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国民党“军统巨枭”毛森回乡省亲观光,浙江省长亲自接见

方圆文史 12小时前 阅读数 0 #历史

1992年5月下旬的一天,浙江省江山市界碑乡仁和村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海外来客”。其间,老人还受到了时任浙江省省长葛洪升的亲自接见。

老人虽是从海外归来,但却并非一般的侨胞。此人名叫‘毛森’,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有名的杀人狂魔,被称为国民党“军统巨枭”。由于其手段残忍、杀人如麻,因此世人在其名字中间加上两字,是为——“毛骨森森”。

毛森逃往台湾前,曾大肆捕杀我地下党员、民主人士和革命群众,如李白、张困斋、秦鸿钧、穆汉祥、史霄雯等同志都是惨死于他之手。

那么,这样一个欠下累累血债、世人皆曰可杀之人,又为何能重回大陆,而且还受到地方领导的接见呢?

毛森的故乡江山县,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自近代以来,这座小城竟走出了多位“特工人员”,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一戴三毛”,即原国民党军统副局长戴笠、原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毛人凤的六弟毛万里(原国民党保密局中美联合办公室少将主任),以及毛森。

事实上,‘毛森’并非他之本名,其原名‘毛鸿猷’,后来因借用一位名叫‘毛善森’的同乡的高小文毕业文凭投考省立衢州第八师范,故而改名为“毛善森”。

1930年,22岁的毛善森从衢州第八师范毕业后,进入当地一所小学当教员。然而,毛善森并不准备一直在这里干下去,他认为凭自己的学识,应该去考个大学,接受更高的教育。

于是,在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员后,毛善森便只身来到了杭州,但他并没有考大学,而是考进了由戴笠任政治特派员的“浙江警官学校”正科第二期就读。

当时,戴笠在这所学校里安插了许多亲信,而其中就有与毛善森同姓的老乡毛人凤、毛万里等人。

有趣的是,当毛人凤听闻学校里有个叫毛善森的学生,还以为是自己的本家兄弟,于是便当即前往查看,结果发现此人却是“假冒”的,而毛善森也毫不隐瞒自己借文凭考试一事。

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毛人凤的同乡,所以毛人凤听后也没有过多责难,只是让他将名字改掉。于是,毛善森便将其中的“善”字去掉,正式改名为“毛森”。

有了同乡的帮助,毛森的仕途生涯也算平坦,从警校毕业后,他就被送进了特训班接受训练,之后又加入了复兴社,正式成为了“军统”的一员。

不久后,毛森便迎来了他“军统”生涯的第一次任务。

1933年,戴笠命令毛森以记者的身份,前往福建暗中监视中央的驻闽部队,防止他们参与“福建事变”。

这里所说的“福建事变”,指的是1933年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揭起反蒋大旗,建立人民革命政府的事件。

1932年“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不思守土抗战,竟坚持命令第十九路军进闽“剿共”。然而,在与红军的一次次作战受挫中,使蔡、蒋二人深知,继续“剿共”,中国则难无出路,于是便决定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国民党“左派”人物,共同抗日反蒋。

1933年11月,李、陈、蔡、蒋等人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发布了“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的内外政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福建事变”。

然而,蒋介石很快便调集十万大军“围剿”第十九路军。在两军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蒋军势如破竹,相继攻陷福州、漳州和泉州,第十九路军溃败,福建事变最后以失败告终。

福建事变结束,毛森也完成了戴笠交给他的任务。而后,毛森奉命继续留在福建,在抗战爆发前还被任命为福州市警察局特警组主任。

尽管毛森初登警界,但却一点也不“稚嫩”,相反,其圆滑的性格使他在各方之间活动都能游刃有余,其在当地警界也算是小有名气,就连时任福建省主席陈仪也对他颇为赞赏。只是让陈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当初颇为赏识的年轻人,日后竟亲手将自己送进了“监牢”。

事实上,毛森跟戴笠一样,他们并非真就“十恶不赦”,在抗战时期,他们对抗战也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1938年秋,毛森被派到被日寇占领的杭州任杭州情报站站长。深入敌巢工作,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在前往杭州没多久,毛森就因叛徒告密被逮捕入狱。

好在叛徒对毛森的情况不是太清楚,加上毛森平时布置严密,所以他被捕后也未牵连到其他人,敌人也搜不到切实的证据。但为了逼毛森招供,敌人还是动用了各种酷刑,但毛森坚贞不屈,矢口否认自己是国民党特务。

讯息逼供不成,又没有直接的证据,加上外面各界的积极援救,不久后,毛森就被释放了。此次牢狱之灾,使毛森的身心受到了不少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退缩,相反,刚一出狱,他就立即前往金华,组织浙西行动队,开展敌后破坏工作。

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沦为令人不齿的汉奸。

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行为,受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谴责,称其“寡廉鲜耻”“奸伪之尤”。

为此,蒋介石责令戴笠,一定加强在沦陷区的破坏工作,利用爆炸、暗杀等一系列手段,使那些汉奸们提心吊胆、忐忑不安。而汪精卫也不甘示弱,当即便在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成立特工总部,即我们熟悉的“76号特工组”实施反击。

