
李严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李严的生平介绍】
李严来自荆州南阳地区,这个区域在当时被誉为全国三大顶尖人才聚集地之一。
南阳人成年后,往往选择在荆州发展。当时荆州由刘表掌控,由于李严并非荆州核心士族成员,刘表并未对他委以重任,仅安排他在各地担任基层职务。然而,李严能力出众,在各个岗位上都表现出色,逐渐积累了声誉。
刘表病逝后,曹操抓住机会挥师南下,顺利控制了荆州地区。在接管荆州后,曹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妥善安排原荆州官员。他采取了折中的用人策略,既不完全排斥旧部,也不过分依赖他们。在这种权力重新洗牌的背景下,李严获得了新的任命,成为秭归县的行政长官。
李严对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是汉朝奸贼”的名声不以为然。借着调任长江沿岸的职务之便,他直接跑到了巴蜀地区。他坚持要做真正的汉朝臣子,只愿意效忠于刘姓君主。
刘璋对李严的投靠非常重视。李严放弃了强大的曹魏阵营,特意来投奔,这份诚意让刘璋深感欣慰。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刘璋立即任命李严为成都县令,以示重用。
在益州地区,成都县令的地位与现今的首都市委书记相当,是重要的政治新星。213年时,李严已深得刘璋信任,被委任为护军,这一职位类似于现代的监军或政委。他的任务是前往绵竹地区,抵御刘备的入侵,刘备当时已在该地扎根,无意撤离。
李严一遇到刘备,立刻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毫不犹豫地带领手下归顺了他。虽然两人都姓刘,但相比之下,刘皇叔显然更具发展前景,更让人看好。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长期被曹操追击,缺乏稳定的归属感和满足感,鲜少受到他人如此重视。因此,他对主动投靠的人几乎毫无抵抗力。即使我的公司一直不景气,但你们依然如此看重我,所以只要你们来应聘,我都会重用。张松、法正、孟达、李严等人皆是如此。
李严最初被刘备任命为副将,在成功平定成都后,进一步升迁为犍为太守和兴业将军。这种快速的晋升和成功,就像创业板股票迅速涨停一样,显得轻而易举。
李严确实是个多面手,在荆州主政时表现出色,到了益州又接手军务,同样干得不错。他不仅擅长行政和军事,对法律也很在行。诸葛亮制定《蜀科》时,专门组建了一个五人编修团队,李严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四位成员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和刘巴。由此可见,李严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
公元218年,刘备因汉中之战无暇他顾,一些心怀不轨之徒趁机作乱。盗贼马秦和高胜在郪县发动叛乱,迅速聚集了数万兵力,甚至一度攻占了资中县。
李严清楚刘备当前事务繁忙,不便打扰,便主动率领本郡五千兵马前去平定匪患。此次行动进展顺利,迅速取得了成功。
没过多久,越巂郡的叛军头领高定再次带兵攻打新道县。这次还是李严出马,成功击退了高定的部队,解除了新道县的危机。
由于李严表现出色,刘备决定提拔他为辅汉将军,同时保留原有职务。从"辅汉将军"这个头衔就能看出,刘备对李严寄予厚望,有意重点栽培。这个任命不仅肯定了李严的能力,也表明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严为何深得刘备青睐?这背后有他的过人之处。李严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如何迎合领导。当刘备在汉中自立为王,以及后来登基称帝时,李严都是最早一批站出来支持的人。特别是在刘备称帝前夕,他还巧妙地编造了“黄龙现身”的神迹,为刘备的登基造势。
李严的办事能力确实不错,啥都能搞定,而且总能搞出点新花样。但话说回来,人无完人,他做事太厉害,反而在为人处世方面显得不太行。举个例子,他在犍为当太守时,就因为想扩建自己的办公场所,跟当地的实权人物杨洪闹掰了,搞得杨洪直接辞职不干了。后来他在江州当都督时,又因为处理不当,逼得手下的牙门将王冲造反。不仅如此,他跟同级别的同事,比如护军辅匡等人,关系也处得不好,平时基本没啥来往。
李严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因为他原本地位不高,突然间得到领导赏识,心态就膨胀了。这种突如其来的重视,让他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越,虚荣心自然就冒出来了。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当一个人从默默无闻变成焦点时,很容易产生这种心态。李严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小人得志,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环境突变导致的。
公元223年,刘备在临终前将蜀汉的未来和不成器的儿子刘禅一并托付给了诸葛亮。此时蜀汉已经元气大伤,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力挽狂澜,延续蜀汉的命脉。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一决定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诸葛亮的能力和忠诚都是无可置疑的。然而,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刘备在任命诸葛亮为主政大臣的同时,还特意让李严担任他的副手,共同辅佐刘禅。李严此前已被提拔为尚书令,相当于副总理的级别。这一安排显然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意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承担辅政重任。刘备似乎希望通过这种双轨制,确保朝政的稳定与平衡。
