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被关押时病危,看守士兵给他偷偷塞了一包糖,结局怎样了?
杨尚昆在监狱里足足熬了十二年,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呢?靠的不光是自己那股子硬气,还得益于一个小战士的出手相助。为啥说这小战士功劳这么大呢?
在杨尚昆被关的那段日子里,他心里头受了很大的打击,加上身体又有病,真的快撑不住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小战士特别佩服杨尚昆的精神,就悄悄地给了他一包能救命的糖。
不过因为他的那个行为,他丢了工作。杨尚昆出来后,就一直找那个年轻士兵。
人这一辈子,老在找些啥东西。可能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某件事,还有可能是某个物件,甚至就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这些东西,都有它们自个儿的价值。
【党中央的“大管家”,中南海里的“孩子王”】
1998年9月14日那天,杨尚昆老人在北京因为生病,尽管医生全力救治,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他安详地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已经92岁高龄了。
他把“人生就像马蹄铁,得磨到没边儿才算完”这话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信条,时刻放在心上。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里,他为了中国建设和革命事业,一直都在拼尽全力,付出了特别多。
杨尚昆,他是1907年8月3日出生的,老家在四川的潼南。
1925年,他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到了1926年,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就去了上海大学继续深造。
1966年那会儿,他碰上了一段特殊的难关,所有职位都被拿掉了,接着就是12年的苦日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给杨尚昆彻底翻了案,他以前的好名声也重新回来了。
从1945年到1965年这二十年里,杨尚昆一直在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位置上工作,他全心全意地为党中央做事。
聊起这份工作,他以前讲过:“在中央委的办公室里,要说工作量大又杂,那肯定是秘书的活儿最头疼。”
这里面涉及到文件整理、资料保管、会议安排、保密事项等一堆事儿,后来还加上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这些活。虽说有些事儿有专门的部门管,但因为他的身份很特别,所以也经常插手。说他是党中央的“总后勤”一点也不为过。
杨尚昆在忙碌于国家重要事务,牵挂民众日常生活,全力为党中央做好服务的同时,对中南海内每个家庭的生活也是关怀备至。无论哪个家庭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南海里的孩子们都特别了解他,而且都很喜欢他。他也乐意跟孩子们待在一块,所以在中南海,孩子们都亲切地管他叫“孩子头儿”。
杨尚昆讲过:“中央办公厅呢,就是给中央跑腿干活的部门,啥党的秘密都得经手。让我坐这个位子,那肯定是毛主席对我特别放心。”
但在1965年11月10日那天,杨尚昆突然就被撤了职,成了这事儿的头一个倒霉蛋。也因此,他后面被关了整整12年。还是在那时候,多亏了小战士田政红的出手相助,才有了他后来几年四处找恩人的事儿。
【痛苦中的一个小善举】
杨尚昆以前在广东待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他的右腿就患上了关节炎。广东那边天气湿漉漉的,他的身体还一直发低烧,这种状况拖拖拉拉地持续了一个多月。
他提出了调岗申请,想换个地方工作。尽管那时候,上面已经出了关于杨尚昆的通知,但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领导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然而,就在调动还没正式办妥前,杨尚昆突然被悄悄带走,接受审查了。
打那以后,他踏入了长达12年的牢狱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所有私人物件都被收走了,手头就剩下一本《毛主席语录》。监狱的日子真的挺煎熬,每当感觉快撑不住的时候,他就会翻开这本语录看看,好让自己心里好受点。
这本小册子成了他艰难日子里的好伙伴,而且它还有个特别的作用。杨尚昆在里面认真地记下了那位小战士的家庭地址。事情是这样的。
因为本来就生病,再加上在监狱里头吃不上正经饭,他的身体就越来越差,这可不只是让他身体上受罪那么简单。
对杨尚昆来说,最让他难受的就是和老婆孩子断了联系。那段时间,他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煎熬,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乐观点,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这一切变故。
心里琢磨着,革命那时候,日子苦得没法说,难得要命,我都咬牙挺过来了。这牢里头的苦,跟那会儿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哪能受不了呢?
