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背后的历史与精神,看这篇就够了!

渌水早读 5年前 (2020-09-13) 阅读数 8 #推荐

因为疫情一拖再拖,由迪士尼制作的电影《花木兰》终于在国内上映了。

然而这部电影自开拍起,就争议不断。明明是中国人的故事,却让外国人来拍,明明全都是中国的演员,却说着一口英语。从已经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最令人诟病的就是莫名其妙的服化道,把“贴花黄”古代女子梳妆的美好场面,简直拍成了恐怖片。

这样的奇葩妆容,还一度在海外引起了花木兰仿妆的热潮。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出戏的场景。比如森严戒备的皇宫,在片子里变成了饭后散步的人民广场,妃子臣子都可以随意在大殿前面唠嗑。总之是哪哪都不对劲,片子还没上映,许多观众就已经开始表示,不能懂外国人的审美和理解能力。

然而,这部片子在国外却意外获得了很多好评。其实,归根结底是外国人和咱们,对于花木兰故事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1

外国人眼里的花木兰在1998年,迪士尼就制作了动画版的《花木兰》,一度成为这个故事最经典的演绎。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然而外国人似乎却对花木兰情有独钟,20多年后又制作了真人版。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外国人眼里,花木兰是追求自我精神的化身。她替父从军,反映的是敢于反抗规则,追求自由的精神,她在战场厮杀保家卫国,反映的是独立战斗的精神。

这些,都是外国人对花木兰的理解。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换个背景换个人物,这样的故事在任何文化体系下,都能够成立。所以我们看来看去,看的还是一部美国大片,至于中国的传统元素,也不过是增加电影新意的配菜,给国外的观众看个热闹。而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则是越看越别扭。

2

真正的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勇敢少女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替父从军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历史背景与文化知识。花木兰的典故源自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辞》,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有学者追溯到,这首诗歌的创造背景,大约是在北朝时期,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有隋唐文人加以润色。392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代父从军,建立功勋之后,却不愿做官,只想回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第一段讲木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木兰坐在门前,一声一声地叹息,她在愁什么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叹息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正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却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你在想什么,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这里一答一问的模式,也是乐府诗非常常见的叙事手法。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昨天晚上我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该怎么办呢?关键时候,木兰做了一个决定:愿意为此去买鞍买马,替代父亲去征战。木兰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跟着家人过着朴实勤劳的生活,然而战争的来临打破了平静的日子。第二段讲木兰准备出征,奔赴战场。木兰匆匆购买了马匹等器具,就奔赴沙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 跑遍了东西南北各个集市购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出征所用的器具。这里用了四句来描绘木兰购置装备的过程,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木兰为国效力,却还要自己买装备呢。其实这里也蕴含了一个知识点,因为在当时朝廷用兵实行的是一种叫“府兵制”的制度。府兵制下,各个地方的兵士平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参加训练,有战争时就上前线打仗。可以理解成我们现在说的候补队员,平时参加训练,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上场。

被征为府兵的家庭是可以免除徭役的——也就是服兵役、或给国家做各种苦力的义务,退役后还可以优先得到分田,战死了分田由子孙继承,还可以免租。代价就是当朝廷需要士兵时,每户必须要出一名男丁:当父亲死了就儿子上,大儿子死了就必须二儿子去,不去就是犯法。这也是为什么,木兰别无选择一定要替父从军的原因。同时府兵上前线打仗的装备要自备,来回服役的路费也要自费。当时骑兵是战场的主力和胜负的关键,一般家庭条件还可以的才买得起战马从军,而贫困的农民只能作步兵。所以从木兰买了这么多装备来看,她家家境还是不错的,至少也算得上“小康之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

离开家乡之后的她,黄河流水勾起了她的思念,但是燕山胡马的嘶吼声在耳边,战事催促,此时的她知道自己更应该为国家而战,即使是女孩她也在所不辞,这里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刚毅果敢。第三段讲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木兰和战士们奔赴战场之后,经历了怎样的沙场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身经百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很多年后才得以归来。木兰在长时间的征战生活中,早已褪去了女儿的柔弱,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战士,在严酷的环境下,她经受住了历练,这里也是全篇的高潮之处,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跃然于纸。

第四段讲木兰凯旋归来,建功受赏。胜利归来,木兰为什么不接受天子的赏赐?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明亮的殿堂上对大家论功行赏。木兰因为立了很多战功,被赏赐了很多财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天子问木兰有没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大官,只希望能骑着一匹千里马回故乡。木兰不仅骁勇善战,她在凯旋而归之后,并不邀功请赏,只希望能够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这里体现的是她的勤劳与不慕名利。第五段: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木兰终于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了。同行征战沙场的小伙伴,居然都不知道她是女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城去迎接;姐姐听说木兰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木兰回来了,赶紧把刀磨得亮亮的,去杀猪宰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回到家的木兰,打开了每一间的房门进去看了看,她脱去了打仗时的战袍,穿上了以前的衣裙,坐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的头发,还在额头上贴上漂亮的装饰物。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惊呆了:一同出征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呢。回到家乡的木兰,倍感亲切,一系列的动作,展现了她对家的熟悉与渴望,此时的她终于恢复了熟悉的女儿身,仿佛那个在战场上厮杀的英雄,随着脱下的铠甲而远去。

第六段,用比喻做总结。用雌雄兔来比喻木兰的女儿之身。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的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然而,雄雌两兔一起在地上并排着跑时,怎么会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结尾的比喻,十分的风趣质朴,展现出对同伴的调侃意味。实际上,这也是女性自豪与力量的展现,谁说女子不如男,当女人强大起来的时候,性别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3

《木兰辞》是一篇非常自信豪放的作品。虽然战争残酷,木兰不得不离开家乡替父从军,但是当她真正走上战场的时候,却又毫不畏惧,也不会自怨自艾,而是在残酷的考验里拼出一条血路。北朝民族一直都是尚武的民族,即使是女子也不例外,这也是木兰走向战场建立功勋的底气。《木兰辞》更是一篇歌颂善良美好女性的作品。木兰从军最直接的出发点,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因为不想年迈的父亲辛劳,所以自己顶替上战场,歌颂的是木兰身为女儿的孝顺懂事。待到战争结束,即使自己战功赫赫,木兰却放弃了名利,选择回乡过以往平凡的耕织生活,陪伴在家人身边。这里展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渴望,对平凡生活的朴素追求。《木兰辞》还是一篇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谁说女子不如男,并不单纯说的是力量的差别,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论男女,都应该像木兰一样,表现出应有的勇气与担当。可以说木兰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有了不小的冲击。她不再是传统评价体系中,贞洁孝义,三从四德的女子,而是更具有勇气智慧的爱国英雄,同时又是一个不慕名利朴实的农家少女,难能可贵的是,在历经磨难之后她还没有丢掉一个少女的可爱与灵动。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才更加的不平凡。

虽然故事围绕战争展开,但是它的主旨不在反抗与充满戾气的抨击,整个故事用了更多篇幅来描绘美好的场景与木兰的善良品质。这也是为什么,《木兰辞》读起来总是充满力量与自信,就像中华民族性格里一直以来的性格一样:乐观、坚强与无畏。我们读《木兰辞》不应该只看到她为父从军的牺牲,更应该看到她最本质的性格,她的勇气与善良,她的质朴与可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渌水早读

渌水早读

一起读书品诗词,传播文化,人生哲理,诗意生活在你身边