刘备逝世后,李严与诸葛亮共同承担起辅佐年幼君主刘禅的重任。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并封为都乡侯,同时获得假节的特权,加授光禄勋的荣誉,全面负责朝廷内外的军事事务,驻守永安以稳定局势。
诸葛亮负责全局战略,李严驻守边境,这个布局表面看来合理。然而,李严内心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为何蜀汉的决策权全在诸葛亮手中,自己却只能在外围担任守备角色?李严渴望更大的施展空间,希望在朝政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李严多次向诸葛亮索要权力,却始终未能如愿。这种长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他心态失衡,行为失控。他开始频繁做出违背基本原则的举动,逐渐走向了极端。这种执着于权力却无法得偿所愿的状态,成了他走向歧途的导火索。
首先,李严试图重新拉拢旧识孟达,希望这位已经投靠曹魏的将领能重返蜀汉阵营。表面上看,这举动是为了壮大蜀汉实力,但背后其实另有深意。李严的真正目的是借助孟达的力量,在朝堂上与诸葛亮抗衡,以此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他干的第二件事是鼓动诸葛亮接受九锡之礼。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首先,他想把诸葛亮推到称王的高度,这样自己也能跟着升官,扩大权力。其次,他企图给诸葛亮抹黑,暗示诸葛亮并非真心辅佐汉室,而是有自立为王的野心,从而挑拨诸葛亮与刘禅以及蜀汉忠臣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是他提出让诸葛亮把巴州五郡划分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行政区,由他直接管理。他这么做的意图很清楚,就是不想和诸葛亮共事,想要完全独立的控制权。这个提议当然也被诸葛亮否决了。
诸葛亮北伐期间,曾命令李严率部前往汉中作为后备支援,但李严拒不执行。为了化解僵局,李严散布谣言,声称司马懿以优厚条件拉拢他。诸葛亮心知肚明,却故作不知,反而晋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任命其子李丰接管江州防务。这一系列安排最终促使李严同意北上汉中。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有人暗中阻挠他的军事行动。首先,他们故意延迟后勤物资的运送,然后派人到前线散布消息,声称补给不足,鼓动军队撤退,以此动摇军心。等到前线真的撤退后,这些人又装模作样地继续运送军粮,声称撤退完全是诸葛亮的决定,与他们无关。
诸葛亮对李严的种种行为心知肚明,但考虑到蜀汉当时正处于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无法承受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因此对这位地位显赫的顾命大臣一直采取忍让态度。直到李严在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务上轻率行事,诸葛亮才最终决定不再容忍,将其官职撤销,贬为平民。
李严被贬为平民后不久,诸葛亮也因过度操劳而离世,仅仅两年后便去世于任上。诸葛亮去世后,李严逐渐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遇到如此尽心尽力的上司,重新获得重用的希望渺茫,最终因郁愤成疾而去世。不过,李严的儿子李丰并未因父亲的失势受到影响,反而一直受到蜀汉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丞相的宽宏大量和公正无私。
【关于李严的一些分析】
从李严的遭遇,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深层次矛盾。作为蜀汉重臣,他的经历折射出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生态。李严原本是刘璋旧部,在刘备入蜀后归顺,凭借才能迅速跻身权力核心。但好景不长,他因与诸葛亮政见不合而遭贬谪,最终郁郁而终。这一过程揭示了蜀汉内部两大派系的权力博弈:荆州集团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李严的起落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缩影。他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北伐期间,因未能及时完成军粮运输任务而获罪。表面看是失职,实则反映了诸葛亮对益州派系的打压。通过分析李严的仕途轨迹,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刘备在世时特别看重李严,所以让他和诸葛亮一起当托孤大臣,目的是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亮。这种看法其实不够准确。刘备的安排更多是出于对蜀汉未来的全面考虑,而非单纯为了制衡。