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越用越贵?9类“亲民货”涨价背后藏着啥?

宝粉看时尚 2天前 阅读数 11 #时尚

上周去超市买花露水,结账时被21.3元的价格惊到——记忆里不到200毫升的花露水顶多十块钱,这涨幅实在让人“肉疼”。最近和朋友聊天才发现,不止花露水,洗发水、水果、羽毛球这些曾经“闭眼买”的物件,如今价格涨得让人直呼“高攀不起”。

2024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虽仅比上年上涨0.2%,但部分民生商品的局部涨价,却切切实实戳中了普通人的消费敏感点。

日常刚需:从“十元档”到“三十元档”的跨越

走进超市洗护区,曾经熟悉的洗发水品牌货架上,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产品成了主流;牙膏更夸张,20元以下的难寻踪迹,30元、50元的“高价款”扎堆。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2024年全年,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更是高达3.8%,成为CPI八大类中涨幅最大的类别。

有网友调侃:“以前买牙膏看功效,现在先看价签。”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上升。以日化产品为例,2024年部分化工原料价格波动,叠加包装、运输成本上涨,终端售价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推动产品细分,添加“防脱”“抗糖”等概念的高价产品挤占了基础款的市场空间,导致普通消费者可选的“平价选项”越来越少。

舌尖上的“通胀”:熟食、水果贵过预期

武汉的冷记酱板鸭,半只50多元;周黑鸭300克优惠装34.9元,算下来每10克超1元——这些曾经的“地方特色”,如今成了“轻奢零食”。

虽然2024年食品烟酒类价格整体仅下降0.1%,但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7%,直接推高了以肉类为原料的熟食成本。

更关键的是,熟食行业人工、门店租金等刚性成本持续增加,商家只能通过提价维持利润。

水果的涨价则更让普通人困惑。

去年夏天,小区水果店的水蜜桃十几元一斤,两颗桃子12元;葡萄20元一斤,一小串35元。

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鲜果价格同比下降3.5%,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结构性差异——部分高端品种(如进口水果、精品包装果)价格飙升,而基础款水果(如苹果、梨)因供应充足价格回落,导致“贵的更贵,便宜的更便宜”的分化。

此外,连锁水果店的品牌溢价、冷链运输成本,也推高了终端售价。

兴趣消费:从“消遣”到“负担”的转变

退休后每周打三次羽毛球的王阿姨,最近也犯了难:亚狮龙羽毛球从37元一筒涨到80元,质量还不如从前。

这一变化与“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8%的趋势一致。

体育用品涨价,既有原材料(如羽毛球的羽毛、球头)成本上升的因素,也与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有关——后疫情时代,大众对运动健康的重视度提升,羽毛球、乒乓球等轻运动热度高涨,供需失衡下,商家顺势调价。

更扎心的是共享充电宝:从2元/小时涨到6元/小时,充50分钟仅充20%电。

这类“应急经济”的涨价,本质是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结果。早期行业“跑马圈地”时,平台靠低价吸引用户;如今头部企业垄断市场后,通过提价回收成本,消费者的“用不起”,实则是为行业洗牌买单。

理性消费:涨价潮下的生存智慧

面对这些“肉疼”的涨价,普通人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有人转向网购囤货,有人自己动手做烘焙( homemade面包成本仅1元/个),有人放弃实体店转投直播间(同款女装实体店527元,直播间99元)。这些选择背后,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新定义——不再为品牌溢价盲目买单,更关注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上涨0.5%,且12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4%,涨幅持续扩大,说明经济恢复向好的同时,部分领域的价格波动仍需关注。

但整体看,我国物价运行保持总体稳定,2024年CPI仅上涨0.2%,远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那些“高攀不起”的涨价,既是市场供需的晴雨表,也是消费观念升级的催化剂。当花露水从“十元档”涨到“二十元档”,当羽毛球从“消遣”变成“负担”,我们或许该学会更聪明地消费:囤货前看促销节点,买水果时选应季品种,买衣服时多比价——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

最后想说:涨价不可怕,怕的是钱袋子没跟上。

希望在物价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收入也能“涨得更稳”,让每一次消费,都能少点“肉疼”,多点“值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宝粉看时尚

宝粉看时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