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慧眼识才,提拔猛将改写蜀汉战局

环球历史瞭望 1周前 (05-03) 阅读数 21 #推荐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蜀汉的刘备在临终之际,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 提拔王平。这位原本不太起眼的将领,此后在蜀汉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

王平最初效力于曹操阵营,不过,在人才济济的曹军之中,他一直没有太多崭露头角的机会。建安二十四年,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被杀,王平所在的部队被刘备击败。无奈之下,王平选择投降刘备。刘备独具慧眼,看中了王平的能力,当即给予他牙门将、裨将军的职位。这一任命相当破格,要知道,赵云跟随刘备多年,才获此职位。刘备的这份知遇之恩,让王平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其效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平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发亮眼,职位也逐步得到晋升。可就在此时,蜀汉遭遇了重大变故。关羽大意失荆州,随后被东吴杀害。刘备悲愤交加,不听众人劝阻,执意伐吴。然而,这场战役却以蜀汉的惨败告终,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刘备特意嘱托诸葛亮,王平日后必能担当重任,应当加以提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实现其兴复汉室的遗愿,决定北伐。王平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被任命为先锋。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重用马谡,派他镇守街亭这一要地。但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多次劝阻,放弃水源,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曹魏的张郃截断水源,大败而归。而王平率领仅有的一千人马,巧妙地施展疑兵之计,他命令将士在帐内击鼓,使得张郃误以为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王平借此机会,从容地带领士兵撤退,还收容了不少溃逃的蜀国士兵。这一战,王平临危不乱,成功减少了蜀军的损失,其表现与马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战后,王平因功被提拔,获封亭侯。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局势再度陷入动荡。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合,魏延企图趁机作乱。王平得知后,果断率军前去讨伐。面对魏延的军队,王平一声怒喝:“丞相尸骨未寒,尔等何敢如此!” 这一嗓子气贯山河,直接震慑住了魏延的部下,他们纷纷倒戈,魏延最终被斩杀。王平此举,稳定了蜀汉的局势,也算是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毕竟,魏延的不安分一直让诸葛亮颇为头疼。

除了平息内乱,王平在抵御外敌方面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延熙七年,曹魏的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的汉中。当时,汉中的蜀军兵力不足三万,众将领都认为应当放弃汉中的险关要塞,退守汉、乐二城,等待援军到来后再做打算。但王平力排众议,他深知汉中的重要性,一旦放弃险关,让魏军进入汉中,蜀汉将失去地利优势,援军还未赶到,汉中恐怕就已沦陷。于是,王平巧妙地调兵遣将,派勇猛的将领前去抵御魏军,自己则居中策应全军。在他的指挥下,蜀军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曹爽的大军。这一战意义重大,不仅保卫了汉中,还间接为关羽报了仇。想当初,关羽正是在曹魏与东吴的联合算计下,败走麦城,最终身死。如今王平击退曹军,也算是为关羽出了一口恶气。

王平,这位刘备临终前提拔的猛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刘备的识人之明。他在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无论是稳定内部局势,还是抵御外敌入侵,他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若不是刘备的慧眼识珠,王平或许会一直被埋没,蜀汉的历史或许也会因此改写。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备的用人之道。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蜀汉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本就不占优势,刘备却能凭借着独特的用人策略,招揽众多人才,建立蜀汉政权。他以汉室后裔的身份,占据政治优势,吸引了渴望兴复汉室的人才;以忠义为旗号,赢得了英雄豪杰的追随。而他对王平的提拔,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

各位看官,若是觉得这篇文章有趣又有料,就请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吧!愿您往后的日子里,财运亨通,福气满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环球历史瞭望

环球历史瞭望

对比不同文明发展轨迹,拓宽历史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