李严的能力和地位确实不低,但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主要还是为了发挥他的长处,与诸葛亮形成互补,共同辅佐幼主。刘备的用意并非简单的权力平衡,而是希望两位大臣各展所长,确保国家稳定。因此,单纯理解为制衡是片面的,刘备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对两人能力的信任和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历史上,君主临终前将年幼的继承人托付给重臣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表面上看是为了确保王朝的延续和政权的稳定,让国家按照先前的统治模式继续运转。然而,更深层的意图在于,通过这种安排,君主希望自己生前授予他人的权力最终能够平稳地回归到继承人手中。这种权力交接的保障,实际上是对未来统治秩序的一种预先布局。
历史上托孤大臣的数量通常不少于四人,主要原因在于多人共事有助于权力分化。这样安排有利于新君日后集中权力,减少阻力。同时,多位辅政大臣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避免一人独大。这种设置既确保了权力平衡,又为新君掌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上,刘备采用“一正一副”的方式托孤,诸葛亮作为正职,李严担任副手。这种安排显得不太合理,因为无论从能力、地位还是声望来看,李严都远不及诸葛亮。即使诸葛亮有什么异心,李严也难以与之抗衡。这种托孤方式在历史上仅此一例,主要因为其结构不够科学,难以在实际操作中维持平衡。
刘备为何做出这样的安排?其实他并非让李严去限制诸葛亮,而是通过最后一次晋升让李严安心协助诸葛亮的新政府。刘备深知李严功利心重,若不加以安抚,李严心里会不平衡。他明确表示,自己信任和重用诸葛亮,但也不会忘记老部下。他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蜀汉效力,老刘家不会亏待任何人。
实际上,如果刘备真的怀疑诸葛亮的忠诚,他完全可以让李严留在中央与诸葛亮共事,而不是派他去镇守边境的永安。刘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对李严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认可。通过提升李严的职位,刘备希望他能够感恩图报,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工作。这样一来,诸葛亮才能集中精力处理朝廷内部的复杂事务,而不用担心边境的安全问题。简而言之,刘备的用意就是让李诚心诚意地协助诸葛亮,分担他的部分重任。
刘备的用人策略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他对突然投靠的法正特别信任,后来又快速提拔李严,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其实,刘备虽然对下属不错,但他也是个普通人,懂得亲疏有别,也明白权力的游戏规则。从他对徐庶、庞统、法正、李严等人的任用来看,他在组建核心团队时,更倾向于荆州派和外来派,而对益州派则有点排斥。
刘备为何采取这种手段?这是形势所迫!尽管刘备以仁德著称,但他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却显得不那么光明磊落,甚至可以说,他在益州人心中的形象并不光彩。虽然不少益州士族见风使舵,纷纷归顺于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刘备。在刘备生前,益州内部就多次发生叛乱,而当他去世时,南中地区几乎全面反叛。当曹魏军队攻入巴蜀时,益州的一些重要士族更是积极主张投降。归根结底,人心难以掌控,尤其是那些已经觉醒的士族,他们的心思更加难以捉摸。
刘备选择重用李严,主要看中他是荆州本地人。提拔这样一位荆州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有效减轻诸葛亮的政治负担。刘备的早期班底中,河北出身的武将占了多数,他们更适合担任军事职务。而文职系统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徐州和荆州两地。然而,经过十年的急速扩张,蜀汉集团已经消耗了大量资源。到后期,诸葛亮几乎成了孤军奋战的局面。
即便诸葛亮具备独当一面的才能,刘备也不会完全依赖他。为了确保荆州地区的稳定,刘备更倾向于扶持多位有影响力的地方领袖。这种做法不仅分散了权力,也增强了刘备对荆州的掌控力。通过这种方式,刘备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荆州,减少单一依赖带来的风险。这种策略体现了刘备在用人上的谨慎和对地方势力的重视。
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益州派逐渐成为核心力量。为了平衡朝堂势力,刘备决定重用李严。这一举措的深层动机在于缓解诸葛亮的执政负担,确保权力结构更加稳固。通过提拔李严,刘备旨在分散权力重心,为诸葛亮创造更有利的施政环境,同时巩固益州派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