那段时间,杨尚昆的所有私人物品都被收走了。没法听收音机看新闻,他就每天看报纸,知道现在发生的事情。
在监狱的日子里,杨尚昆还是天天捧着《毛泽东选集》读,尽管那些内容他早已倒背如流。不过,每次重读,他都能琢磨出新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常说的“重复学习有新体会”。他也常用这个来宽慰自己。
在监狱里头,他心里头那点折磨还能咬牙挺着,可问题是岁数大了,过了五十这道坎儿,身子骨是真受不了。有一回,实在疼得受不了,杨尚昆瞧见一个站岗的小兵,就跟他说了说自己的身体状况,问他:“兄弟,能不能给我块糖?我这低血糖,快顶不住了。”
不过那小士兵似乎没理睬他,依旧坚守着岗位。到了第二天,小士兵给杨尚昆递来了一袋子糖,这袋糖对杨尚昆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般的存在。
要不是这小兵偷偷塞给我一包糖,我现在说不定就因为血糖低撑不住了。
那时候情况特殊,想弄包糖可真不容易。杨尚昆往兜里揣糖的时候,顺便问了那小子的名字,叫田政红,还打听了他的家在哪儿。他心里琢磨着,等出去了,一定得好好谢谢人家。
然而,没过多久,那位年轻士兵就因这事被开除了军职。
【小士兵后来怎么样了?】
这事儿闹大了以后,田政红就遭了殃,最后没办法,只能退伍回家去了。
他老家在张家口,挺不容易的,家里有一大家子人需要他养活,没办法只能去铁矿打工。日子过得挺紧巴,后来好不容易在铁矿谋了个烧锅炉的活儿。
不过,单靠那点工资根本没法养活全家人,所以,他白天上班,晚上还得下田干活。想着自己身体还算硬朗,有力气干,就这么硬撑着,才能让日子勉强过得下去。
杨尚昆离开监狱时,他的那本毛主席语录被收走了,但问题是那本书里夹着个小士兵的联系方式呢!
那时候,小士兵之所以乐意伸手帮杨尚昆,完全是被他的那股子精神劲儿给打动了。眼瞅着他因为低血糖,脸色白得跟纸似的,田政红心里头是真有点不是滋味。这事儿啊,明摆着能看出田政红是个心肠热的好人。
老辈人常讲,做好事总会有好结果,不是说没回报,只是那回报还没到时候。
杨尚昆在牢里熬了许久,总算是重获自由了。一出狱门,他头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那本毛主席语录。为啥呢?因为他心里惦记着要报答那个小战士,而那本语录,就是他找到小战士的唯一线索。
不过事情总是不那么顺心,那本语录到现在还没找到。他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那个小兵的名字叫田政红,至于其他的信息,他一概不知。
那时候,为了避免被查到,那名战士的住址信息没有被记在同一张纸上,而是分散记在了好几张纸上。
经过一番好几年的东奔西问,杨尚昆总算是有了那名小战士的下落。他高兴坏了,心里急着想立马见到他。为啥之前老找不着田政红呢?原来这家伙早离开部队,回老家去了。
现在日子过得挺紧巴,杨尚昆想着,毕竟自己家里也有老人小孩要管。所以,他打算去看看田政红,想帮帮他。杨尚昆拎了一大堆东西就过去了,可没想到,田政红啥也没要,全都给退回来了。
他接着说:“其实我之前愿意伸手拉你一把,并不是想着以后要你报答。那时候,我心里清楚你是个靠谱的人,不忍心看着你受那份罪。你那股子坚强的劲儿,也让我挺受触动的。”
最后,田政红选了杨尚昆戴了很长时间的那块手表当作留念,田政红这种老是替别人着想的行为,真是既暖心又招人喜欢。
【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杨尚昆,还是特别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的大事。他时刻留意着这些方面的发展,心里始终装着祖国的大局。
1998年年初那会儿,杨尚昆踏上了香港的土地,还顺便看望了好多老朋友,这让他心里头乐开了花。
他留心着东南亚那边发生的金融危机,同时也盯着香港的经济状况。他讲道:“有祖国这么强大的支持在,香港肯定能挺过眼下的困境。”
他跟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讲:“澳门一回归,我就打算上门拜访你,瞧瞧澳门回归后的新模样。”
这位老前辈,到了晚年心里头老惦记着香港、澳门,心心念念的都是祖国啥时候能统一。他特别希望能活着看到咱们国家真正完全统一的那一天!
