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说要去月球,父母还该“扫兴”吗?

暖暖小芽屋 1个月前 (03-26) 阅读数 9 #育儿

阿姆斯特朗的梦想启蒙

想象一下,你的小孩每天晚上仰望星空,神情专注地告诉你:“我长大后要去月球。”这种场景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

他们的梦想就是那样无拘无束,不被现实的锁链牵绊。

很多家长会在听到这样的话时轻轻一笑,却不知不觉地泼下冷水:“行了,别做白日梦。”而曾经有位母亲在几十年前,并没有嘲笑她的小男孩,这就是阿姆斯特朗的妈妈。

阿姆斯特朗,上世纪的航天传奇,他的故事几乎载入了每一个有关梦想与现实的聊资。

小时候,他就跑去跟妈妈说:“我要到月球去。

那时候,月亮还只是一片神秘的苍穹图景,只能通过望远镜远观。

可阿姆斯特朗的妈妈并没有进行任何打击或者夸大的赞美,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好啊,只是别忘了回来吃晚饭。”这样平常又温暖的回应,竟成了阿姆斯特朗一生的激励之源。

父母的反应影响孩子未来

随着小孩不断长大,家庭中那无形的教育之手总是无处不在。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从小就把自己的经验和希望施加在子女身上。

可是,这样的“引导”真的有效吗?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父亲在儿子说想当画家的时候,劝他说:“这行不赚钱,你还是学点有用的吧。”结果,孩子顺从父亲的建议,去了商学院。

多年之后,当儿子在一家企业成为高管时,内心却对生活的缺乏激情感到困惑。

他回忆起自己年少时那尚未实现的画家梦,开始反思人生的选择。

如果当时父亲没有马上否定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给予理解和支持,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

答案未必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在决定自身命运时,父母的接纳与支持绝对是最大的动力。

理智与梦想的冲突

当然,理解和接纳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父母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理智的理论经验,这是一种长期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智慧。

理智有时候可能走向极端,成为一种剥夺孩子天赋异禀的温度。

我们不妨想想,很多伟大的创造源自于“非理性”的梦想。

福特首创汽车流水线、乔布斯的苹果产品理念,甚至迪士尼的动画王国,这些都曾是旁人眼中的“非理智”想法。

你是否在孩子表达天马行空的念头时,首先冒出的是“这不可能”或“这不现实”?

当你这样想时,不妨换个角度从他们的眼中观察世界。

或许每天忙碌的我们,已经久违了那份敢于挑战不可能的纯真,但这一份纯真,却可能是未来的起点和世界的改变力量。

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支持

所以,在面临孩子的梦想时,该如何回应才能不扫兴呢?

不如试试阿姆斯特朗妈妈的做法,给予一个温暖的微笑和轻松的鼓励。

无须过多激情的承诺,也无需打击现实。

孩童时期的他们,最需要的往往是那一份默默无言的支持,表明我们在他们身后,随时欢迎归来。

记得一位母亲在孩子说想要成为探险家的时候,面带微笑地说:“那你可得好好准备装备哦,等你凯旋而归,悉数你的探险故事。”她没有违抗孩子的梦想,而是融入其中,共同面对那一份美好的幻想。

因为她明白,有一天孩子可能长大会在现实中选择稍有不同的路,但那个梦想曾经缤纷绚丽地陪伴了他一段成长的岁月。

在终结这一篇温暖而深思的谈话时,或许最重要的是记得,每一次梦想的萌芽都值得被珍视。

即便现实无情,依然可以让梦想缓缓绽放光彩。

父母或许不需要做太多,只需那一句淡淡的“记得回来吃饭”,便足矣。

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都是他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幻的星空。

在点滴现实中,或许我们无法左右他们的生命航程,但可以在起飞的时刻为他们保留那一片宁静的内心空间。

而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梦想如星辰般,在遥远的地方闪烁永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暖暖小芽屋

暖暖小芽屋

育儿干货分享,助新手爸妈轻松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