在现实中,很多单位都采用“一正一副”的人事安排。这种配置通常有两种走向:要么正副职默契合作,要么副职因野心太大被正职清除。李严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没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最终走向了被淘汰的结局。这种人事结构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平衡与制衡,副职要么成为正职的得力助手,要么因挑战权威而失去立足之地。李严的教训提醒我们,在职场中,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李严原本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借助丞相的声望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但他为何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他本可以借助诸葛亮的影响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却因种种选择与行动,逐渐走向了失败。他的决策和行为一步步将他推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收场。这一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错失了原本可能的光明前途。
李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说实话,他骨子里就是个势利眼。这种人啥德性?你对他好点,他就蹬鼻子上脸;你稍微疏远他,他就立刻翻脸不认人。咱们仔细琢磨琢磨李严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完全对得上号?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主儿。你要是给他三分颜色,他立马就敢开染坊;你要是稍微冷淡点,他就能记恨你一辈子。这种两面三刀的性格,在李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说白了,他就是那种典型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小人。
实际上,历史上有本事的小人往往能力超群,李严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不仅在水利、法律、军事、行政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而且样样拿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讽刺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平庸的小人通常构不成太大威胁,甚至有时候还挺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破坏力。然而,有能力的小人就截然不同了。他们的野心和才干一旦结合起来,就会像杠杆一样,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李严先后为刘表、曹操、刘璋和刘备效力,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共同点?他总是谁给的好处多就为谁做事。不过,李严比起吕布、张松、孟达这些人还是稍微强一些,因为他心里至少还保留着“忠于刘汉”的基本信念。
李严在刘备在世时,凭借对刘汉的忠诚,他的政治地位相当稳固。由于他的职位与他的个人目标及保护性身份相吻合,即便他经常仗着宠爱而傲慢,与同僚关系紧张,这些行为对他的政治形象几乎没有负面影响。
诸葛亮掌权时,李严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开始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欺骗。他认为,尽管诸葛亮是刘备指定的继承人,但他并非刘氏宗亲。而自己同样是托孤重臣,地位并不低于诸葛亮。既然如此,何必事事顺从?与其听命于人,不如保持平等地位,这样岂不更好?
人的痛苦往往源于过度的贪求。一旦被不切实际的强烈欲望支配,就容易走上歧途。欲望如同无底洞,越是想填满,反而越陷越深。当追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东西时,内心的平静就会被打破,生活的方向也会逐渐偏离正轨。适度的欲望能推动人进步,但过分的奢求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因此,学会控制欲望,保持理性,才是获得内心安宁的关键。
李严在刘备死后的一系列行为,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困境。诸葛亮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始终以大局为重,采取了宽容和忍让的态度。然而,李严不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采取了更加激进和对抗的策略。这种行为最终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采取行动处理李严的问题。李严的这种做法,最终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加剧了他的孤立和困境。
让你去永安辅佐诸葛亮,负责管理巴州,这样的安排你觉得是贬低你吗?说实在的,刘备这是在给你机会!诸葛亮刚出山就被当作接班人重点培养,蜀汉的根基是他打下的,未来的规划是他设计的,整个体系也是他一手建立的。无论是战略制定,还是关键战役,都是他和刘备的团队共同经历的。刘备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是他出面解决的,最后蜀汉的烂摊子还是他毫无怨言地扛了下来。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和他相提并论?