不过,事情并不顺心。到了这一年的6月7号,杨尚昆因为一直高烧不退,被紧急送到了医院。结果一查,发现他得了白血病,而且病情始终没有好转的迹象。
现在,杨尚昆身体很弱,他感觉到自己可能没多少日子了。于是,他把家里人都叫到一起,要交代一下身后事。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家庭聚会。
我叫大家来,是想跟你们说点事,还有些问题需要咱们一起探讨。人嘛,总有走的那一天,你们别太难过……
说到我离世后的事情,我就想跟中央说一声,希望一切从简,特别是今年遭了这么大的灾,更应该简简单单地办。
1996年,我去了趟太行山探望乡亲们,他们都盼着我能再回去。但我琢磨了一下,觉得那样开销太大。所以,我心里琢磨着,等我百年之后,还是希望能回老家潼南,和我四哥杨闇公埋一块儿。
回到老家,对杨尚昆来说,不光是能和四哥团聚,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革命之路就是从那儿起步的!
直到现在,他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跟他相伴了56年的老伴李伯钊。你们得帮我把她的骨灰带回潼南,让我们能在老家的地里永远待在一起。
杨尚昆在生命快走到尽头的那段时光,还是硬挺着,靠着不屈不挠的毅力跟疾病死磕到底。
杨尚昆虽然因病住进了医院,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国家的大小事务,时刻留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
有一回,《焦点访谈》这个节目曝光了某县粮食局的事儿。这粮食局明明亏得一塌糊涂,可居然还敢在农发行那边挂着账,拿这些钱去建了个超豪华的宾馆。
他瞅了一眼,火冒三丈地说:“像这样挥霍无度的家伙,要是现在不收拾,肯定会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后腿。”
由于病情日渐恶化,他已经没法自己动手看报纸了,所以就让旁边的工作人员每天给他念一念新闻。
听到啥大新闻时,他会叫手下人反复念几遍,好让他琢磨琢磨,这事儿到底咋就发生了。
国家要进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且不好走。听说以前特别富裕的两湖平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就被洪水给淹了,好多老百姓没了住的地方,他伤心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看到他眼前,数不清的老百姓积极主动地捐钱捐物,一批又一批的抗洪救援东西被筹集起来,那场面真的很感人。他很高兴地对身边的同事说:“一个地方遇到难处,大家伙儿都伸把手帮忙,这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好习惯,也是我们打败洪水灾害的坚实基础。”
杨尚昆亲力亲为,他率先垂范给灾区捐了款,献上了自己的心意。他特意跟孩子们说,得把他银行里的存款都提出来,捐给灾区。那些钱是他和夫人平反后补发的薪水。
他乐呵呵地小声说:“这笔钱我攒了二十多年,现在可算是用上啦。”旁边听到的人,个个都很动容,眼里都泛起了泪光。
1998年9月14号那天,杨尚昆老先生走了,他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出力,这回是真的告别了我们,也告别了他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七十多年的革命历程里,杨尚昆锻炼出了坚强的性格,他把自己的力量全都使了出来,展现了他崇高的革命风范。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
他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工作上,他特别认真仔细,做起事来一丝不苟,而且非常注重细节;行动方面,他办事干脆利落,总是能迅速又高效地完成任务;面对困难,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承担,任劳任怨;而在为人处世上,他又十分谦逊有礼,对人宽容厚道,心地善良。
杨尚昆多次强调,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咱们得正儿八经地看待历史,实实在在地记下历史。只有这样,咱们才对得起以前的先辈,对得起现在的人们,也对得起将来的子孙后代。
杨尚昆是个有担当的人,他对待历史特别认真,老百姓会一直记着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