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厅高官为何突然落马?山东巡视组亮剑,曾任局长贪腐惊人

夏菡谈历史故事 2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开篇: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偏偏有人就是不信邪,总想着在河边捞一把。

58岁的毕安传,曾经是青岛即墨的“大能人”,修路架桥,造福一方,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毕镇长”。

可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的“老好人”,在临近退休的时候,突然就“翻车”了。

距离退休还有不到两年,他却成了纪委通报里的“反面典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背后的故事。

正文:

毕安传的故事,得从1990年说起。

那时候,他还是个24岁的年轻干部,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穿梭在即墨的大街小巷。

他最头疼的就是蓝鳌路上那座3米宽的铁路桥洞,每逢集市,人挤人,车挨车,连自行车都得扛着过去。

为了改造这座桥,他没少费心思,拿着尺子量了又量,笔记本上画满了草图。可折腾了5年,桥还是没修成,原因是铁路部门不归他管。

不过,命运的转折很快来了。

2007年,毕安传成了交通局长,手里一下子有了12.6亿的基建预算。

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他带着团队干得热火朝天,从青新高速的改扩建到滨海公路的示范工程,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半夜。

在他的努力下,即墨的公路密度从1.2公里/平方公里飙升到3.8公里/平方公里,创下了青岛郊县的纪录。

乡亲们都说,这路修得好,毕局长真是个能人!

可好景不长,2013年,毕安传又升职了,成了财政局长,掌管的预算从87亿一下子涨到了143亿。

这下,他手里的权力更大了。他在一次会议上说:“财政资金不是唐僧肉,谁乱动我就砸谁的饭碗。”

这话听起来挺正气凛然的,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他后来的“反面教材”。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的一个雨夜。

那天晚上,一个叫张某的建筑公司老板敲开了毕安传的家门。

这人可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某个围标团伙的“白手套”。

当时,即墨正忙着撤市设区,新政务中心项目马上要启动,总投资高达28.6亿。

毕安传第一次收钱的时候,盯着那20万现金看了整整一晚。

他心里清楚,这是错的,可最终还是没能抵住诱惑。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从2017年到2022年,他利用虚增土方量、指定供应商等手段,在市政道路项目中套取了超过4000万元的资金。

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

2021年,即墨老城改造,有一块地的评估价是7.8亿,可在毕安传的“协调”下,这块地竟然以5.2亿的价格定向出让了。

事后调查发现,他儿子在美国的信托基金,在那家企业完成股权变更后,收到了一笔540万美元的“咨询费”。

这哪里是“咨询费”,分明就是赃款!

事情终于败露了。2025年3月,中央第四巡视组进驻山东。

没过多久,他们就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

信里不仅有某项目的阴阳合同扫描件,还精确指出了某个海外账户的尾数。

这正好和巡视组前期掌握的线索对上了。

4月2日,三路调查组同时出击。审计组发现,某道路工程的水泥用量超标247%,按吨位算,足够再建3条同等公路。

银行流水显示,毕安传小姨子的账户在5年间接收了87笔“设计费”,单日最高入账82万元。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他的司机王某。

王某在老宅阁楼里藏着一本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2019年到2023年的368笔利益输送。

当办案人员把那本泛黄的账本摆在毕安传面前的时候,他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

这个曾经获得“山东省重点工程先进个人”称号的干部,终于低下了头。他曾经修路架桥,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最终却因为贪欲,毁了自己的一生。

结尾:

毕安传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诱惑。

他从一个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变成了一个贪婪的腐败分子,这中间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这句话,就像是悬在每个党员干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守住底线。

毕安传的堕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对基层政治生态的双重破坏。

他不仅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还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2025年的巡视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三大新特点:技术反腐、亲情突破和境外追击。

这些新手段,就像一张天罗地网,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在这个连比特币交易都能被穿透式监管的时代,毕安传们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清廉才是党员干部最硬的底牌。

反腐败没有休止符,退休不是护身符,能吏更不是免罪牌。

只有守住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夏菡谈历史故事

夏菡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