此外,如果刘备真心希望你和诸葛亮地位相当,他会把蜀汉的所有事务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吗?更进一步,他会让自己的三个孩子认诸葛亮为父亲吗?你明白这背后的含义吗?我清楚有些人会以我们刘家的名义对诸葛亮表示不满,现在我把三个孩子交给诸葛亮,表明他不再是外人,而是我孩子的父亲。任何人对诸葛亮不满,就是对刘家的不敬。这是为诸葛亮树立了极高的权威和信任。
李严在诸葛亮掌权后,总是找各种理由折腾,说白了,他就是想尝尝当老大的滋味。不过,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蜀汉那时候可不是什么富得流油的时候,要是真那么有钱有势,给李严单独划个地盘让他过过瘾,省得他整天闹腾,倒也不是不行。但问题是,蜀汉当时都快揭不开锅了,诸葛亮必须集中精力处理大事,哪能由着李严胡来?所以,李严的那些无理要求,诸葛亮自然是一口回绝。
丞相确实胸怀宽广,品行高洁。李严,你虽然行事不够妥当,但毕竟是先帝倚重的老臣,如今也在新政府中担任要职。我不计较你的失礼,我们肩负着先帝的嘱托,必须确保大局稳定。为了团队内部的团结,在合理范围内,我会尽量迁就你。
你暗中拉拢孟达,我清楚你的意图,但我不点破,反而利用你的计划除掉他,丞相这招借力打力确实高明,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你想让巴州自治,为了达成目标不惜触碰底线,甚至与敌方勾结来增加谈判筹码,我也不揭穿,反而给你升职来安抚你;你在政治上设局,想让我接受九锡封王,我顺着你的意思婉拒,表示等到收复中原、平定二都,别说九锡,十锡都够资格,那时大家都有份。言外之意是现在时机未到,大家不要多想,专心做好手头的事,该得的迟早会得到。
李严的行为越来越极端,最终竟然利用国家军事事务来满足个人私欲。北伐对蜀汉和丞相来说是多么重大的投入和努力,而他在关键时刻的阻挠,不仅让国家发展受阻,还可能造成多年的倒退。这种因私废公的做法,无疑令人深感不齿。
尽管李严犯下大错,诸葛亮并未处决他,反而提拔了他的儿子。那些指责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人,确实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李严虽然是个读书人,但他始终没能领悟“求而不得,反求诸己”的真谛。相比之下,许多普通人反而比他更明白这个道理。在李严眼里,自己永远是对的,是无可挑剔的强者。每当遇到不如意或不顺心的事,他总认为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在针对他,从不反思自身的问题。
别急着把李严骂得太狠,其实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士族并不少见。现在咱们身边,类似李严的人也多得是,说不定我们自己身上也有他的影子。这种现象古今都存在,没必要对他过于苛责。
【一些现实思考】
在这个环节,我不想过多展开,以免显得过于消极。我更愿意从正面的角度出发,鼓励大家多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改进的方向。这样的习惯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定期反省的习惯,不断进步。
这里有个真实故事:我认识一个人,29岁就在国企当上了副处长,32岁竞选正处没成功,一气之下辞职了。之后在外面混了几年,结果不小心栽了跟头,40多岁的时候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因此,我们总说,个人必须掌握自我修养的艺术,这实际上是提醒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我们不否认一个人可以拥有梦想和追求,但在追逐这些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激、珍视和自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诸多深邃的哲学智慧。从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到崇尚和谐共处的处世之道,再到道家倡导的自然法则,乃至当下人们常说的自我接纳,这些理念都在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真正能够领悟其中真谛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智慧结晶虽然广为人知,但要做到深刻理解和实践运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那个神秘的扫地僧提出了一个观点:武术和佛法密不可分。他解释说,像少林七十二绝技这样的顶级功夫,虽然威力巨大,但练得越深,反噬的风险就越大。要想避免这种伤害,必须依靠深厚的佛法来化解内心的暴戾。这不就跟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一个意思吗?光有本事还不够,还得有品德来驾驭它,否则本事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如今,许多人过于注重表面追求,一味追逐财富和地位,却忽视了内心的反省。他们费尽心思获取的东西,往往无法长久拥有。这是因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有限,决定了你能拥有的上限。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最终导致失败。
李严算不算有本事?当然算,他的能力远超一般人。他有没有机会?有,而且他抓住了这些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其实,像李严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少见——他们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欲望无穷无尽,还总觉得自己比谁都强。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理会网络上的那些负面评论者和匿名攻击者?原因在于,真正有见识的人都会认为,这些人很难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的视野和道德水准根本不够格。他们的行为往往局限于无意义的争吵和攻击,缺乏建设性和深度。因此,与其浪费时间与他们纠缠,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老易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最终,能决定自己人生方向的,还是我们本人。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