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发声,怒怼美监控
文︱陆弃
一场冷战式的间谍剧,正在寒冷的北极上空上演。而这一次,美国的“主角”面具早已剥落,露出赤裸裸的掠夺本性。据法新社5月7日报道,丹麦外交大臣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震怒之下,公开宣布将召见美国驻丹麦外交官,只因《华尔街日报》披露了美国正在秘密强化对格陵兰岛的情报监视。这并非普通的间谍活动,而是美国一贯施行的地缘政治殖民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体现。

在华盛顿眼中,格陵兰从来不是一个拥有自主意志的领地,而是一块漂浮在资源与战略价值之上的“北极跳板”。美国情报机构接到指令,要对格陵兰独立运动深入了解,还要摸清谁在岛上和丹麦境内支持美国的战略目标。这种近乎殖民前奏的“人口情报普查”,可谓毫无底线地践踏了一个自治领地的主权与尊严。丹麦虽为美国盟友,但连起码的信任都无法换来。所谓“五眼联盟”、“北约伙伴”,在美帝国眼里,都是战术性工具。
而特朗普政府不仅不讳言染指格陵兰,更在公开场合称“不排除动用武力控制该岛”。一个民主国家的总统,居然将他国自治领地视作可吞并的目标,而且不惜使用武力。这种嚣张行径与当年的“吞并夏威夷”“干预巴拿马”“占领波多黎各”有何两样?美式民主的“光辉灯塔”,如今已彻底演变为一部全球侵略剧的冷笑话剧本。
格陵兰不是商品,这一立场已多次由岛上政府明确表态,丹麦政府也坚称格陵兰主权不容交易。然而,美国不死心,转而利用情报渗透、离间民意、扶植代理人等手段,希望在北极完成“软吞并”。而这,正是其惯用伎俩。从东欧到中东,从台湾到乌克兰,美国通过秘密资助分裂势力、渗透非政府组织、操纵媒体话语的模式早已泛滥全球,如今这套剧本又被套用到格陵兰这块贫瘠却战略价值巨大的土地上。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方不但要搞清楚格陵兰独立运动的政治脉络,还在寻找支持美国目标的具体人员。请问,这种渗透情报活动与冷战时期的间谍网有何区别?华盛顿一面口口声声宣扬“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另一面却在丹麦主权范围内布置地下战线,图谋瓦解一个北欧国家对本国领土的掌控力,这种赤裸的霸权主义,已让人无语凝噎。
特朗普政府口口声声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称格陵兰岛对美国的地缘布局至关重要,要“确保俄罗斯和中国无法染指北极”。但问题是,谁又给了美国以“防止他人影响”为名就能武力夺地的正当性?美国这套“我可以,你不行”的双标逻辑,早已让其信誉破产。而格陵兰人民显然也并不买账。根据最新民调,绝大多数格陵兰人希望在未来独立建国,而不是被美国“买下”或者变成下一个“波多黎各”。

这也难怪丹麦政府会暴怒召见美国大使,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公开表示“朋友之间不应相互监视”,这种愤怒显然不仅源于一篇新闻报道,而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北极问题上对盟友的傲慢与无视的集中爆发。在北约框架下,丹麦为美国战略配合提供了不少支持,从驻军协作到情报互通,但最终换来的却是美方在自己家门口安插“眼线”、挑拨内部事务、监控居民思想,这种对待“盟友”的方式堪比黑帮家族对小弟的控制。
格陵兰这次并非简单的“被偷窥”,而是美国新冷战战略的试验田。在拜登时期谈“多边主义”已破产的今天,特朗普政府重掌白宫后更是大大方方地宣布“美国优先”“美国可以再次购买世界”。格陵兰,不幸成为了这场帝国扩张下一个“商品标签”被贴上的地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