在此情况下,戴笠立即命令毛森前往上海组建行动队,对日伪集团实施破坏和打击。

炸毁日伪仓库、狙杀日寇和汉奸……毛森在上海的开展的铁拳行动颇具成效。然而,这也让他陷入了极其危险之境地。而后不久,毛森便被敌人逮捕入狱。

毛森首次被捕时,身份并没有暴露,尽管其在狱中受到了刑罚,但最终还是得以保释出狱。这一次却不同,敌人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不过,敌人最初并不准备对他施以酷刑,而是试图“利诱”他与之合作,但毛森始终不为所动。

为了软化毛森,敌人派出了数十名宪佐日夜看守。这些宪佐中有些是中国人,毛森找机会就用民族大义感化他们,同时又用重金收买,在他的积极策动下,竟开辟出了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身陷囹圄的毛森,竟然还遥控指挥刺杀了向汪伪集团投降的原军统东南局的电讯督察李开峰和原军统上海首脑陈恭澍的警卫员刘全德等汉奸。

这一系列的刺杀行动,立刻引起了汪伪特工首脑李士群的重视,他立即查出毛森是主谋,并向日本人告状。但日本人认为毛森已经被关押在监狱中,不可能是他所为。李士群见告状无果,便准备自行组织人员刺杀毛森。

这一次,毛森终于意识到了危险,立即动用已经买通好的监视人员,于1944年初逃出了监狱,后前往浙西后方。

戴笠在见到逃出敌营后的毛森后,非常高兴,不仅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还任命他为中美合作所东南地区指挥官,并由上校晋升为少将。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森也跟随蒋介石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抗战胜利后,毛森历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第二处处长兼军统局东南特区区长、第一绥靖区司令部二处处长、无锡指挥所参谋长等职,负责辖区的“剿共”活动。

1949年5月,我人民解放大军兵临上海,蒋介石在溜之大吉之前,命令时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毛森立即把关押在牢里的囚犯全部处决。

当时,上海市公安局的监狱里关押着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及群众500余人。毛森收到命令后,先行杀害了在京沪两地发动起义的领导人孟士衡、吴士文、萧俭魁三人;之后,又残忍杀害了在国民党军队中策动起义的原国民党三战区少将参谋长陈尔晋及其怀有身孕的妻子张曼霞;此后又杀害了中共上海市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之弟、地下电台台长张困斋等人。

在上海解放前夕,毛森前前后后残忍杀害了四百多人,实乃真正的“毛骨森森”。

5月24日,我人民解放军向上海发起了总攻,毛森则仓皇逃往厦门。而此时距离他担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也仅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毛森逃到厦门后,蒋介石任命其为厦门警备部中将司令。但其刚上任没多久,厦门便宣告解放,他又狼狈逃往台湾。

毛森来到台湾后,任蒋经国设立的“国民党革命行动委员会”核心成员,主管对大陆的破坏活动。不过,由于没有实职,加上家中子女众多,因此其一度生活艰难。

此外,由于当时台湾各派势力纵横交叠,毛森与“太子”蒋经国也结下了梁子。后来,蒋经国得势后,便要求毛森把东南地区游击队的指挥权全部交出来。最初,毛森也曾表示抗拒,但无奈,势单力薄的他,最后也只好乖乖照办,之后出逃台湾,先后蛰居香港、泰国、琉球等地,1968年又侨居于美国纽约水牛城,过着相对宁静的晚年生活。

事实上,自逃到台湾以来,毛森一直都想回江山老家看看,尤其当其子毛河光应邀到大陆讲学、观光回来将祖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说给毛森听后,更加让他坚定了回乡省亲的决心。

从1981年后,毛森便开始经常写信回乡给乡里亲友和当年的同事,表达他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的敬仰,以及他想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才有的故乡情结,即便是犯下累累罪行的毛森也不例外。

1992年5月,时年85岁的毛森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故乡。令他颇为触动的是,抗战期间他曾在江郎山石壁上题写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虽受风雨侵蚀,但字迹仍在。

而当同行者请他重题时,毛森则用颤颤巍巍的手写下了八个大字——“谢谢亲爱的乡亲们”。

在回上海途径杭州时,浙江省省长葛洪升还在亲自会见了他们一行。

毛森终于如愿以偿,但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在回到美国不到半年,即10月3日,毛森在洛杉矶因病离世,终年85岁。他死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其墓碑对着金门大桥,横隔太平洋,遥望着亲爱的祖国大陆……

作为“军统巨枭”,毛森在抗战期间也曾有过一定的功劳,但同样地,他对人民犯下的罪行也是极其深重的,这一点我们决不能忘记。而至于他能回大陆省亲,并受到地方领导的接见,也足以看出我党无比广阔之胸襟。

参考资料:

军统巨枭毛森沉浮记.温室春秋.李伟

毛森(1908~1992)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山文史资料.第10辑.江山籍军统将领传略》,1994年2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方圆文史

方圆文史

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