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电视剧误导了
昏黄的油灯摇曳,映照在泛黄的卷轴上,年轻的秀才李文卿伏案苦读。
窗外,风雨大作,雷声阵阵。
一声凄厉的惨叫划破夜空,李文卿惊恐地抬头,只见一个黑影闪过……
三年后,江南名士周慕白受邀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调查李文卿的死因。
周慕白博学多才,尤擅推理断案,人称“江南神探”。
他细致地勘察了案发现场——那间简陋的书房,如今已布满灰尘,空气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
案卷记载,李文卿死时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写满字的纸,纸上只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符号。
这成了案件的关键,也是三年来无人能解的谜团。
周慕白翻阅着卷宗,眉头紧锁。
嘉庆年间,科举之路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阶梯,亦是残酷的竞争场。
李文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却为何惨死家中?
难道仅仅是因为那份神秘的证据?
周慕白心中升起一丝疑虑。
他走访了李文卿的妻子王氏。
三年过去,王氏早已没了当初的悲伤,眼神里只剩下麻木和空洞。
她机械地重复着案发当晚的情形,没有提供任何新的线索。
周慕白注意到,王氏的右手食指上有一道细小的疤痕,像是被针扎过。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王氏却始终闪烁其词。
接着,周慕白找到了李文卿的同窗好友,张子文。
如今的张子文春风得意,已是举人功名,即将赴京赶考。
对于李文卿的死,他表现出恰到好处的惋惜,言辞恳切,滴水不漏。
但周慕白敏锐地捕捉到他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慌乱。
周慕白开始在县城里四处走访,渐渐拼凑出李文卿的生平。
李文卿出身贫寒,全靠妻子王氏做绣活补贴家用。
他勤奋苦读,却屡试不第,内心焦虑。
张子文虽是好友,却也暗中较劲,两人关系微妙。
而那份所谓的证据,指向的并非县令贪污,而是科举舞弊,牵涉到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
一个深夜,周慕白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研究那张写满字的纸。
他发现纸上的字迹并非李文卿所写,而是模仿的。
那神秘的符号,也不是什么线索,而是一个错别字,是模仿者一时疏忽所致。
周慕白恍然大悟,真正的凶手并非张子文,而是另有其人。
第二天,周慕白再次提审王氏。
他指出王氏手上的疤痕,以及她刻意隐瞒的细节。
在周慕白的逼问下,王氏终于崩溃,坦白了一切。
原来,王氏不甘心丈夫屡试不第,又担心他揭发科举舞弊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铤而走险,模仿李文卿的笔迹伪造了证据,并亲手杀害了丈夫,制造了他是被灭口的假象。
真相大白,县城一片哗然。
人们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然藏着如此深沉的心机。
王氏的动机,既有对丈夫的爱,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她以为这样可以保护丈夫,却最终毁了他,也毁了自己。
周慕白想起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为了避免不义,我们才忍受不义。”王氏的举动,恰恰印证了这句话的悲哀。
她为了避免丈夫可能遭受的不义,却亲手犯下了更大的不义。
这个案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凶杀案,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在科举制度的重压下,人性的扭曲,命运的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周慕白离开了小县城,心中五味杂陈。
他破获了案件,却无法改变这个时代的悲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科举制度早已成为过去,但其背后的故事和人性,却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所说:“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身不由己。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坚守良知,守护正义,不让悲剧重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