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卖模型文件?”“不,是卖成品!”——新一代3D打印交易平台正在进化中
终极形态:数字资产只是起点,实体产品才是终点。
图片来源:资源库
简单来说,我们所认为的“2.0版本模型平台”,指的是由内容驱动与柔性制造融合而成的新一代3D打印交易平台。它不再只是一个提供模型下载的内容库,也不仅仅是打印服务的中转站,而是打通设计与生产两大环节的整合型平台。
目前,所看到的设计与生产仍然是被分隔开的两个体系:模型平台提供创意与数据,服务平台负责打印与交付,二者相互独立。若要真正实现“模型即成品”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到那时候它的用户也将从小众玩家变为大众消费者。
▍3D打印模型平台:拥有数据,却缺乏生产能力
回顾此类平台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UltiMaker旗下的Thingiverse。该平台成立于2008年,至今已积累了超过 200万个STL模型文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3D打印模型网站。在其之后,一批后起之秀陆续涌现,包括Cults、Printables、Thangs,以及国内的代表平台,如拓竹旗下的MakerWorld,创想三维推出的创想云,以及老牌平台打印啦等。
截至目前,Thingiverse和MakerWorld依然采用完全免费的开放模式,用户可自由下载模型,无需付费。而其他平台则普遍采用免费+付费并行的模式。其中,有的采用“商店模式”,直接售卖单个模型;有的则推行“会员订阅制”,向付费用户提供独家内容。
不过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无论哪个模型平台,其核心用户其实都是拥有3D打印设备的玩家。这也解释了为何大多数平台背后,都是由3D打印设备厂商主导搭建的——平台本质上是服务于设备用户的配套内容入口。
▍3D打印服务平台:背后是生产车间,数据则保密
不是每个人都有3D打印机,但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3D打印服务。当前的服务平台主要具备以下特点:技术多样(支持SLA、SLS、FDM、金属打印等),材料丰富(涵盖树脂、尼龙、金属、陶瓷等),服务灵活(支持快速打样和小批量生产),流程数字化(实现在线报价、文件修复与智能匹配),以及场景垂直化(面向医疗、文创、工业等领域提供定制方案)。
目前表现突出的3D打印服务平台包括云工厂、未来工场、魔猴网等,它们普遍配备了即时报价系统,用户上传模型后可自动生成打印报价,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同时,这类平台通常与用户的首要合作条款就是数据保密,确保上传的模型文件不会外泄或外发。
事实上,这些服务平台的背后大多依托于线下实体工厂,其服务早已超出3D打印本身,通常还涵盖CNC加工、激光切割、小批量注塑 等多种制造工艺。这也使它们更偏向“生产型平台”,而非“内容型平台”,它们不会也不可能将用户的设计进行售卖。
▍3D打印交易平台:数据即商品,上线即可打印发货
将数据与生产整合的平台,可以视为一种新型的3D打印交易平台,类似于“打印界的淘宝”。不过在初期,它可能更像是模型平台的升级版,在内容基础上逐步扩展出生产和交付能力。从现有平台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部分模型平台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比如打印啦,通过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为用户提供了代打服务。
不过,这种“跳转式”服务模式对用户吸引力有限。前面提到,这类用户本身就拥有3D打印设备,完全可以自行打印;而不具备设备的用户,则更倾向于直接选择专业的打印服务平台。
而我们现在真正想讨论的,是“破圈”。如今的目标用户不再是3D打印玩家,而是只想要成品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3D打印,但看到喜欢的商品,就会直接下单,等着快递送到家。
而这一转变的到来,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当前的行业趋势来看,部分平台已经开始探索这一方向——在售卖模型文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实体商品的销售功能,也就是允许用户直接订购某个模型对应的3D打印成品。无需库存,按需打印,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而对于设计师而言,每一笔订单都代表着一次创意的直接变现。
如果你问我:谁可以参与其中?
设计师、农场主、服务商,甚至设备和材料厂商。一个全新的3D打印交易生态正在形成,任何一个与“设计”或“制造”相关的角色,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环。虽然这类平台现在还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肯定能看见——只是早晚而已。
当然,距离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是我们正在看见的方向,也希望你能一起,看见、相信,并参与其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