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之四|“鲁班”的传与承


文|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王东丽 语兮
中国制造崛起的洪流中,在轰鸣的车间里,在炙热的焊花中,在飞旋的刀头下,是当代“鲁班”于方寸间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追求极致的的匠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当代“鲁班”们不仅钻研技能,更热心传承绝活儿。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匠心技艺与精神传承,“锻造”了中国制造的一骑绝尘。
竞赛的复制效应
自2011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无论是奖牌数量,还是获奖赛项的现代化技术含量,都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为培养技能人才打开了新视野,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竞赛为牵引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赛场上,选手们用智慧与双手雕琢梦想,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技艺,也为企业提供了发现和接触优秀技能人才的机会。
世赛金牌获奖者曾正超,江湖人称“焊武大帝”,推动了国内焊接技术标准化,其训练方法被纳入职业院校教材;砌筑项目获奖选手梁智滨,带动了建筑行业对精细化施工的重视;云计算项目李小松的获奖,是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推动了云计算实战课程的发展……
竞赛不仅产生了一批批风云人物,且对促进产业升级作用显著。在制造业领域,如焊接、数控项目选手的技术创新被企业应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在新兴领域,像云计算、机器人等项目的获奖者也在积极助力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获奖后有不少进入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任教,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实现技能传承。部分选手创办技能工作室或科技公司,有的还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近年来各类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其成果不仅体现为奖牌数量的增长,更证明了工匠精神的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可复制,也重塑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励更多青年成为当代“鲁班”。
“大师”的传带与创新
为了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鲁班”的传帮带和技能开发的创新被不断赋予新的功能。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整合行业顶尖技能人才资源,以“传帮带”模式推动技术创新、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
“从基础的机械结构到如今的智能化操作,技能的延续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技艺的传授,而是融入了新时代的技术革新和智能制造。这不仅是技艺的继承,更是对技术创新和时代需求的适应与回应。”左迎春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正在教学的左迎春说。
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了高技能人才规模化产出,山西张晨光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养高级技师52名、技师300余名,学员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超40项;四川周树春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了曾正超、宁显海等世赛焊接项目金牌选手。
中国制造的领先优势离不开科学技术革新,同样离不开这些技能大师的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带来的工艺升级改造。
杨山巍首席技师工作室创新的一种“无痕修复”技术,即在不补漆、不破漆、不刮腻子、不伤板件的前提下,仅利用工具就可将汽车凹陷还原平整。工作室“师徒制”带出来的徒弟,大部分进入上汽、特斯拉等企业关键技术岗位。
李万君领衔的中车高铁焊接工作室攻克“复兴号”转向架焊接难题,提升生产效率30%。王钦峰领衔的豪迈科技数控工作室研发的轮胎模具加工技术打破国际垄断。青岛港“郭凯流体装卸工作室”发明的自动化装卸技术降低能耗15%。生活领域随处可见大师们在提高美好生活的阈值,苏州的“邹英姿刺绣工作室”将苏绣与数字设计结合,开发出可量产的文创产品。
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聚焦行业、名师引领、实战育人”的模式,已成为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无论是在人才输出和技术创新,还是“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播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课堂到车间的精神接力
在郑州技师学院比亚迪工匠学院,学子们从机械识图、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起步,逐步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维修技能。这里每一堂课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机械制图课上毫米级的精度追求,电工实训中电流的精准把控,智能网联诊断时对每个故障码的深入探究,无不体现着精益求精的职业信仰。
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培养,让工匠精神在每一个螺栓的精准扭矩、每一条电路的严谨检测中得以延续,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培育了一批兼具精湛技艺与职业操守的新时代匠人。
无论是课堂还是车间,教授专业技能更会培养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的敬畏之心。
在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胡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胡以正与同事们讨论着技术难题。2017年,“胡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胡以经常带着徒弟们“加练”,倾囊相授“独门绝技”,在一遍遍打磨工艺细节中,示范何谓“工匠精神”。至今,工作室已培养出高级技师5名、技师4名,取得56项专利。
就是这样,从扎根一线的普通技能人才到勇攀高峰的拔尖技能大师,从车间里精益求精的普通技工到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的技术能手,中国技能人才队伍正以蓬勃之势崛起,托起了“中国制造”的基座。
中国制造业生态之所以日益强大,是因为它已不再局限于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价值链”、制造“创新网”、制造“人才力”。它是国家战略的厚植成果,是政策牵引下的系统集成,是千万制造者用焊花、算法、汗水和梦想共同锻造的时代答卷。
编辑丨李嘉欣
往
期推荐
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之一|“技能密度”的引力 ➠
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之二|制造业生态真“香” ➠
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之三|“技能起势”的积聚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